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縣國土資源局 楊國球
百姓安危大于天
——天臺縣快搬優治全力剿滅地質災害隱患點
□天臺縣國土資源局 楊國球
3月1 日,全省規模最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村搬遷項目——天臺縣白鶴鎮蒼蒲坑村騰空房屋,村民有序撤離。
4 月8 日,該縣赤城街道山裘滑坡點治理工程竣工。
4月19日,縣長潘軍明督查地質災害快搬優治工作。
4月28日,縣委書記管文新督查平橋鎮紫東村搬遷避讓工作。
一個個日子,記錄了天臺地質災害快搬優治的進展與成效,彰顯了心系百姓安危的決心和信心。
天臺縣是地質災害易發區之一。現已發現各類隱患點46處,涉險群眾2000余人。該縣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舉全縣之力,打響剿滅地質災害隱患點攻堅戰。
據統計,截至4月底,在擬搬遷避讓的20個隱患點中,已撤離村民1146人,撤離率為77.8 %;騰空房屋736間,騰空率為82.3%;簽訂安置協議1217人,簽約率為82.6%;拆除老屋697間,拆除率為73.9%。17個隱患點治理工程全部完工。

▲赤城街道山裘滑坡點工程治理
一提起地質災害,赤城街道山裘村的范和志仍心有余悸。“2015年臺風期間,我家糧倉被淹,老黃牛都陷在淤泥里。范順杰家靠得近,屋里淤泥齊腰深。喏,你看看,一下雨,山上洪水、泥土齊刷刷往下沖。”隨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破碎的山體,用手輕輕一撥,沙石嘩嘩往下掉。
在始豐街道孟岙張,由于早年鑿山造路,村口形成了一個狹窄的豁口,兩側陡峭。村主任張德凱記得清清楚楚,2013年的一個夜晚,暴雨過后,一聲巨響,西側山崖滾落一塊巨石,徹底堵塞了通道,3天后才恢復交通。“打那以后,村民心中有了陰影。走到這里,都是‘一停二看三通過’。”張德凱笑了,但笑聲中透著無奈和不安。
地質災害無小事,百姓安危大于天。管文新在白鶴鎮蒼蒲坑實地調研時動情地說,“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我們黨委政府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位置上,想問題作決策,應盡快完成搬遷工作。”其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年度重點工作狠抓落實。
立下“軍令狀”,吹響“沖鋒號”,這一切源于堅實的基礎。早在2016年3月,天臺縣國土資源局就邀請專業單位實施全域調查,摸清全縣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包括災害類型、涉險范圍、受災人數等第一手資料。著手制定《天臺縣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和《天臺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搬遷居民資金補助辦法》。
“應搬盡搬,能治速治”是天臺做法的最佳概括。根據專業單位調查,天臺縣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在46處隱患點中,不穩定斜坡有18處。按照慣例,這18處可以暫緩。但天臺縣委縣政府認為,不穩定斜坡也事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安全沒有例外,必須徹底治理搬遷。由此增加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換來的是群眾的口碑和安全。
為了加快推進搬遷避讓工作,天臺縣政府與鄉鎮街道簽訂責任書,把搬遷治理列入年度工作目標。堅持“掛圖作戰、掛牌督辦、銷號清零”。定期督查,定期通報,確保進度。天臺報、天臺電視臺、神秀天臺微信公眾號等相繼推出專題報道,做到“報紙有文、電視有影、廣播有聲,”營造了“剿滅隱患點”濃厚氛圍。

▲始豐街道孟岙張崩坍點架設防護網
地質災害防治的嚴峻形勢,增強了天臺縣坐不住的緊迫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得的危機感。
