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縣國土資源局 張再創
浦江之路譜寫耕地保護新篇章
□浦江縣國土資源局 張再創
浦江地處浙江中部,素有“書畫之鄉”“水晶之都”“萬年浦江”的美譽。綿延萬年的農耕文明,辛勤的浦江人民在有著“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的豐安大地上,培育了良田萬頃。為保護好這片最寶貴的“祖宗田”“太公田”,浦江縣牢固樹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意識,把保護耕地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來抓,走出了一條拆違治水保耕地、節約集約保耕地、永農劃定保耕地、農業轉型保耕地、長效管護保耕地的浦江之路。2016年,浦江縣成功創建了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省首批基本無違建縣。
2012年初,浦江9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生著600多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筑,遍布城市內外、田間地頭,全縣90%的河流淪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渠道周圍寸草不生,農民不敢下田耕作,人們賴以生存的黃土地已病入膏肓。
浦江縣深刻認識到對耕地資源的肆意污染和無序利用,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踐踏公共利益,更直接影響到全縣耕地保護大局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此,浦江縣以猛藥去疴的決心、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重整山河的魄力,全面打響了違法用地專項整治攻堅戰和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并在全省率先開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行動。四年來,全縣累計拆除違法建筑612萬平方米、占地7000余畝,徹底消滅全縣462條垃圾河、577條牛奶河、25條黑臭河、22條劣V類支流,浦陽江出境斷面水質已從連續8年劣V類到基本達到Ⅲ類水。浦江轟轟烈烈的拆違治水行動,保住了良田沃土,實現了美麗蛻變,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千畝葡萄園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浦江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護形勢日趨嚴峻。全縣以“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為著力點,合理利用拆后土地,堅定不移地走土地節約集約之路。
集聚發展,實現用地效益最大化。浦江以拆違治水為突破口,倒逼水晶產業轉型升級,邁上“園區集聚、統一治污、產業提升”的快車道。全縣水晶企業及加工戶由高峰期的2萬余家銳減到公司制企業438家,投資20億元建成占地1000畝的四大水晶產業集聚區成為水晶產業發展的主平臺。同時,引進溫州萬洋集團,以市場化模式啟動浦江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其中投資10.2億元、占地402畝的鄭宅掛鎖集聚區和投資7.8億元、占地115畝的中余掛鎖集聚區均已動工建設。經測算,水晶、掛鎖產業集聚后的用地量比過去單宗劃塊方式供地節省了4000多畝。
“四破”攻堅,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一是以二次開發破低效用地。近三年先后處置低效企業168家2182畝,收儲捷士達區塊等12宗870畝并重新出讓750余畝。同時,2012年啟動實施了全省縣級中心城區最大的舊城區塊改造,占地300余畝;2014年啟動實施了全省最大的金獅湖舊城區、舊廠區及城中村開發項目,面積達2000畝。二是以土地流轉促騰籠換鳥。全縣累計流轉工業用地6300余畝,被評為浙江省“騰籠換鳥”考核先進縣。三是以盤活消化督“減量加速”。實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考核督辦制,近五年年均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200畝以上,平均供地率80%以上。四是以綜合整治優用地布局。實施了巖頭鎮“異地安居奔小康”等9個安置小區建設,新增耕地面積390余畝,啟動了浦陽街道等3個“公寓式”安置小區建設,并確保以“零增地”推進“空心村”改造。五是以坡地村鎮減耕地占用。編制低丘緩坡專項規劃,推進住房、產業項目等向低丘緩坡發展。

▲上山遺址周邊的永久基本農田
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實行特殊保護是搭建用地高壓線、嚴守耕地紅線的重要舉措。
浦江縣按照“劃優”“劃足”“劃實”要求,編制了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方案。一是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在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時,利用高空慧眼技術進行實地調查摸底,提高落地塊的速度和科技含量。依托多規融合,結合城市發展格局,科學劃定“三線”,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浦江縣共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20.81萬畝(含示范區7.43萬畝)。二是落實保護責任。全縣簽訂了縣與鄉責任書15份、鄉與村責任書413份,發放了保護明白卡12.89萬份,并在保護明白卡中明文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和破壞永久基本農田。三是強化宣傳引導。在城鎮口和交通主干線旁設立了各類大型宣傳牌,豎立了鄉鎮級大型保護碑16塊、村級宣傳牌413塊、永農界樁2500余個。在《今日浦江》報上專版刊登耕地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并利用本地新媒體推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等宣傳文章,讓保護耕地的理念深入人心。
浦江農業發展堅持增產與增收并重原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形成了糧食、水果、蔬菜、茶葉等主導產業,其中葡萄已成為第一特色產業,種植面積約5.3萬畝,2016年全年產量9.2萬噸,產值8.2億元,打造了“中國桃形李之鄉”和“中國巨峰葡萄之鄉”“浦江葡萄”地理標志獲農業部登記保護。同時,緊緊圍繞現代化農業“兩區”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創建了91個省級糧食功能區、2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6個省級主導產業示范區、11個省級特色農業精品園、55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讓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極大提高了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保障耕地數量不減,還通過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行動”“沃土行動”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等“清潔田園行動”,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形成了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互促互進的新局面。
浦江縣注重向創新要空間、向管護要效益,對破壞耕地的行為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管護,構建了“不敢毀耕、不想毀耕、不愿毀耕”的長效機制。一是實行農田“三長”制落實保護責任。全面推廣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田長制”“畈長制”和“片長制”,充分發揮基層群眾、黨員干部的能動作用,要求農戶看好田、黨員盯牢畈、干部管住片,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實到位。二是獎補機制提升耕地保護意識。以耕地保護獎補機制為抓手,激發基層群眾保護耕地的主動性,并結合村級土地民主管理工作,將保護耕地尤其是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納入村規民約,加強村民保護耕地的自律意識。三是信息化管理將破壞耕地行為扼殺在萌芽。全面建立高空慧眼監管系統,讓破壞耕地的行為暴露于天眼之下。同時,對破壞耕地的行為實行“兩網化”管理,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到位、責任到人”的網格體系和“信息準確、反饋及時、實時指揮、督導快速”的網絡體系,從機制上、技術上對破壞耕地的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報告、早處置,嚴守耕地紅線。四是供良田、加補貼、送技術提高農民生產水平。加快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耕地休養生息,給予農民更多的良田沃土;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生產設備水平;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增加農技下鄉頻度與力度,提高農民素質水平,實現增產增收。獲益于耕地,保護耕地也就成了農民分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