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東 徐仁超/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科技花開靚海門
劉水東 徐仁超/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9年至今,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為主平臺,與江蘇省海門市農業局攜手項目實施。通過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科技服務工作同步跟進的方式,助力區域農業現代化,打造地方農業新特色。“十二五”以來,項目實施對接村累計已達16個,遍布整個海門市,在服務對接村的同時,也輻射了臨近村,有效助推了海門現代農業的發展。
實施方案是確保項目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行動指南。在安排科技服務計劃和制定實施方案之前,組織相關專家深入項目區進行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并走訪農戶,了解項目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農業結構特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論證,本著先進性、適用性、可行性的原則,圍繞重大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確定科技服務計劃,精心編制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做到項目任務落實到人、技術措施明確到田、農民培訓安排到月。
成立了專職從事科技服務及其管理的“科技服務中心”,組建一支專職科技服務隊伍。2016年,針對全所科技服務管理,規范科技服務活動,制定了《科技服務管理考核辦法》,明確了科技服務中心及各研究室的科技服務義務范圍,賦予了科技服務中心對各研究室科技服務工作的協調、聯絡、督查和績效評價的管理職能,明確了各研究室及個人的科技服務工作考核績效評價辦法。
一是駐村專家與地方農技推廣人員相結合,使得專業研究與農技推廣在人員上實行聯動;二是基地服務與面上推廣相結合,以基地作為立足點,針對面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與示范,樹立典范,指導面上生產;三是示范推廣與攻關研究相結合,將研究成果進行示范推廣,將示范推廣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反饋,開展再研究、再推廣,使研究與生產緊密結合;四是駐點服務與專家團隊流動服務相結合,充分發揮團隊綜合優勢,努力破解發展難題;五是廣泛培訓與重點培育相結合,以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努力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戶科技意識為基礎,重點培育科技能手、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通過5個聯合,基地建設、產業推動、農民培訓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效。
鼓勵各駐村專家在駐村服務中,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結合各自的專業特長,一方面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聯合對接村大學生村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向當地科技主管部門爭取項目資助;另一方面,利用自籌資金,針對產業發展難題,以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為平臺,主動開展前瞻性研究與示范。2013年以來,針對海門香沙芋艿傳統栽培中“勞動強度大、用工多、成本高、產量低、效益差”的難題,與海門市悅來鎮裴蕾村村委會聯合自主開展“海門香沙芋艿輕簡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邊試驗、邊培訓、邊示范、邊推廣。經過幾年的持續試驗示范,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海門香沙芋艿輕簡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合作社的芋艿產量一年一個新臺階,2016年畝產突破歷史,達3354公斤,比2015年增產34.3%,每畝純收益突破1萬元。通過與村級科技服務站共同實施自主研究項目,不僅使合作社轉虧為贏,還帶動了悅來鎮的數千芋艿種植戶,成果輻射面積達4500余畝。
一是建立專家工作站,確立長久的定點服務關系。2014年2月江蘇省農科院與海門港新區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共建博士服務工作站。以博士服務工作站為平臺,在海門港新區建立江蘇省農科院自主創新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為海門港新區編制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與海門港新區農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為新區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駐村專家劉水東研究員作為首批七名博士專家之一進站開展工作。通過海門博士服務工作站的建設,探索科技服務的新模式。同時,還分別在南通市通州區通聯農資有限公司、啟東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如皋長壽集團、如皋花木大世界的科技服務超市分店建立了專家工作站,確立了長久的科技服務合作關系。二是利用專利技術,實行有償服務。2013年以來,利用“蠶豆芽苗人工春化處理方法”和“鮮食蠶豆春化處理方法”兩項專利技術,在所內及基地園區進行春化處理,將處理過的蠶豆芽苗以“科技服務訂單”形式銷售至園區,并提供設施蠶豆栽培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在發展了鮮食蠶豆大棚種植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科技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和雙贏新模式。2016年,利用蠶豆春化處理技術種植的設施蠶豆面積已達3000余畝,技術影響覆蓋整個南通市,輻射浙江、江西、福建、重慶、云南等省市。三是利用網絡平臺,提高科技服務效率。通過江蘇省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農技耘”APP,及時與示范戶對接,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

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駐村專家針對對接村的生產實際協同各村委會制定了各自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科技服務計劃,將科技服務落到實處,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技術指導。2011年以來,項目組先后組織開展了“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設施蔬菜高效栽培技術” “鮮食蠶豆春化處理及設施早熟高效栽培技術”等內容的集中技術培訓153次,累計培訓農戶11503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戶3415個,培育示范帶頭人77位,精心編寫培訓教材25萬余字,發送科技培訓教材4720余本,《南通農業》雜志2300余冊,培訓資料20460余份。與此同時,圍繞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根據農事季節及項目要求,結合培訓活動適時分批發放了各種物化補貼。二是力推自主創新成果。項目組在科技服務過程中,始終把示范、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放在第一位,既有效地加快了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又提升了海門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2011年以來,項目組示范推廣了玉米、蠶豆等沿江所選育的新品種43個,主推農業生產新技術27項(含5項發明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模式37個。三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隨著現代高效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規模效益日益彰顯,但與此同時,勞動力緊張、銷售難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規范運作,增強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已成當務之急。2011年以來,項目組幫辦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3個,協作培育家庭農場10個,對接指導農業企業6個。在每個村都建有合作社的基礎上,駐村專家在規范合作社運作,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功能上下功夫。通過統一簽訂銷售合同、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管理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銷售價格,使各實施村的特色產業效益有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