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家 華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3)
?
某隧道巖溶水文地質特征及方案的選擇
譚 家 華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3)
通過調研某巖溶隧道的水文地質條件,從巖溶發育、巖溶水補給、徑流、巖溶水文地質單元等方面,闡述了隧道區巖溶水文地質特征,并分析了其對隧道的影響,提出了隧道合適位置的建議方案,為類似巖溶隧道選線工程提供參考。
隧道,巖溶,地下水,線路方案
擬建隧道位于恩施市屯堡附近,為一公路雙線隧道,長約1.88 km,隧道最大埋深680 m,縱坡為單面坡,坡度2.5%,穿越強巖溶發育區。
2.1 地貌特征
項目區為構造侵蝕溶蝕中高山區,南西側為清江,呈典型的山地臺原—陡崖—山前緩坡地貌,臺原區地面標高為1 400 m~1 800 m,植被較發育,為饅頭山間巖溶槽谷,槽谷內多被開墾為農田,種植農作物;陡崖近直立,高度400 m~500 m,無植被發育;陡崖底部山地斜坡地面標高700 m~1 100 m,坡度10°~20°,多為堆積體覆蓋,植被較發育,局部開墾為農田。
2.2 地質特征
隧道穿越一小型向斜,走向約240°,向南(清江方向)傾覆,核部為T1d3厚層灰巖,兩翼為T1d1~2泥質灰巖夾頁巖、P2灰巖,北西翼產狀170°~210°∠14°~17°,南東翼產狀355°∠15°,清江岸邊陡坡地段地層產狀紊亂,近水平,區域巖層產狀235°∠8°,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見圖1)。
3.1 巖溶發育特征
1)隧道的巖性、巖組及對巖溶發育的控制作用。隧址區地層主要為T1d灰巖,可細分為上部厚層、巨厚層灰巖(T1d3)和下部泥質灰巖夾頁巖(T1d1~2)。厚層、巨厚層灰巖為巖溶好發育巖組,為巖溶發育提供了良好的介質空間,在下部泥質灰巖夾頁巖阻水層的作用下,大氣降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在該層聚集,為巖溶提供充足的水動力條件,因此,該層局部巖溶非常發育,易形成水平向展布的溶洞、暗河等,大量的巖溶漏斗、洼地、落水洞也多發育于該層。
2)地質構造對巖溶發育的控制作用。隧址區為小型寬緩式向斜構造,受構造影響,向斜核部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加之核部進一步匯集了各方地下水,因此向斜核部巖溶非常發育,在地下水的不斷侵蝕作用下,溶洞逐漸貫通,最終形成地下水暗河系統。
此外,隧址區主要發育兩組垂直節理,沿兩組節理面,巖溶發育。
3)地下水對巖溶發育的控制作用。地下水為巖溶發育提供動力條件,地下水運移特征不同,巖溶發育存在很大差異。根據地下水運移特征差異,可將地下巖溶空間分為垂直滲流帶、季節變動帶、水平徑流帶、深部循環帶。
垂直滲流帶:地下水主要以垂直下滲運動為主,巖溶發育主要為垂直型的溶洞和溶蝕裂隙為主,在地表主要表現為漏斗、落水洞、豎井、天坑等。由于地下水流相對比較分散,水力作用有限,溶洞之間的連通性相對較差,地表被水流帶走的土石等雜物多停留在這一層,溶洞多充填粉質黏土及塊石。
季節變動帶:洪水位與平水位之間的巖溶空間稱為季節變動帶,受大氣降水影響,雨季時,地下水位上升到達洪水位,地下水流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旱季時,地下水位下降,到達平水位,地下水以垂直型運動為主。水動力條件對巖溶發育非常有利,巖溶發育最強烈,往往發育成層的水平及垂直的溶洞及暗河系統,溶洞多為無充填的空洞。
水平徑流帶:位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其下限為當地侵蝕基準面,地下水以水平運動為主,大量的溶洞、暗河、地下湖泊等都產生于此帶。
深部循環帶:位于水平巖溶發育帶之下,在區域構造作用下,地下水做更長更遠的區域性流動,水位埋深大,水循環交替緩慢,巖溶發育很弱,主要為溶隙及溶孔。
根據水文地質條件以及本次勘察成果分析,水平徑流帶大概處于標高700 m~1 100 m范圍內,其上為垂直滲入帶,其下為深部循環帶。隧道洞身處于水平徑流帶中。
3.2 巖溶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特征
研究區巖溶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隧道北部的山地臺原區,地形地貌為饅頭山間巖溶槽谷,發育大量巖溶洼地、天坑、落水洞等,無地表河流,大氣降水在洼地匯集后,通過落水洞流入地下,入滲極快,地下水的補給方式以集中式的點狀補給為主,隧道區總的補給區面積約30 km2。
巖溶地下水的徑流,在不同巖溶發育帶具有不同特征。垂直滲流帶以溶蝕裂隙、溶縫、管道的縱向滲流、管流為主,淺層多垂直型的落水洞、天坑;季節變動帶以溶洞、管道及地下河紊流為主;水平徑流帶以管道、溶隙的層流為主,多發育暗河;深部循環帶以溶隙、裂隙滲流為主。
