文/李洪鵬
最高法發文遏制權錢減刑
文/李洪鵬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其中明確,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經過一次或者幾次減刑后,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五年。對被判處終身監禁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裁定中,應當明確終身監禁,不得再減刑或者假釋。
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的夏道虎庭長表示,這次出臺的《規定》,是對2012年7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修改完善。之所以修改,是因為前些年,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有權人”“有錢人”被判刑之后,減刑相對較快,假釋及暫予監外執行比例過高,實際服刑時間偏短,個別案件辦理違背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甚至暗藏徇私舞弊、權錢交易,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損害巨大,造成影響惡劣。
這次新出臺《規定》,就是要進一步從實體上統一減刑、假釋案件的辦案理念、裁判尺度和執法標準,進一步落實中央關于嚴格規范減刑、假釋工作的部署。該司法解釋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規定》對不認定“確有悔改表現”進行了明確。根據《規定》,對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罪犯,不積極退贓、協助追繳贓款贓物、賠償損失,或者服刑期間利用個人影響力和社會關系等不正當手段意圖獲得減刑、假釋的,不認定其“確有悔改表現”。
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的申訴權利應當依法保護,對其正當申訴不能不加分析地認為是不認罪悔罪。
在認定有“重大立功表現”方面,“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是指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應當是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獨立或者為主完成并經國家主管部門確認的發明專利,且不包括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應當由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獨立或者為主完成,并經國家主管部門確認。
《規定》明確,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
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職務犯罪罪犯,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罪犯,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罪犯,恐怖活動犯罪罪犯,毒品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及毒品再犯,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的罪犯,確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生效裁判中財產性判項的罪犯,數罪并罰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減刑條件的,執行三年以上方可減刑,減刑后的刑期最低不得少于二十年有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后再減刑時,一次不超過一年有期徒刑,兩次減刑之間應當間隔二年以上。
《規定》第十二條規定,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經過一次或者幾次減刑后,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五年,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不包括在內。
死刑緩期執行罪犯在緩期執行期間不服從監管、抗拒改造,尚未構成犯罪的,在減為無期徒刑后再減刑時應當適當從嚴。
被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罪犯,減為無期徒刑后,符合減刑條件的,執行五年以上方可減刑。減刑間隔時間和減刑幅度依照本規定第九條的規定執行。
被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罪犯,減為有期徒刑后再減刑時,一次減刑不超過六個月有期徒刑,兩次減刑間隔時間不得少于二年。有重大立功表現的,間隔時間可以適當縮短,但一次減刑不超過一年有期徒刑。
被判處終身監禁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裁定中,應當明確終身監禁,不得再減刑或者假釋。
被判處管制、拘役的罪犯,以及判決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滿二年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減刑條件的,可以酌情減刑,減刑起始時間可以適當縮短,但實際執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無期徒刑的罪犯減為有期徒刑時,應當將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減為七年以上十年以下,經過一次或者幾次減刑后,最終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緩刑的罪犯,一般不適用減刑。
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又故意犯罪,新罪被判處有期徒刑的,自新罪判決確定之日起三年內不予減刑;新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自新罪判決確定之日起四年內不予減刑。
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又故意犯罪,未被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減為無期徒刑后,五年內不予減刑。
辦理假釋案件,認定“沒有再犯罪的危險”,除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規定的情形外,還應當根據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情況,在刑罰執行中的一貫表現,罪犯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特征,假釋后生活來源以及監管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假釋時,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的時間,應當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假釋時,刑法中關于實際執行刑期不得少于十三年的時間,應當從判決生效之日起計算。判決生效以前先行羈押的時間不予折抵。
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實際執行十五年以上,方可假釋,該實際執行時間應當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不包括在內,判決確定以前先行羈押的時間不予折抵。
罪犯在假釋考驗期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于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作出假釋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報請機關或者檢察機關撤銷假釋建議書后及時審查,作出是否撤銷假釋的裁定,并送達報請機關,同時抄送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原刑罰執行機關。
罪犯在逃的,撤銷假釋裁定書可以作為對罪犯進行追捕的依據。
依照刑法第八十六條規定,被撤銷假釋的罪犯,一般不得再假釋。如果罪犯對漏罪曾作如實供述但原判未予認定,或者漏罪系其自首,符合假釋條件的,可以再假釋。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
夏道虎表示,減刑制度和假釋制度是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兩項最基本的刑法執行變更制度,假釋制度的特點在于,有期徒刑罪犯和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執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對于確有悔改表現,不至于再危害社會,或者說沒有再犯罪危險的,對這些罪犯可以有條件的釋放。假釋和減刑的基本區別在于,假釋之后,罪犯回到社會,這是提前有條件的釋放。罪犯回歸社會,對其進行社區矯正。假釋相較于減刑更有利于罪犯更早地回歸社會,更能促進罪犯積極改造。
夏道虎稱,這次在司法解釋中倡導要擴大假釋適用,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那些同時具備法定的減刑條件又符合法定的假釋條件的,倡導優先適用假釋,這是一個價值選擇。
二是對特定罪犯,在適用假釋的時候要依法從寬掌握,這主要體現在兩類罪犯上,一類是對《刑法》規定的社會危害性不大、相對罪行較輕的罪犯,比如脅迫犯、防衛過當、緊急避險過當等輕刑犯?!缎谭ā芬幎▽@些罪犯可以減輕或者從輕處罰,甚至可以免除處罰,這類罪犯相對主觀惡性較輕,社會危害性也相對較小,應該說更符合假釋的條件。
所以對這類罪犯,司法解釋規定,在適用假釋上,在法律規定前提下,可以適當從寬掌握,更多的適用假釋。
第二類是出于人道主義精神考慮,對未成年罪犯、老年罪犯、身患疾病的罪犯或者殘疾罪犯,在適用假釋上也有適當從寬的考慮,特別是對年滿80周歲以上的罪犯,沒有社會危害性,生活難以自理,又患有疾病,在假釋適用上從寬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