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楊保鑫
(東北林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哈爾濱高層住宅平面演變及類型特點
張 軍 楊保鑫
(東北林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分析了哈爾濱高層住宅戶型的發(fā)展歷程,探討了各個時期高層住宅的設計方法,歸納了板式、塔式、板塔結合式三種高層住宅平面的特點,提出了哈爾濱高層住宅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高層住宅,戶型,樓梯,平面布置
20世紀80年代,哈爾濱的高層住宅的發(fā)展與南方地區(qū)相比較為落后,為了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哈爾濱住宅建設工作與舊城改造相結合,哈爾濱市區(qū)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住宅建設,新建住宅小區(qū)逐年增加。截止到1990年年末,哈爾濱全市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 641.8萬 m2,全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積為5.62 m2。但是受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工作重點的影響,在80年代中期才開始興建哈爾濱市區(qū)第一棟高層住宅建筑,共21層,總建筑面積11 590 m2,截止1988年12月才竣工使用。
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高層住宅建設量逐漸增加,以塔式住宅為主,如建于1993年的新發(fā)小區(qū)和哈量小區(qū)、建于1990年的工商銀行住宅樓(現(xiàn)名為斯大林東塔)、建于1999年的聚豪天下、建于1995年的鐵路街小區(qū)等等。層數(shù)由15層~18層提升到18層~22層,塔式高層住宅在90年代獨領風騷,一般為一梯5戶~6戶,成為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高層住宅形式,單元式的高層住宅形式較少。
2002年,哈爾濱新建1 067萬 m2住宅,其中高度在24 m以上的高層建筑為564棟,最高達到33層(壹江南);從2008年開始,哈爾濱市高層建筑數(shù)量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年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6%~40%左右,2009年是哈爾濱高層住宅的高速發(fā)展期,最高的高層住宅達到43層(哈爾濱濱江國際);截止到2011年年底,哈爾濱市高層建筑數(shù)量已達2 052棟,在城市建筑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2011年—2014年,哈爾濱每年約有1 488萬 m2的住宅建設量,由于土地資源的緊張,新建高層住宅主要以高層為主,成為當前住宅建設發(fā)展的主要形式。由于近幾年住宅建設的迅猛發(fā)展,哈爾濱住宅建設開始由增量向存量轉變,截止到2015年年底,哈爾濱的住宅建設量大幅度下降,僅為898.4萬 m2,與前幾年相比,下降了38%。可見哈爾濱的高層住宅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轉型期,回歸到理性的發(fā)展階段。
哈爾濱高層住宅的發(fā)展歷史較短,其發(fā)展可以具體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0年—1989年),是高層住宅建設的初步發(fā)展期,主要是為了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以中高層居多,層數(shù)為7層~9層和15層~21層,采用一梯多戶形式,平面布局以廊式為主,由于當時住宅建設標準較低,再加上剛剛開始興建高層住宅,在建筑設計、技術等方面缺少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消防、采光、通風等問題,為了節(jié)約投資,一般情況下,一棟樓只設置一部電梯和疏散樓梯;二居室的建筑面積一般不超過45 m2,方廳的面積從4 m2~10 m2不等,面積較小的廳最多只能放一張桌子。由于住宅面積較小和居住人口較多的限制,在室內設計中沒有考慮到動靜分區(qū)、公私分區(qū)及空間專用等使用要求,使行為流線產生相互干擾。設計中最突出的變化是引入“廳”這一空間,隨著80年代“小方廳”戶型的出現(xiàn),住宅戶內進一步做到了“餐寢分離”[5]。起居室的概念還尚未形成,會客、娛樂等活動仍與睡眠合用同一空間。此外,臥室過多的占用空間,使得廚衛(wèi)空間偏小。
第二個階段(1990年—1999年),住宅建設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對于居住水平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這一時期擴大起居室的面積是高層住宅平面變化的重點,起居室的功能進一步完善,開始作為家庭娛樂互動、團聚、用餐等功能的活動場所獨立出來,住宅套型空間結構大為改善,進一步做到餐、寢、起三者分離[2]。幾乎每戶都有獨立的服務陽臺。兩室一廳是這一時期的主打戶型,三室以上的套型空間要設置雙衛(wèi)生間。住宅在這一時期的戶型功能組織上更具人性化,對于居寢分區(qū)、潔污分區(qū)、動靜分區(qū)更加重視,使戶內的動線更加合理,各空間流線交叉干擾較少,盡量保證戶型內各個空間既能相互獨立又能相對聯(lián)系。這一時期可以看成哈爾濱高層住宅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
第三個階段(2000年—2005年),哈爾濱的房屋住宅建設處于穩(wěn)步增長狀態(tài),2005年的新開工面積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337.3萬 m2,由于受到2003年的“非典”流感的影響,使得住宅的發(fā)展建設開始被重新認識,截止到2005年年底,住宅面積546.26萬 m2,與2004年相比降低了20.8%,呈負增長狀態(tài)。這一時期的高層住宅多以一梯2戶~3戶為主,目的是為了在保證室內采光以外,有良好的通風,以單元式高層住宅為主,如建于2005年的愛建濱江紫園、建于2005年的傲城國際以及建于2004年的優(yōu)度社區(qū)等高質量高層住宅。可以看作是哈爾濱高層住宅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
第四個階段(2006年至今),2006年是住宅建設的一個轉折點,哈爾濱市住宅發(fā)展進入完全市場化時代,在愈發(fā)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下,住宅建設不僅僅在數(shù)量上有所改變,也逐漸將注意力放在人們的需求上來,高層住宅的平面設計趨向多樣化,此時建筑面積和之前相比明顯增大,更加注重人居環(huán)境的適應性和舒適度。在2011年以后,省外知名房地產紛紛來到哈爾濱,入駐扎營,如綠地地產、保利、恒大地產等,為哈爾濱市的高層住宅形式增添了全新的設計理念,推動了本地區(qū)住宅建設的發(fā)展,使高層住宅戶型的發(fā)展有了本質的改變。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住宅建設量的逐年增加,人均住宅居住面積有明顯的提高。

