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紹權
清遠市清新區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新課程改革促使教育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教育的主題,必須探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孔子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十分豐富。借鑒孔子教學管理思想精髓,助推新課改,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孔子;教學管理思想;運用
孔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學管理思想十分豐富,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主張教育組織形式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在教材的選用上,他也有嚴格的標準,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孔子強調教學活動的重心在于學生的學習,而不在于教師的講授。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督促學生學以致用以及解釋疑難等等。孔子的教學管理思想對于當今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助推新課程改革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注意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陽貨》),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鬃右虿氖┙?,立足于統一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讓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張“君子不器”,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賢人更是精通“六藝”,其中有些長于德行,如顏回、仲云、冉伯牛;長于言語的有子貢、宰予;長于文學的有子游、子夏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孔子注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仍然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1.了解和研究學生。在日常管理和教學中,應該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知識基礎、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把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對上、中、下的學生典型作重點的個案研究,然后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研究和了解學生的方法主要有資料分析法、觀察法、談話法、調查法。
2.因材施教與統一要求結合起來。新課程下,九年義務教育要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共同的基本要求。這里的“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國家統一規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在這個統一要求的前提下,然后再根據個別差異進行重點指導,使學生充分發展個人潛能和特長。
3.正確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繼而采取不同的具體措施。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學生,因材施教。對優秀生的教育,應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防止“暈輪效應”。而中等生在班級中占大多數,容易成為班級正確輿論的主流、班級工作的主要力量,應從不同角度發現他們的長處,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注意與關心,促使他們向先進方面轉化。而對于為數不多,但影響很大的后進生,教師應深入了解分析原因,熱愛關心他們,善于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要反復抓,抓反復。
二、善于啟發誘導。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尚未弄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般笔菍W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淺近事物闡發比較深刻的原理,“能近取替”。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好學”、“樂學”,始終感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碧幱凇坝T不能”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主導,而主體則是主導下的主體。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是進行啟發教學的前提條件,目標在于“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所謂的“三維”: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要懂得“煽情”,通過富有情趣的誘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主體”發揮最大的效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最終使學生達到“自力”。
三、學習與思考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拥倪@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發明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波義爾思考紫羅蘭發明了指示劑······,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努力指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逐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第一,教師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允許學生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第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問題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來認識和判斷問題。第三,獨立思考與操作實踐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和諧地發展。第四,教師為學生創設思考問題的情境,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第五,凡是學生自己能獨立探索及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替代,要為學生多提供嘗試的機會。例如,江蘇一位老師設計的《雨點》就讓學生在想象的情境中和“雨點”一同旅行,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小雨點,除了到課文中描寫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去旅行,還會到哪兒去,并且設計一個非常頗有見地的畫面,雨點從空中落下,下面畫了一個大大的疑問號,兒童在新奇的同時想象開去。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寬容和激勵,使兒童的思維活動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中積極進行,潛在的智慧得到有效開發。
四、學習與行動結合。
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他強調為學的功效不在于言辯,而在于躬行,躬行的嚴格要求,則是見善必從,知過必改??鬃右髮W以致用,學習所得必須見于行動。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德都是在不斷克服缺點與錯誤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鬃拥摹皩W以致用”的教學管理思想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內容主要包括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學生的思想、生活經驗、科技發展現狀等,通過練習、實驗、實習、參觀訪問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模式,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簡政放權,因地制宜,以有效地提高課程為當地經濟服務的適應性;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例如,湖南一位老師的《保護水資源》設計的綜合活動課就是很突出的,從準備階段讓學生寫倡議書,號召同學們行動起來,保護水資源;接著分頭去收集相關資料,舉行新聞發布會,再走出學校,進行社會調查,訪問專家;然后深入到街道、居民家中,進行宣傳;最后制作節水廣告和小制作,再上一堂匯報課。這樣的綜合實踐課,拓寬了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培養學生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感。無數事實表明,只有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運用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學會本領,真正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