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晗 暉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
合肥天威嘉苑小區規劃及建筑設計
方 晗 暉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從交通組織、服務設施、環境景觀等方面,介紹了合肥市天威嘉苑小區的總體規劃方案,并闡述了該小區住宅空間、立面、造型、節能等設計方式,旨在為住戶營造一個使用方便、功能齊全、賞心悅目的居住環境。
住宅,交通組織,景觀環境,節能環保
天威嘉苑小區位于合肥市廬陽區蒙城北路與荷塘路交口東北角的梯形地塊內。用地規模為7.58 ha,總建筑面積為21.4萬 m2。容積率為2.5,綠地率為47.6%。小區內布置15幢高層住宅,地下車庫建筑面積為2萬 m2,設有地下停車位756個,另外配建一所四班幼兒園和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及商業用房(見圖1)。

天威嘉苑小區屬于城郊型住區,采用小區—組團式結構形式,小區中央布置中心綠地,由中心綠地向南、向西形成兩個綠化景觀軸;各住宅組團圍繞中心綠地和景觀軸于小區周圍布置,較好滿足了環境均好性的要求。四班幼兒園結合中心綠地布置,環境優越;日照充分,位置適中,服務便捷。其他服務設施沿城市支路荷塘路布置于住宅底層或小區入口處,可以內外兼顧,達到便民而不擾民的效果。小區道路采用小區路和宅前路兩級配置。小區道路采用環狀布置,最大限度滿足交通和消防要求,宅前路采用盡端式布置。規劃利用內部環路和帶狀公共綠地將小區劃分為南部臨街商住部分和三個居住組團部分,每個組團因單體建筑布置的不同而使其中的溪水、樹木、道路、泊車位自成一體,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每個生活空間通過公共綠地和步行系統的聯系又形成統一的整體,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
小區道路設計秉承“順而不穿,通而不暢”的原則,小區的主入口位于地塊南側的荷塘路上,次入口位于地塊西側的蒙城北路上。小區兩條聯系外部交通的主要道路的盡端處是幼兒園,盡端式的設置在保證道路通暢的前提下可以避免外部車輛和行人的穿行,與主次出入口也能形成良好的對景關系。小區道路寬度為7 m,按照雙向、環通形式布置,是小區出入和各組團聯系的主要通道,可高效便捷地到達小區內各區域,機動車可直接由小區外圍道路進入地下車庫,或者就近停泊于路邊停車位內,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機動車對居民生活的干擾。宅前道路寬度為4 m,以滿足消防車通行要求。小區內部實行相對的人車分流,兩個出入口處均有步行路網與中央廣場連接,并通至各個組團,這樣形成較為完整的步行系統。
小區內的公建服務設施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置方式,小區公建服務設施的設置以符合居民的日常生活規律為基礎,方便居民使用,滿足服務半徑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對居住環境的干擾。使社區動靜分區,功能完善,布置合理。配套商業和物業管理用房沿著荷塘路布置,幼兒園和社區服務中心(含衛生服務站、文體活動中心等)結合小區中心廣場設置。根據使用要求,社區服務中心經小區南側步行硬地鋪裝道,通達中心綠地和公共活動廣場,形成了小區的主要室外公共活動空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愈來愈注重環境感受,對于綠化環境的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規劃設計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著意強調居住區景觀環境的塑造,以人為本,不僅強調其實用性,而且注重住區人們心靈的感受、視覺的沖擊、身體的放松。既有集中宏大開敞景觀,又有分散到各處的精致小巧景點。針對不同區域,力求“均好性”,繼而營造出一個和諧親切、詩情畫意的高水準生活環境。本次規劃在地塊內形成“一點,兩線,多組團”的景觀結構,構建點線結合、綠意互滲的綠色空間。一點為中心景觀廣場;兩線為東西和南北兩條主要景觀軸線;多組團為多個組團綠化及多個組團景觀節點。圍繞中心景觀廣場和主要景觀軸線形成多個景觀節點和綠化組團,在北側居住區內形成了大范圍的景觀綠化,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同時在商業服務區外圍布置大量景觀樹木,在人們商業購物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完美的綠化景觀環境。景觀設計注重細節,仔細推敲座椅、拱橋、汀步、花池等園林小品的尺度、材料、色彩。綠化設計強調鄉土植物和復層綠化。將生態綠化與景觀綠化相結合,注重喬灌木、地被草的合理配置,形成富有季節變化的多層次復合型、生態型綠化景觀,既滿足小區環境功能需要,又符合園林造景要求(見圖2)。
在住宅設計中遵循“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宗旨。單體建筑設計新穎、美觀,體現出時代氣息和現代文明,同時兼顧本地特色。戶型設計以適用、經濟,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為原則,強調空間舒適性,做到明廳、明臥、明廚,衛生間自然采光通風。以起居為中心合理安排功能布局,保證內外分離、動靜分離、潔污分離,各功能空間尺度適宜,交通組織便捷,避免功能交叉及視線干擾。另外,合理設計住宅的公共部分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住宅的套內使用面積。

根據城市所處區域的氣候特點,嚴格保證所有戶型都具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條件。住宅適度加大了南向的外窗,以便讓室外優美宜人的環境因素盡可能多地滲透進居住空間內。
立面色彩采用漸變式的處理手法,主體色調沉穩,為了優化高層住宅的天際線,在部分單元的端頭設置一層構架,通過虛實的對比,使建筑洋溢著一種輕盈飄逸的氣質。立面開窗形式及大小在滿足室內采光、通風要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弱化建筑外形的實體感,而主墻體的表面材質采取了淺赭石色的肌理效果,讓建筑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見圖3)。
在節能環保設計方面,盡可能地采用新技術和新型建筑材料及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除了通常的屋面、外墻保溫隔熱以及斷熱鋁合金中空玻璃外窗,還結合地形,在中心廣場設置水面,不僅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可以收集雨水,減少地面徑流,進而調節改善小氣候。
隨著我國住宅產業開發建設的長期實踐,戶型設計已經趨向成熟穩定,建筑師在戶型設計上可發揮的空間日益受到限制,住宅小區品質的高低,越來越取決于室外環境景觀的設計施工水平。綠化、道路、鋪地、小品等景觀元素的細節設計,需要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在項目設計全過程中的“無縫對接”和密切配合,共同為住戶營造一個既使用方便、功能完善又賞心悅目的人居環境。
[1] 葛學朋,陳韋如.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 王愛華.江淮地區城市骨干樹種選擇與應用[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O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ianweijiayuan complex in Hefei city
Fang Hanhui
(Hefei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Hefei 230041, China)
From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service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planning scheme for Tianweijiayuan complex in Hefei city, illustrates the design means for the residential space, facade, styles and energy-saving, so as to create the convenient, functional and impressiv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esidents.
residence,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 environment,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1009-6825(2017)08-0008-02
2017-01-07
方晗暉(1971- ),男,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
TU98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