表1 住宅建設面積和居住面積統(tǒng)計
哈爾濱的高層住宅主要分為板式和塔式兩種類型。呈階段性發(fā)展,80年代以塔式高層住宅為主,90年代左右以塔式和板式高層住宅為主,2000年至今以單元式和板塔結合式高層住宅為主。不同類型的高層住宅之間差異性較大,具體表現(xiàn)在朝向、地理位置、面積、服務戶數(shù)等方面。
板式高層住宅指的是東西長,南北短的住宅建筑,平面通常為矩形,東西向延伸,且由多個住宅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均設有樓梯與電梯的住宅,是哈爾濱最常見的高層住宅形式(如圖1,圖2所示)[3]。


塔式高層住宅是指建筑平面長寬尺寸接近,以共用樓梯、電梯為核心,在標準層平面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層住宅(見圖3,圖4)。


3.1 板式高層住宅
板式高層住宅按照交通方式上可分為廊式高層住宅和單元式高層住宅。哈爾濱的廊式高層住宅大多數(shù)為內廊式,公共交通是由共用樓梯、電梯和廊道構成的。電梯樓梯間設于中部,分戶較為明確,垂直交通服務戶數(shù)較多,公攤面積較小。但是由于公共走廊的存在,通風、采光不好。北側用戶房間完全北向,缺乏日照,對于哈爾濱地區(qū)來說并不是很適應。用戶之間的流線干擾較大,還有一定隱私上的問題。所以后期到了2000年以后逐漸被單元式高層住宅形式所取代[1]。
單元式高層住宅是指由多個住宅單元組合而成,每單元均設有樓梯、電梯的高層住宅。居住單元分為以起居室、餐廳、廚房所組成的公共空間和以臥室、衛(wèi)浴所組成的居住空間。自從2006年哈爾濱住宅發(fā)展進入完全市場化以來,單元式高層住宅成為高層住宅建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類型(見圖5,圖6)。每個單元以樓電梯為中心,平面一般采用一梯2戶~3戶。住戶之間相互干擾少,房間的通風采光較好。不足之處是由于電梯服務戶數(shù)少,導致公攤較大,電梯費用增加。


