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生
淺談噪聲危害及防護(中)
文/王生

上個世紀中期,噪聲的危害受到普遍重視,被稱為世界公害。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研究,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護措施,在發達國家噪聲危害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由于某些原因,還有一些地方噪聲危害依然很嚴重,正在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這一期主要內容是分析講解噪聲對人體的危害。經研究證明,噪聲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其中對聽覺系統的影響最為重要,職業接觸限值的制定主要以聽覺系統的損傷為依據。
噪聲對聽覺系統的影響,其中包括職業性噪聲聾和爆震性耳聾兩個方面。
先說職業性噪聲聾。一般情況下,噪聲對聽覺系統的影響是一個慢性作用的過程。如上期所述,噪聲是具有能量的。能量從小到大,人的耳朵由聽不見到聽得見。人耳剛剛能聽到的能量強度是一個重要的界限,在醫學上稱為“聽閾”。對噪聲作業人員進行健康體檢時經常要用到這個名詞術語。
接觸噪聲的早期,如果噪聲強度比較大(A聲級85dB以上)且沒有采取適當聽力保護措施的話,離開噪聲環境后對外界的聲音(同事間說話)有“小”或“遠”的感覺。這是受噪聲的影響,引起聽覺系統敏感性降低,也可以說是聽力下降,但脫離噪聲接觸后,在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至少在第二天上班之前,這種現象就消失了,也就是說聽力完全恢復正常了。這種情況稱作暫時性聽閾位移,是可以恢復的,不屬于患有疾病。
長期接觸較強的噪聲,上述的聽力變化在下一個工作日之前不能完全恢復,工作時又要繼續接觸噪聲,進一步加重聽覺系統的損傷,以至于聽力不能恢復到正常的水平,形成了永久性聽閾位移,也稱聽力損失。
當聽力損失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成為職業性噪聲聾,是法定職業病。根據聽力損失的程度,分為輕度噪聲聾、中度噪聲聾和重度噪聲聾三種。
職業性噪聲聾的發展有一個過程。接觸較強的噪聲,早期常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聽力曲線在3000Hz-6000Hz范圍下降,多數在4000Hz先出現下降且進展快,逐漸向兩邊擴展,形成“V”形下陷。如果聽力下降只是處在高頻范圍,患者能夠正常進行交談和社交活動,主觀上常常沒有感覺到聽力下降,通常在健康檢查進行聽力測定時才能發現。隨著病情加重,除了高頻聽力繼續下降外,語言頻段(500Hz-2000Hz)的聽力也受到影響,出現語言聽力障礙,這時患者才會注意到自己的聽力出現了問題。
根據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標準,有確切的職業噪聲接觸史,有自覺的聽力損失或耳鳴癥狀,經聽力測定為感音性耳聾,結合歷年職業健康檢查資料和現場的情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聽覺損害,即可診斷為職業性噪聲聾。按照有關規定,診斷為職業性噪聲聾的患者,應該調離噪聲工作場所,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勞動能力鑒定等。
再者是爆震性耳聾。在某些生產條件下,如進行爆破,由于防護不當或缺乏必要的防護設備,可因強烈爆炸產生的沖擊波造成急性聽覺系統的外傷,引起聽力喪失,稱為爆震性耳聾,屬于法定職業病。
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可出現鼓膜破裂、聽小骨損傷、內耳組織出血等,有時還可伴有腦震蕩。患者主訴有耳鳴、耳痛、惡心、嘔吐、眩暈等,聽力檢查結果表現為嚴重的聽力障礙或完全喪失。這種情況下輕者聽力可以部分或大部分恢復,重者可致永久性耳聾。診斷為爆震性耳聾的患者要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除了聽覺系統以外,噪聲還對人體多個系統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頭痛、頭昏、乏力、睡眠障礙等神經系統癥狀;食欲減退、胃腸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癥狀;心率加快或減慢、血壓不穩定等心血管系統癥狀。這些方面的臨床表現特異性差,與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難以區分,與噪聲之間缺乏比較準確的劑量關系,因此尚沒有成為疾病診斷的依據。
此外,在噪聲環境中,人們會感到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這些不良作用一方面可以影響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質量;另一方面在車間或礦井等工作場所,由于噪聲的影響,掩蓋了異常信號或聲音,容易發生工傷事故。
噪聲對機體是否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大小還與下列因素有關:噪聲的強度,強度越大,影響越嚴重;頻率,頻率高的噪聲危害大,特別是聽覺系統;接觸時間,同樣的噪聲,接觸時間越長危害越大,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病率與工齡有密切關系;脈沖噪聲危害大,如果噪聲聲級相同,接觸脈沖噪聲的勞動者中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病率比接觸穩態噪聲者高;振動、低溫或有某些有毒物質共同存在時,可以加大噪聲的有害作用;在相同條件下,對噪聲敏感的個體或患有耳病者會加重噪聲的危害程度;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有無個體防護用品,使用方法是否正確與噪聲危害有直接關系。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