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河南鄧州市中心醫院婦科 鄧州 474150
孕晚期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對孕婦及新生兒結局的影響
陳琳
河南鄧州市中心醫院婦科 鄧州 474150
目的 探討孕晚期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方法 將100例B族溶血性鏈球菌檢測結果陽性的產婦作為觀察組,選擇100例檢查結果陰性的產婦作為對照組,比較2組妊娠結局。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剖宮產率較高、自然分娩率較低、圍產期不良事件發生率高及新生兒Apgar評分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孕晚期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增加圍產期不良事件的風險,降低自然分娩率,影響妊娠結局。臨床應高度重視,予以相應干預措施,以改善母嬰結局。
B族溶血性鏈球菌;妊娠晚期;母嬰結局
B族溶血性鏈球菌多寄居于女性下消化道與泌尿生殖道。在女性妊娠后感染時,球菌將經過陰道進入子宮腔,可引起宮內感染,造成早產、胎兒發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結局,同時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的影響也較大,嚴重危害母嬰健康[1]。故必須高度重視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危害性,并制訂相應干預方案,提高分娩質量,改善母嬰結局[2]。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01—2016-10間于我院行常規產檢并確定分娩的產婦為觀察對象。均為單胎頭位,經產婦同意行B族溶血性鏈球菌檢測。將100例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產婦作為觀察組,年齡22~41歲,平均29.68歲。初產婦62例,經產婦38例。選擇100例檢查結果呈陰性的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1~42歲,平均30.14歲。初產婦66例,經產婦34例。2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于孕35~38周行B族溶血性鏈球菌檢查。取仰臥位,清理外陰分泌物,用2根無菌陰道拭子置于陰道下1/3處,旋轉1周獲取分泌物。把標本放于羊血培養基中,在35℃環境內培養。對于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產婦予以相應干預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妊娠結局。記錄新生兒Apgar評分、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宮內感染、新生兒感染、早產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分娩時出現子宮壓痛、羊水異味、中性粒細胞比例驟升、胎兒心動過速等可判定為宮內感染。新生兒出現臉色蒼白、嘔吐、體溫升高、精神萎靡,并伴有末梢血白細胞>25×109/L,即可判定為新生兒感染。采用Apgar評分[3]評估新生兒狀態。共10分,重度窒息0~3分,輕度窒息4~7分,8~10分表示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娩方式 2組產鉗助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剖宮產率較高,自然分娩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分娩方式對比[n(%)]
2.2 分娩結局 圍產期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分娩結局對比[n(%)]
2.3 新生兒Apgar評分 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n(%)]
B族溶血性鏈球菌屬革蘭氏陽性球菌,是機會性致病菌,15%~35%健康人為帶菌者,但并未達到能夠引發疾病的程度。該細菌主要寄居直腸內與陰道內。婦女懷孕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成為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4]。B族溶血性鏈球菌在女性妊娠階段被激活,并沿陰道上行擴散。子宮與胎膜被感染后代謝產物會刺激蛻膜及羊膜,生成大量前列腺素而引起機體免疫反應與炎癥反應。大量的炎癥因子會損害胎膜組織,降低局部胎膜拉力,造成胎膜早破[5]。若B族溶血性鏈球菌進一步擴散,可由破口侵入宮腔,漫延至子宮內部及胎兒體表,造成宮內感染和新生兒感染[6](不同程度的膿毒癥、肺炎、腦膜炎等),引發不良妊娠結局,嚴重威脅母嬰健康。因此臨床應高度重視,并進行對癥治療,最大程度減少圍產期不良事件的發生。
本組結果顯示,與B族溶血性鏈球菌檢測陰性組的產婦相比,檢測結果呈陽性產婦的剖宮產率較高、自然分娩率較低、圍產期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而且新生兒Apgar評分較低。提示孕晚期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增加圍產期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不利于母嬰獲得良好結局,與張永[7]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因此,為保障母嬰的健康,應加強對孕婦的B族溶血性鏈球菌的監測及對感染的防范和治療。(1)懷孕初期即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孕婦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2)加強孕檢工作,可在孕晚期及產期、產前進行多次重復B族溶血性鏈球菌檢測,避免漏診。以陰道抹片檢查為主,并對陰道與直腸的標本進行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時即可確診為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3)對檢測結果陽性的產婦,首選青霉素治療,若產婦對青霉素過敏,可選用克林霉素、紅霉素治療。(4)產婦妊娠期注射B族溶血性鏈球菌疫苗,可預防新生兒感染;若新生兒出現膿毒血癥,可靜滴氨芐西林,直到腦脊液培養無病原菌。
[1] 姜靜,楊蒙蒙,高麗君,等.妊娠晚期B族溶血性鏈球菌診治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6,25(8):624-627.
[2] 王莉欽,吳蘭芬,韋云龍.孕期生殖道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7):1 763-1 765.
[3] 鄭雪艷,韋紅.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妊娠晚期孕婦和新生兒B族溶血性鏈球菌價值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5,10(3):187-192.
[4] 馬爽,張曉靜,李海嬌.妊娠晚期B族鏈球菌帶菌者預防性治療的臨床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4,43(1):111-113.
[5] 劉婉文.早產兒B族鏈球菌帶菌情況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181-183.
[6] 楊磊,時春艷.生殖道B族溶血性鏈球菌帶菌孕婦的母兒結局[J].中國醫刊,2013,48(9):32-34.
[7] 張永,張秦,吳元赭,等.妊娠晚期孕婦B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對母兒的影響[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8):833-835.
(收稿 2017-02-23)
R515
B
1077-8991(2017)03-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