天臺縣立即調整《天臺縣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要求“三年任務一年完成”。在全縣46個隱患點中,明確17處隱患點實行工程治理,4月底前全面完成;20處實行避讓搬遷,其中17處在5月底前完成房屋拆除,其余3處在年底前拆除;9處一般隱患點列為日常監測。
白鶴鎮蒼蒲坑隱患點搬遷避讓是重中之重。天臺縣成立了由縣長擔任組長的搬遷領導小組,抽調國土、鄉鎮、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16名精兵強將,分成4個小組進村入戶,全力攻堅。發放調查問卷298份,走訪座談205戶、電話詢問93戶,召開村民代表會議12次,出臺了《蒼蒲坑村異地搬遷安置辦法》和《蒼蒲坑村房屋拆除宅基地收回復墾管理規定》。春節期間,村民集中返鄉,各小組24小時駐村,面對面溝通。又召開各種座談會16次,反復走訪群眾3550余人次,3次組織村民實地參觀安置房。白鶴國土資源所范衛國所長與鎮武裝部長朱逢麟搭襠,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串門聊天拉家常。81歲的周仙妹剛開始時表示“死也不搬”,但真誠所至,最終還是想通了。“5月底,其余房屋全部拆除,只剩下這一幢集體屋,供村民生產應急之需。”徐威鎮長一邊說,一邊用手劃了一個圈,語氣堅定。
蒼蒲坑集中安置區堪稱學區房,毗鄰白鶴中學和鎮中心幼兒園。一期工程5幢118套已順利完工,6月底分配到戶;二期工程已開展外墻裝修。天臺縣整合各類支農政策,全力傾斜,安置房價格僅2500元/平方米。在為期1年的過渡期中,每戶每人補助房租150元/月,單獨1人的補助房租300元/月。同時主動出面對接銀行,爭取優惠貸款。以20萬元5年期貸款為例,可減少利息支出3萬元。
4月13日,天臺縣分管領導、縣委常委王欣東在督查時,要求進一步加快搬遷避讓速度,確保安全度汛。平橋鎮紫東村是全市7個重要隱患點之一,涉及村民609人;街頭鎮朱家岙村涉及村民103人。這兩個隱患點搬遷安置工作已全面展開。
對危害程度較輕、涉險范圍較窄、影響群眾較少的17個隱患點,天臺縣決定實施工程治理,總費用共計880余萬元。工程質量如何保證,該縣國土資源局葉海明局長說,“這個可以放心,我們設下了‘三道關口’。”
治理方案專業精準。天臺縣國土資源局邀請浙江省工程勘察院、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等專業單位,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如泳溪鄉北山村泥石流隱患點,采用“清溝+排導槽+擋墻”的方式進行治理。南屏鄉沙崗不穩定斜坡采用“削坡卸荷+重力式擋墻+坡面防護”的方式進行治理。赤城街道山裘滑坡體采用“清坡+TBS復綠+排水涵管”的方式進行治理。
施工期間全程監管。1月15日,中標單位進場開工。共清理土石方9959立方米,砌筑擋土墻743米,澆筑混凝土2843立方米,建設排水溝652米。混凝土攪拌均勻、配比科學,擋土墻毛石填充、夯筑嚴實。除聘請的監理單位全程監督外,天臺縣國土資源局還邀請浙江水文地質大隊在施工中途、施工尾聲時實施全方位檢查。當國土員陳統林來到泳溪鄉北山村泥石流隱患點,施工負責人湯勝潮忍不住打趣說,“老陳啊,你來得真勤呀! 放心,排導槽建好后,可抵擋百年一遇的洪水呢。”陳統林隔三差五到現場轉一轉,既督促施工進度,也檢查工程質量。
竣工驗收專家把脈。天臺縣明確,工程完工后,邀請省地質災害防治庫專家和相關行業專家,利用回彈儀、測距儀、回填儀等檢測工具,通過“測、敲、砸、挖”等方式,對工程質量、強度、數量等進行檢驗。工程驗收后,施工單位負責不少于一個水文年的監測和維護工作。“這相當于一年保質期,接受大自然的考驗。”葉海明笑著說。
有家不能回、有房不能住,這是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的切膚之痛。“應搬盡搬、能治速治”為村民撐起了一片平安的“天空”。“以前下雨天總是慌兮兮,今后可以安心睡大覺了。”看到治理工程順利完工,范和志高興地笑了。感同身受,燦爛的笑容,也蕩漾在天臺縣2000余位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