3.2 塔式高層住宅
哈爾濱塔式高層住宅在90年代才得到應用,由于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形式較為簡單,矩形和V字形是最常見的形式。
哈爾濱塔式高層與南方地區(qū)不同,其平面布局和廊式高層住宅相似,交通集中,通過長廊來組織各戶的水平交通空間,私密性較差,有的住戶有對視現(xiàn)象,北向住戶朝向較差。平面一般可以做到一梯6戶~8戶。服務戶數(shù)較多,對疏散距離、交通面積和朝向有一定影響[4]。如北側用戶的采光不足、住戶互相之間流線干擾、住宅套型面寬較窄等問題。由于在哈爾濱地區(qū),對通風、采光要求較高,塔式高層住宅的各個戶型空間存在較大的差別等缺點,再加上受到地域性和居住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哈爾濱塔式高層住宅近些年來很少建設。
3.3 板塔結合式高層住宅
哈爾濱板塔結合式高層是在大型房地產入駐后普遍采用的一種高層住宅形式,是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發(fā)展演化出來的,高層結合了塔式與板式住宅的優(yōu)點,又稱“短板式”。從高層內部空間組合形式來看,可以看成是獨立式的單元式塔樓,從住宅的整個平面布局來看,還近似一般的板式高層住宅[6](見圖7)。

電梯間和樓梯間都集中布置在北側內廊的外側,前室合用。與單元式高層住宅相比較,有較小的長寬比,每戶都有一個主要功能空間為正南朝向,戶型空間均好性增加;與塔式高層相比,日照與采光都能滿足居民需求,更加符合哈爾濱地區(qū)的居住特性。一般采用一梯3戶或4戶,在保證每戶私密性的前提下,重點設計共用前室空間,還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
哈爾濱高層住宅平面的發(fā)展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高層住宅戶型的品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哈爾濱現(xiàn)階段的高層住宅戶型空間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如面積的浪費、空間適應性的缺陷、居民被動的接受空間、居民消費水平與理想居住空間的矛盾等等[7]。
高層住宅戶型空間更加注重可變性和可改性的要求,未來哈爾濱的房地產商會根據(jù)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市場驅動因素的變化,調整戶型結構的適應性,提高戶型的彈性設計,這樣住戶可以根據(jù)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自行調整住宅的功能分區(qū)。根據(jù)不同家庭結構、生活人數(shù),可靈活進行戶型空間的重組,如套內空間可以分成新婚夫妻家庭模式(兩室)、青年核心家庭模式(三室)、二孩家庭或老年核心家庭模式(四室)等等[2]。另外,公共交通空間設計需更加注重鄰里之間的交流,增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間。此外,住宅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以減少北向房間對日照的需求,提升戶內房間的舒適度。
在高層住宅的改造方面,也會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哈爾濱現(xiàn)有的改造只是針對一些主要地段的多層住宅,但是改造關注度主要集中在立面的翻新、設備的更換等方面,在高層住宅的改造方面更是缺失。其實針對哈爾濱早期的高層住宅(塔式和廊式)的特點,對其住宅戶型空間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更有意義,如老齡化家庭的戶型改造等,也將成為哈爾濱未來高層住宅戶型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哈爾濱高層住宅戶型設計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探索,由于地域的特殊性、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原因,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及鮮明的個性。因此,在未來哈爾濱高層住宅戶型設計當中,我們應更需要在汲取哈爾濱居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適應哈爾濱當?shù)鼐用駮r代性、適應性的生活空間,具有哈爾濱本地特色的居住文化和獨特風格的高層住宅戶型空間。
[1] 孫曉娜.大連地區(qū)高層集合住宅的發(fā)展演變與設計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學院,2011.
[2] 周燕珉.住宅精細化設計Ⅱ[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
[3] 張 麗,余林琴.高層住宅建筑平面設計初探[J].中外企業(yè)家,2014(8):203-204.
[4] 關乃群.高層中小戶型住宅得房率研究[J].建筑技藝,2016(7):111-113.
[5] 馮冰凌,畢冰實.北京高層商品住宅平面演變的三個階段[J].城市建筑,2006(12):35,137.
[6] 隋 楠.北方地區(qū)板式高層住宅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
[7] 李振宇.從住宅效率到城市效益——當代中國住宅建筑的類型學特征與轉型趨勢[J].時代建筑,2016(6):6-13.
Plane evolution and typ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rbin
Zhang Jun Yang Baoxin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apartment layout in Harbin, discussed the design method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in each period,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 type, tower type, plate combining with tower three kinds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plan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in Harbin.
high-rise residential, apartment layout, stairs, plane layout
1009-6825(2017)08-0005-03
2017-01-08
張 軍(1971- ),男,博士,副教授; 楊保鑫(1990- ),男,在讀碩士
TU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