研究區的侵蝕基準面為清江,為地下水總的排泄點,地下水在清江附近多以泉的形式出流,通過地表溪溝流入清江,隧道附近的主要泉點為七眼出泉、龍洞泉及五龍水泉,七眼出泉常年有水,測時流量0.5 m3/s,隨季節變化較大;龍洞泉為季節性泉水,測時無水,下大雨時有水,3 h~4 h達到峰值,雨停后消退快;五龍水泉常年有水,測時流量約5 m3/s,雨時水量漲落明顯。
3.3 主要巖溶水文地質單元
根據邊界條件,巖溶發育規律,以七渡河、屯堡河、清江之間形成的地表分水嶺所對應的地下分水嶺為界,將隧址區劃分為一個水文地質分區,發育五龍水暗河系統和砂鍋洞暗河系統(見圖1),其中砂鍋洞暗河系統對隧道基本無影響,下面就五龍水暗河系統做簡要介紹。

3.3.1 暗河的補給、徑流、排泄特征
五龍水暗河系統無明顯的暗河入口,補給區主要為隧道北部的山地臺原區,臺原區地形地貌為饅頭山間巖溶槽谷,發育大量巖溶洼地、天坑、消水洞等,無地表河流,大氣降水入滲極快。暗河的補給方式以集中式的點狀補給為主,總的補給區面積約30 km2。
巖溶地下水的徑流,在不同巖溶發育帶具有不同特征。垂直滲流帶以溶蝕裂隙、溶縫、管道的縱向滲流、管流為主;季節變動帶以溶洞、管道及地下河紊流為主;水平徑流帶以管道、溶隙的層流為主;飽水緩流帶以溶隙、裂隙滲流為主。
五龍水暗河系統的總的排泄點為五龍水,最終排泄區為本區侵蝕基準面——清江(標高約600 m)。據調查,龍洞、七眼出均與五龍水暗河相通,為暗河內部排泄點,水量隨降雨變化較大,一般在雨后3 h~4 h出現峰值,其中龍洞的水量可達20 萬m3/d。
3.3.2 暗河與隧道空間位置關系分析


從前文分析可知,目前線路位于地下水的水平徑流帶中,施工過程中極有可能遭遇暗河主管道,加之地下水水頭高,易誘發突水突泥災害,同時隧道修建形成新的排泄基準點,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存在表水枯竭、巖溶地面塌陷等風險。
目前線位方案存在較大的施工風險,應從平面上和剖面上進行優化。平面上線路應盡量往南側暗河排泄方向偏移,避開暗河主管道;剖面上線路應盡量抬高,降低隧道水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走行于地下水的垂直入滲帶中。
[1] 毛燁峰,伍 進.巖溶發育控制因素及發育規律淺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9(15):80-82.
[2]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既有隧道環境地下水變化規律以及對環境生態平衡影響的評估[Z].1996.
[3]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巖溶研究組.中國巖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4] TB 10049—2004,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范[S].
On hydrogeological features of karst in some tunnel and its scheme selection
Tan Jiahua
(China Railway No.4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Wuhan 43006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d study on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of some karst tunnel,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hydro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karst in tunnel areas from the karst development, water complementation of karst, runoff, hydrogeological unit of the karst,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tunnel, and points out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per location of tunnel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similar route selection for tunnels in karst.
tunnel, karst, underground water, route scheme
1009-6825(2017)08-0172-02
2017-01-10
譚家華(1985- ),男,碩士,工程師
U455.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