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美國人為何不炒房
高榮偉
所謂炒房,其意思是要在買入后在短時間內賣出獲利。從投資逐利的角度看,在美國炒房投資回報率不高。美國目前的各種有關房產買賣方面的政策法規和完善的稅收體系,決定了在美國炒房很難賺到錢。
早前,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李女士賣掉她在北京的一套房子,籌得300多萬元人民幣,在美國休斯敦買入6套房。她打的小算盤是:每月每套房子的租金是400多美金,不僅可以把北京的房子租回來,還能月賺1萬元人民幣。”這個故事是國信美投置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總裁陸鶴壬在接受采訪時講的。
國信美投是專業從事美國及海外房產投資的一家公司,據稱在美國具有20多年投資理財經驗。陸鶴壬甚至進一步指出:“在美國買房投資,除去房產稅等各項費用,收益率可以達到8%,加之租售額比較高,6、7年就可能收回成本。相比之下,在北京投資一套房產,收回成本或許要花上100年。”
那么,事實是否真如國信美投總裁陸鶴壬所言呢?據說,北京李女士的傳奇故事很快傳到了美國,而在美國休斯頓生活了多年的華僑,很快戳穿了這一造富神話:美國不同于中國內地,休斯頓高昂的養房費用——房產稅、個人收入稅、房屋保險、房屋維修費、花草苗圃管理費、空置費……“這一切壓得你的腰都直不起來,哪里還能輕輕松松賺大錢?”“不要相信哥,哥只是一個傳說。”
在美國,很多富人不像中國投資客一樣熱衷炒房。美國人不炒房,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國的房屋升值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很難出現一夜暴漲現象。如果買了房子馬上賣,根本就賺不到錢。以貸款炒房為例。
在美國,假設一套房子為100萬美金,買房費用如下:貸款:80萬元,以利率6%計,月供5731.45元,12個月須付68777.40元;地產稅:以房價1.5%計,一年須付15000元;過戶費等費用:約為房價1%,須付10000元。一年下來,不算首付20萬,一共約投入9萬多元。
一年后,假設房子漲到120萬元(美金),賣房費用如下:過戶費等費用:約為房價1%,須付12000元;賣房傭金:約為房價5%,須付6萬元;個人所得稅:房子增值20萬元,要交個人所得稅,擁有產權未滿一年即賣掉的房屋,稅收比例高達35%左右,擁有產權超過1年以上的,賣房時須繳付20%左右的稅。那么,交個人所得稅至少4萬元。房子漲了20萬,但買賣房子的費用和所得稅已經接近這個數字。換句話說,如果漲幅達不到20%,買房就要虧錢了。知情人士指出,美國房價漲得很慢,實際上,一年有5%就不少了。
相較中國的房價飆漲,美國的房價的增長率低得多。據相關統計數據,從1980年到目前為止,在這36年之間,美國只有8年房屋平均漲幅超過了10%,而且8年中的6年是發生在金融危機后的泡沫時段。
從近期的統計數據中看到,美國房價的平均漲幅大約在7%-8%之間,扣除持有成本和物價上漲等因素,大約保持在5%-6%。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0多年里,美國房價實際上并沒有出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1890年到1990年這100年間,幾乎沒多大變化,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2%。從房價漲幅和回報率角度分析,對美國人來說,炒房實在不劃算。
第二,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即美國屋主必須交房產稅(property-tax)。美國人的房子每年都得繳財產稅。有些地方,汽車也需要每年繳稅,它也屬于財產稅。通常,財產稅即為房產稅,或者叫房地產稅,因為美國的房子是連帶土地的。
也就是說,在美國,擁有住房的人,每年需要根據房屋的市場價值,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額的房產持有稅。也有人將其翻譯成物業稅,而這一物業稅的稅賦并不輕。美國的房產稅通常由郡(county)或市(city)政府征收,各地稅率是不同的。據媒體報道,一組相對靠譜的數據是:房產稅大約是房屋市場價值的0.5%-3.5%。
以休斯敦為例,休斯敦房產年稅率較低的是老社區,約2.6%,新社區大多在2.9%—3.1%之間,個別新區的稅率甚至可能高達3.2%。在新澤西州的一些地方,房產稅高達7%,有的州達到10%。
