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宇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
中國建筑設計在地性策略初探
劉 征 宇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分析了我國建筑設計的現狀,闡明了建筑設計在地性的源流,并結合實例,從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和人文關懷三個方面,探討了建筑在地性的具體表達方式,為我國建筑發展的在地性設計提供了思路。
建筑設計,在地性,自然環境,地域文化,人文關懷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生產力的巨大提高促進諸多行業迅速發展,以“理性”“功能”為原則的現代主義建筑應運而生。相對于產生于農業和手工業時代的建筑,現代主義建筑巨大的進步性使其自然而然成為時代的主流。這種新生的建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滿足了人們的住房需求,但與此同時也逐漸顯露出其弊端:現代科學與工業文明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的摧毀是無情的,無視真實具體的人類行為對特定環境的需求,而用烏托邦的理想將人類安排在抽象、無特征、同一而均質的空間中[1]。
生產力落后的近代中國對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學習帶有很多盲目性,建筑設計作為新生行業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影響。大多數中國建筑設計者只是學習了現代主義建筑基于新技術、新材料的建筑形式,而對于建筑空間和情感的探討卻沒有深入下去。截止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國際式建筑的建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對建筑風格單純形式上的模仿使中國的城市建設缺乏與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呼應,造成千城一面的現狀;另一方面,批量化的生產模式造成了抽象的建筑空間與使用者真實生活的分離,背離了建筑設計的初衷。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建筑設計不應僅僅滿足于基本的功能和審美的需求,而應在結合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建筑對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注。
建筑在地性不是一種固定的設計模式,而是對國際式建筑在風靡全球的過程中出現多種問題的一種批判性思考。其實這種思考從現代主義建筑誕生之初便隨之產生了,拉斯金早在《建筑的七盞明燈》中指出建筑設計應以效法自然為根本原則。此后包括賴特和阿爾托在內的很多建筑大師都曾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豐富現代主義建筑的內涵,試圖建立現代主義建筑與自然、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然而現代主義建筑向國際式建筑演化的過程中其理性的一面被發展到極致,卻忽視了建筑對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照顧。建筑在地性認為忽視場地環境、地域特色和人的情感是國際式建筑的最大問題,它提倡建筑設計要注重對文化背景、建筑場地、地形環境以及聲光的充分考慮,處處體現著為“小人物”設計的理念[2]。這里所說的為“小人物”設計指的是要以具體的人為設計出發點,不僅關注人對建筑功能和審美上的需求,而要更加注重建筑對個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懷。總而言之,建筑在地性主張重新找回建筑設計在國際式建筑極端理性支配下所丟失的場所性、地域性和根屬性,具體體現在建筑設計對自然環境、地域文化以及人文情懷的關注。
3.1 建筑與自然
現代工業的發展使人類雄心勃勃地想要征服自然,將自然看成是人類的對立,而建筑設計脫離自然的結果就是場所性的丟失。縱觀中外建筑史,建筑與自然的結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建筑大師賴特有機建筑理論認為,一座有機建筑看起來應該是從場地上生長出來的,是場地獨一無二的結果,是形式在對場地的理解中自然呈現出來的[3]。賴特有機建筑的核心觀點就是自然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工建筑同自然環境(如地形、地貌、光照、氣候等)緊密結合,二是建筑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通透。流水別墅可謂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典范,建筑依山傍水而建,三層樓板一段插在山石之中,在造型和受力上與山地融為一體;樓板的另一端懸空,以開放的姿態面對環境,室內外空間相互交叉、渾然一體。在豎直方向上,統領全局的大煙囪是由當地的自然山巖砌成,仿佛是從地面上生長出來一般。建筑在場地的處理上保留了山上原來的溪水,溪水從山上自然流下,穿過建筑從陽臺底下緩緩淌出,再加上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使人工建筑完全融入了自然。在賴特的流水別墅中,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流水別墅見圖1。

3.2 建筑與地域
每個地方的人們根據其生活生產需要,在適應不同地方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基礎上實踐著自己的建筑活動,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很明顯的。并且人們有意識地把當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建筑當中,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淀、演化中形成其特有的建筑風格。為了保護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地域性應該更多的體現在建筑設計當中。早在20世紀初現代主義建筑盛行的時期,建筑大師阿爾托就早已探索過一條地域性的現代主義建筑道路。同樣是追求材料本身的構造性和質感,阿爾托不像賴特那樣注重對材料精致的美學表現,而是強調保持材料的純樸性,由此表現建筑的生活性和人情味。在阿爾托設計的珊納特塞羅市政廳中(見圖2),他采用紅磚、木材、黃銅等頗有當地特色的材料構成了簡單的幾何形體,既有傳統地域特色,又有現代主義建筑的痕跡,在推動現代主義的同時保持著地域特色。阿爾托的地域主義建筑不盲目追隨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建筑,不僅立足于視覺美學層次,更深深植根于芬蘭民族文化認同性追求,為芬蘭人民樹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生活模式做出了突出貢獻,為芬蘭人民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做了寶貴的藝術探索[4]。

