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君 姚曉騰 荊國杰 李毅毅 胡棟 曾春生 匡健 鄭定柯
廣東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惠州市神經外科研究所) 惠州 516000
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
劉克君 姚曉騰 荊國杰 李毅毅 胡棟 曾春生 匡健 鄭定柯
廣東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惠州市神經外科研究所) 惠州 516000
目的 觀察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2014-02—2016-01間收治的45例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立體定向穿刺引流術治療,將同期實施內科保守治療的45例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2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再發腦出血率及臨床效果和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等指標。 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治療后再發腦出血率低于對照組,臨床效果及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創傷小、恢復時間短,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
高血壓;腦出血;立體定向;穿刺引流術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嚴重并發癥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趨勢的發展,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且致死率及致殘率高。2014-02—2016-01間,我院對收治的90例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患者分別采用立體定向穿刺引流術和內科保守治療,并對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0例患者入院后經CT等影像學檢查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擬定的“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其中男68例,女22例;年齡48~76歲,平均60.20歲。入選標準:(1)首次基底節區腦出血的高血壓患者。(2)血腫量:20~40 mL。(3)出血至治療時間:6 h ~3 d。(4)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血腫破入腦室,腦疝發生。(2)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及可能的腫瘤性出血。(3)其他系統性嚴重疾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出血部位、 血腫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1-2]對照組實施內科保守治療:均予以吸氧、硝普鈉泵入及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控制血壓。甘露醇及呋塞米脫水降顱壓。血凝酶及氨甲環酸注射液止血。奧美拉唑預防應激性潰瘍。做好營養神經并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及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 觀察組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剃除頭發,常規頭皮消毒,局部麻醉。取坐位或半坐位,安裝立體定向框架(安科公司生產),戴頭架轉運至放射科行頭顱CT 掃描檢查。要求CT掃描范圍包括立體定向框架,CT 成像標定血腫面積最大處,定位圖像血腫的內側中后1/3處。檢查掃描圖像正確后用光盤刻錄CT掃描數據,隨后進入手術室。將掃描數據導入安科專用手術計劃系統內,確定適血腫穿刺靶點及入顱路徑,避開腦部重要功能區。穿刺方向和置管位置盡量與血腫長軸平行,使接觸面積增大,以利抽吸和引流。腦穿針引流出暗紅色血液后,測量置入深度,將10號硅膠引流管導入血腫腔中。有新鮮出血者可注入凝血酶500 U(溶入5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止血。小心而緩慢地抽吸血腫(清除血腫總量的60%~70%即可)后于血腫腔內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通過引流管將2萬IU尿激酶與生理鹽水2 mL混合自引流管低位注入血腫腔。一般閉管1~2 h后排出。之后每隔8 h尿激酶灌洗血腫腔1次,直至血腫清除達到80%,拔除引流管。2組治療后均常規復查頭顱CT,動態觀測腦血腫吸收情況、腦水腫程度。密切觀察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恢復情況、意識情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藥物用量。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再發腦出血率及神經功能恢復等指標。臨床效果根據治療后不同時間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分)評分。隨訪調查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的NHISS分。并采用NHISS分[3]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進行評價。優:治療后患者NHISS評分降低≥75%;良:NHISS評分降低25%~74%;無效:NHISS評分降低<25%。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優+良)例數 /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住院時間及治療后腦出血再發率情況 觀察組住院時間(13.92±1.86)d,術后發生再出血1例(2.22%);對照組住院時間(20.76±2.94)d,治療后腦再出血發生4例(8.89%)。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NHISS評分及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情況 2組治療前NHI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NHISS評分低于對照組,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NHISS評分及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情況
高血壓腦出血的出血部位常位于基底節區,可占腦出血50%以上。血腫形成后不僅產生占位效應,直接破壞腦組織,同時血腫凝結、液化分解釋放降解物可造成繼發性腦損傷。臨床對血腫量超過30~40 mL的患者常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術與去骨瓣減壓術治療。當血腫量≤30~40 mL時(尤其是基底節部位的出血),通常采取內科保守治療。雖然有效避免了常規開顱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等缺點,但神經功能預后效果一般。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通過CT結合立體定向儀定位,定位精確度高、引流管放置位置理想,可顯著減少腦組織誤傷發生,并能及時清除血腫,解除腦占位效應,減少繼發性損害。同時局麻下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減少反復抽引的危險性,降低再出血概率,為術后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4]。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院時間短、術后腦再次出血發生率低,且神經功能恢復優良率高,應用效果滿意。為提高治療效果,我們認為:(1)需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時間是影響血腫質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絕對因素。對無活動性出血、有腦受壓表現的患者應早期手術,以減少并發癥。病后6 h內出血量控制在20~40 mL為宜,但對部分意識障礙較淺,無腦疝發生的患者可適當放寬適應證。(2)治療期間合理控制血壓,以有效防止和減少再出血的發生。
[1] 鄭虎, 張紅波, 袁輝勝,等. CT輔助下立體定向穿刺引流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分析[J].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13(5):386-388.
[2] 王軼, 陳宏朝, 張宗杰,等. 腦出血立體定向穿刺與內科保守治療的臨床比較分析[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6, 15(5):424-426.
[3] 湯永洋.CT 引導下腦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5(6):79.
[4] 陳維杰, 張俊功, 徐厚池,等. 立體定向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中少量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8):1 026-1 028.
(收稿 2017-02-11)
R651.1+1
B
1077-8991(2017)03-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