“一套50萬的房子要收你5萬,你還能付得起多少套房的房產稅?”新澤西州當地的華僑,聽了北京李女士的故事如是說。
征收房產稅,讓很多美國有錢人望而卻步。“假如你繳納房屋價格總額的10%的房產稅,而你卻不在這個社區居住,等于你交的錢資助這個社區的教育和治安,給別人享受;即便你不在乎,那也不要指望靠房屋買賣而一夜暴富。”
一位移民休斯敦的華僑說起了一件往事:來休斯敦之前,姐姐和我們合買了一幢花園房子,用了14萬美金。本以為付清這筆錢,就能安穩住在這房子里一勞永逸了,結果發現這個想法大錯特錯。
我姐姐對我說,每年還要付約4000美金的稅收。我一聽眼睛瞪大了——“這是怎么回事?我們買房子,把房子的錢付清就行了,怎么每年還要生出個4000美金來啊?”姐姐給我仔細解釋:在美國,不是說買下房子就萬事大吉了,每年還要繳約3%的地產稅。也就是說,如果你這套房子買價是14萬美元,那么你的地產稅就是每年4200美元。這筆錢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這筆錢不派別的用處,專款專用,全部用作該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經費和當地治安,所以美國的中小學生是不用交學費的。“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錢,如果有誰想炒房子,囤積了6、7座房子,每幢房子每年都有個3%的地產稅,他一定叫苦不迭。”
到這里事情還沒用完。如果房子漲價了,房產稅會跟著上調。打個比方,一個人買了套房子花費20萬美元,他一年的地產稅就是6000美元。兩年后按市場價房子漲到30萬美元了,他的地產稅就漲到9000美元了。他可能會感到非常委屈——“我不賣房子嘛!何況人還住在里面。”“房子漲價,跟我有什么關系?!它又沒給我帶來一點好處!”
但是不行,按照美國的法律,每年多出來的3000美元他要照付不誤。這是一筆不少的開銷。“不交行嗎?可以。不過,法院會給你添麻煩。”
對于有錢人而言,房產稅是一個負擔嗎?如果買來房子自己居住,也許每年的房產稅對他來說構不成壓力,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于那些渴望以炒房為手段一夜暴富的人來說,房產稅會撲滅其胸中熊熊燃燒著的那團炒房烈焰。
第三,美國房屋的持有成本比較高。當一個人有錢想買房時,一般會選一個好區來購買,好區一年的地稅,約2萬美元左右。
在美國買房子還必須買保險,否則自然災害、火災發生時,所有的財產便會化為烏有。以休斯敦為例,休斯敦地區颶風發生概率較高,因此房屋年保險費比較貴,自住的房子大約是房價的0.7%左右,用于商業出租的房子保險費更高。
美國養房貴,主要是因為人工昂貴。比如,獨立房的房頂、外墻都要定期檢查,時間長了要翻新;房子每年要高壓水清洗;院子要剪草,花園游泳池要打理,每月還要噴灑防蟲害噴劑;地毯得常洗,被磨損要及時更新;管道漏水堵塞要找水管工,還有數不完的其它費用。
若是聯棟房、公寓房,房內的維修還要自己承擔,房外的維修雖不用花錢請人做,但要交物業費,每個月100-200美元。還有,出租房屋內中央空調、冰箱、洗碗機、洗衣機等電器,都是業主要提供的,壞了就得更新。
除了房產稅外,即使房屋無人居住,房主也必須按時修剪草坪、澆水、鏟雪,以及及時進行維修。如果買了房子不是住的,或者沒有人住,那么要交管理費,否則,就會面臨著許多法律問題。
所以,在美國做地產投資的人,多數是利用給美國公民的低息貸款、稅收優惠政策等,做長線規模投資,炒房很難賺到錢。雖然在美國地產投資比較保險,但這從來不是一個能夠短期回報的領域,且回報率比較低。因此,美國人會給自己買房居住,但在選擇投資時,更青睞的則是股票、基金或債券等理財產品。
第四,房子成交,賣主大約要付8-10%的費用,包括房產經紀的傭金,各種成交費用等,而買主要支付各種過戶費用(closing-cost)。
買了房產,在持有房屋時,若房屋增值了,不需要支付增值稅,一旦房子出手,增值的部分就要交稅了。也就是說,出售房子后,若賺錢的話,則需要交獲利(gain)所得稅。這個稅率就是個人所得稅的稅率,使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從10%累進到35%。