3.3 建筑與人文
國際式建筑的大量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類對物質空間的需求,而對于人的精神需求卻缺少關注。建筑在地性強調建筑應在結合自然和地域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體現出建筑的根屬性。建筑所蘊含的人文關懷是建筑所表達出對使用者心理和情感的關注和照顧,既包括使用者身處建筑時的空間體驗,更包括通過抽象聯想引起使用者心中的某種情愫。
在王澍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今建筑中少有的人文關懷。他在對寧波博物館(如圖3所示)選址考察時這樣寫到:“場地位于一片遠山圍繞的平原,不久前還是稻田,城市剛剛擴張到了這里。原來這片區域的幾十個美麗的村落已經被拆的還剩殘缺不全的一個,到處可見殘磚碎瓦。”[5]王澍感慨于現代工業沖擊下傳統文化的丟失,感慨于功能主義的支配下對人內心關懷的無視,他在寧波博物館的設計中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建筑中留下一些歷史的印記。博物館的外墻由當地回收的舊磚瓦砌成,這些舊磚瓦承載著當地幾百年的歷史發展,在博物館設計中回收使用這些舊建筑材料是對歷史和文化的直接繼承。博物館二層以上開裂形成幾個錯落的平臺,營造一種傳統街巷的空間體驗,體現了建筑對歷史和文化的間接繼承。在歲月的滄桑中尋找的精神寄托,在時間和空間中尋找自己的歸屬,這就是寧波博物館中人文關懷的體現。在建筑設計中傾注人文關懷是一名建筑師應不斷思索和為之努力的,它來源于建筑師的生活閱歷和人生感悟,而這也應是評價建筑師境界高低的關鍵。

4.1 建筑應呼應環境,結合自然
源于自然、用于自然是建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主題,只是工業化的飛速發展使人們淡化了建筑的自然屬性。建筑在地性要求建筑師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回到建筑本質,從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中尋找正確的發展方向。其實中國古代的建筑活動中就有很多樸素的結合自然的思想,大到都城規劃,小到村落組織,從基地的選址、布局,到建筑的形制、用材無不體現著與自然的對話。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與自然的結合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建筑主動呼應基地。基地的地形地貌及其周邊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都是場地獨有的,新建建筑應充分照顧和利用原有的條件,盡量減少對基地原有風貌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第二,建筑應多使用自然要素。通過適當地自然采光、通風,運用一些植物、水景和自然的建筑材料使建筑中融入更多的自然要素,拉近建筑與自然的距離。第三,建筑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打破封閉的空間模式,運用過渡空間設計手法弱化室內外的界限,使人為空間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在建筑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的今天,建筑設計應該回歸自然,從本原出發探索建筑的發展方向。
4.2 建筑應與地域文化結合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有著迥然的差異,在漫長歷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過去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建筑的地域性,在繁華都市里很少看到傳統地域文化的印記。在地性要求建筑設計在積極學習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應注重地域特色的保持和歷史文化的傳承。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與地域的結合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挖掘我國傳統建筑技術的價值。傳統的建筑技術以及建筑材料、建筑形式是在幾千年的建筑活動中不同地域人們智慧的結晶,借鑒其中有價值的地方會對我們解決當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有所啟發。第二,注重基于文化傳承下的建筑空間研究。我國傳統建筑空間的組織方式是在適應民族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長期選擇的結果,研究學習傳統建筑空間對于從物質層面繼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第三,提取運用傳統建筑符號。提取傳統的建筑符號運用到新建筑的設計中,在新建筑中尋找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在不拒絕新建筑發展的前提下繼承傳統文化。注重傳統建筑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建筑思潮的多元化與地域建筑的共同發展應成為今后中國建筑的發展方向。
4.3 建筑應注重人文關懷
建筑設計是以人為本的,在考慮身體上舒適的同時更要注重人心理和情感上的感受,一個優秀的建筑作品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一般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在于對人性和人的價值的肯定,而建筑中對于人性和人的價值的肯定具體體現在建筑的近人性和傳承性。建筑的近人性是指建筑在形體尺度、空間組織和細節裝飾上充分考慮個體人的感受,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更多人的進入,在滿足建筑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努力為更多的人服務,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建筑的傳承性是指建筑的發展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地方歷史和文化的物質載體。建筑師在對待歷史建筑時應該將其歷史和文化價值的保留放在第一位,在保護和繼承的基礎上賦予老建筑時代性。在新建建筑中,建筑師也應該有意識地在設計中加上一些傳統的建筑元素,探索傳統建筑文化的時代性表達。對人的關懷由物質向精神、由個別向大眾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建筑設計應該追求的目標。
不可否認,基于新材料、新技術下的現代建筑是進步的,它比歷史上任何一種建筑都更能解決普通大眾的居住問題。但在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今天,以滿足居住需求而對現代建筑不假思索的復制已成為過去,提倡注重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感呼應的在地性建筑應該成為今后中國建筑發展的方向。只有注重建筑的在地性設計,才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表達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弘揚民族精神,才能從物質和精神的層面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1] 沈克寧.建筑現象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47.
[2] 單曉宇,殷建棟.阿爾瓦·阿爾托建筑中的地域性表達——以珊納特賽羅市政廳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1(11):103-105.
[3] 王志濤.淺析有機建筑理論與其形式形成的關系[J].華中建筑,2005,23(3):16-18.
[4] 董鐵春,劉志勇,李 震.范式與隱喻——阿爾瓦·阿爾托地域性建筑創作自然主題表達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4): 89-95.
[5] 王 澍.建筑如山[J].城市環境設計UED博物館特輯,2009(12):102-107.
O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localized strategies
Liu Zhengy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266033,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hina, illustrates the localized origi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means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localized aspect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humanistic care by combining with the examples, so as to provide the idea for the localized desig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localized feature, natural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humanistic care
1009-6825(2017)08-0011-03
2017-01-05
劉征宇(1991- ),男,在讀碩士
TU2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