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頻
俞平伯:花落春仍在
文/何頻

俞平伯寫白話詩,寫《燕知草》,又做《紅樓夢研究》復研究古詩詞,料不到本是書齋之夢卻意外惹出彌天大禍,“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農村。一門書香的蘇州德清俞氏家庭,于是與河南結了奇緣。
中國科學院學部文學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學員,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錢鍾書、吳世昌等人在內,是1969年11月16日晨乘火車抵達信陽的,先在羅山丁洼稍作整頓,繼又轉到息縣的包信和東岳集。俞平伯這時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歲。
當時,偏僻的豫南農村山河依舊,古風猶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許久不遇的新鮮空氣。1970年元旦,干校開始肅清“五·一六”分子的斗爭會后,他們夫婦被分配定居到東岳集。他1月23日記:“由包信移東岳,人與行李俱在一卡車,車路迂折,有五十里之遠。下午四時行,到已黃昏。住郵局北首農家小屋,是一草間,茅茨土墻,比在包信小學稍寬,門以蘆席為之,且關不上。宅南向,北無窗。西側臨一池塘,有些稚樹,風景尚好?!?/p>
實在地講,與干校其他學員比起來,俞平伯夫婦過的是一種特殊生活。老兩口可以合居一室與村民為鄰,另起爐灶。他們被放逐,在于一種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別的。
楊絳女士隨后也來了,但她和錢鍾書卻分別過著準軍事化的集體生活,偶爾才有“菜園相會”。俞平伯和許寶馴伉儷,從移居東岳農舍之日起,“負載相依晨夕新,雙魚涸轍自溫存。燒柴汲水尋常事,都會秋窗共討論”。
俞平伯貪饞地打量著新奇的世界:“幾日檐前盼雨晴,倩君扶我出門行。迷離玉雪玻璃翠,快睹西疇小麥青。”轉眼天氣回暖,淮河兩岸萬木爭榮,雜花生樹,詩翁的心情更加舒緩,他寫《楝花二首》:“此樹婆娑近淺塘,花開花落似丁香。綠蔭庭院休回首,應許他鄉勝故鄉。”
初夏的東岳在老人眼中是這么一幅活潑歡快的景色:“櫻子黃先赤,紅桃間綠桃。塘春嬉扁嘴,延頸白鵝高?!?/p>
老夫妻又間作勞動,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項目。好長一段時間,他們主要是利用當地富產的紅麻資源和鄉民們一起搓制麻繩。他因此寫了《績麻》詩:“脫離勞動愈三世,回到農村學績麻。鵝鴨池邊新綠繞,依稀風景抵還家。”同時他在日記里說:“共績麻繩一百五十三卷,每卷三丈二尺。寶馴續十七卷,又粗麻辮二根?!贝緲阌行虻脑ツ相l情和民俗浸潤著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覺已陶然而忘機。“雨中行路一趔趄,昏暮思歸昧所趨。自是人情鄉里好,殷勤護我到茅廬?!?/p>
他還滿腔熱忱地教房東孩子識字:“危言漫與屠龍技,訛謬流傳逝水同。慚愧鄰娃來問字,可曾些子益貧農?!?《鄰娃問字》)返璞歸真,老人對過去從事繁瑣的學術考證和漫無邊際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七月里,外孫韋柰從通縣農場到息縣看望他,老人高興異常,夜晚同外孫納涼賞月。又賦詩:“祖孫兩地學農田,北國中州路幾千。知汝遠來應有意,欲陳英力起衰年?!笔麻g,兒子俞潤民攜孫女華棟遠來,老人喜作《潤民遠來感懷二首》:“熱火初明暖漸賒,兒孫對坐話魚蝦,攜將北國皆珍味,只惜而翁飯量差?!?/p>
除了在東岳績麻,俞平伯作為干校的老學員,也曾學種菜,積綠肥。政治生活要參加“天天讀”,定期寫檢查,不時還參加放樣板戲電影的“威虎山大會”。1970午4月27日,為祝賀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俞平伯還應領導之囑,專門賦詩二首。另外還和何其芳一道養過豬:“習老經歲豫南居,解得耕耘勝讀書。猶記相呼來人笠,云低雪野助驅豬。”
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書。1970年1月10日,他因下意識地閑覽隨身帶來的《水經注》,稍過一次讀書癮,被人發現,大會上即遭批判,為此連寫兩份檢查才算過關。東岳屋外的風景雖然恬適又愜意,但室內的光景畢竟又使人壓抑,簡陋齷齪,有時更覺得寂寞難挨。俞平伯獨自又發出自虐性的抗議:“爐灰飄墜又飄揚,清早黃昏要掃床。豬矢氣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螄殼里且盤桓,墻罅西風透骨寒。出水雙魚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猶歡’?!?《陋室》)
十多年后,暮年俞平伯在致海外文友的一封信中,又賦詩《憶庚戌田居事詩并識》:“出水銀鱗不自憐,相依一往宛如前。舊茅未為秋風破,經歲平安合謝天。”并注解釋說明:
1970年在息縣東岳集,借住農家廢舍,東風吹卷茅龍,幸居停夜起維修。翌晨猶見殘茅,漂浮塘上。遂憶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云云。方喜其適逢詩景,憂患馀生,溺人必笑,初不覺處境之險也。
信末說到已經作古的老伴,不勝唏噓:“設使他年重到,舊跡都迷,又不知其作何感想也?!?/p>
1971年1月11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東岳老鄉為之慶幸并依依送別:“落戶安家事可懷,自憎暮景況非材。農人送別殷勤甚,惜我他年不管來?!被鼐┮院?,又《得舊居停女顧蘭芳書》:“連日風寒已是春,農娃書信慰離人。卻言昨夢還想見,回首天涯感比鄰?!?/p>
畢竟,俞平伯夫婦在東岳集度過了整整一年難忘的歲月,因為和農民與土地貼在了一起,不僅使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厄運意外得以解構,并且尋覓到了一種精神的皈依。
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人的尷尬與苦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