以2012年的稅率為例,不管是夫妻聯合報稅,還是一個人報稅,購房后一年內賣房,房價超過38.835萬美元,稅率是35%。如果賣掉了一個房子,賺了40萬美元,那么,對不起,14萬美元請交給稅務局。如果購房后想通過出租獲益,那么要征收房地產出租收入所得稅。出租房地產的收入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無論本國人或外國人,如果將屬于自己的房屋出租,其收入都要按有關法規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五,也許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不賣地,土地是私人擁有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
綜上所述,李女士賣掉她在北京的一套房子,在美國休斯敦買入6套房,除去各種稅費,每個月收進來的租金大約只剩下15%了。如果想要收回300萬資金,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而且這還是對各項消費非常保守的估算。
知情人說,在美國買房子是很便宜,但你無法炒房賺錢。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房價大跌,有的別墅差不多等于白送。不少中國炒房客就躍躍欲試,要到美國抄底。但是到美國轉了一圈,他們一套也沒有買。為什么?美國房價是很便宜,比國內便宜了一半還多,30多萬美元就能買300多平方的別墅,還是帶花園的。稍偏一點的地方,20萬美元就可以買一套大別墅。
在中國的一線城市,這些房子都屬于豪宅,沒有千、八百萬是買不到的。那么,中國的炒房客們為什么不買呢?就是因為要交各種苛捐雜稅,除去各種花費,根本無錢可賺。
對于中國人排著長龍搶購房子的現象,美國人實在看不懂:中國人光憑模型,看效果圖就會受“震撼”而拍板買下上百萬元的聯棟房,或者公寓,甚至還要連夜排隊,好像搶購白菜似的。如此“追捧”房產的現象,美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底特律、洛杉磯和芝加哥有過排隊買期房的報道,不過,排隊的清一色都是中國人。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點在美國現實生活中,有著鮮明的表現。美國人不炒房,不是不愿意炒房,而是不敢炒房。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利用政策榨干人的貪婪;另一方面,是制定法規讓人不敢貪婪。
美國富人不炒房,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在美國,大家都知道有兩種東西不能炒:房子和糧食。為何美國政府不允許炒房?美國政府認為,房子和糧食這兩樣是保障民生的最重要手段,如果副食品和房子價格暴漲,就會造成社會動蕩。
那么美國政府憑什么控制房價、限制炒作呢?美國政府不是頒布一道行政命令,而是制定一系列房產法規和稅收政策,如上文所言,使得炒房的投資或投機成本很高,風險很大,讓人買進賣出房子掙不到錢,從而大大限制了富人的炒房行為。所以,美國人有了錢,自己會買一套豪宅,但通常不會像中國富人那樣炒房。
炒房客想盡千方百計賺大錢,而美國政府則想方設法制定政策,設下門檻讓炒房客輕易賺不到錢。美國有關房產買賣的政策法規,基本上是針對富人中有炒房意愿者而制定的,對老老實實的百姓來說,則形同虛設,毫毛不傷。美國有個溫和的政策:如果這個房子是你自己居住的,并住滿了兩年,那么,賣房時給你免稅額。賣掉房子所賺的錢,若夫妻一起報稅,50萬內可以豁免;夫妻分開報稅的,25萬內可以豁免。政策制定者很精明,連假離婚也考慮在內了。
美國政府行之有效的房地產運行制度和稅收體系,把美國大多數地區的房價和年薪比一直控制在3左右。而中國很多城市目前的“房價和年收入比”據媒體報道已在28或以上,名列世界前茅。
相比之下,人們認為房價非常高的香港“房價收入比”只有15.6,很貴的紐約和倫敦在10到12之間,而日本東京只有8。房價高得離譜,對于炒房客毫無疑問是一個莫大的誘惑。相對中國,美國社會各行業發展比較均衡,買房投資屬性并不高,房產的回報率,更不像國內一些機構宣傳的那么樂觀,房產出售變現難度也遠比國內大。
“中國投資者若按國內的投資思維和慣性,肯定會吃虧”。那個流傳甚廣的‘北京賣房休斯敦買房’的投資傳說,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海外投資公司的軟文。”在美國生活多年、熟悉美國房產現狀的華僑如是評論。
“在美國有這么好的投資回報,我們不知道真是失職。誰要知道怎么認識這位李女士的話,一定要告訴我們,我們也要入股投資喲!”當美國地產中介和稅收律師,聽說了李女士的神奇故事時,他們不忘幽上一默。

國畫:紫薇作者:童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