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榮
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成績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缺乏興趣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不學,另一種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而學。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和老師要想的辦法就是要如何讓學生對所學的科目、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不少成績不好的學生并不是主觀不想學,他也想學好,想要有好的成績,甚至付出過努力,但收效不大。他會把責任推給客觀原因,說自己基礎差,無論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學好,嚴重缺乏自信心。對于這樣的學生有沒有解決方案?其實是有的,就看你肯不肯去嘗試。
方案:“最近發展區”原理。
先講一個案例。初一年級有一個學生,一直不太會寫作文。很多學生都說他智力有問題。他寫得最多的一次寫了二百五十個字,班上同學都叫他二百五。在寫作課上,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愛我家”,字數要求在六百字以上。這個同學干坐在那里不會動筆。語文老師決定利用這次機會在短時間教會他寫作。老師單獨找到這個學生,讓他把題目中的“愛我家”去掉,題目變成了“我”,要求他只要寫一寫自己,字數在兩百字左右。這個學生還是不會下筆,老師就要他寫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有什么優點和缺點,并舉些例子來介紹自己的特點。這個學生用了一節課時間才寫完。老師幫他修改后表揚了他,說他很會寫作文。這個學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在寫作方面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第二天,老師又讓他寫一篇作文,還是兩百字。題目是“我的爸爸”,可以參照前面一篇作文的要求來寫。很快這個學生又寫完了,交給了老師。老師又表揚了他。第三天,老師再讓他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這個學生因為有了前兩篇作文的經驗,而且由于老師的表揚,寫作的信心大增,很快就把這篇作文交上來了。在星期一的作文課上,老師開始點評學生的上周作文。以往老師都要念幾篇佳作,而這次不同,老師說只念一篇佳作。這篇作文用的是三部曲結構,每一部分都用了一個小標題,分別是“幽默的老爸”“勤勞的老媽”和“自信的我”,他們組成了一個快樂的家——我愛我的家。念完這篇作文后,老師要同學們猜一下是誰寫的。在同學們的議論聲中,老師瞟了一眼那個寫了三篇二百字作文的同學,只見他把頭低到了課桌下面。老師興奮地告訴大家這個同學就是某某同學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用說,我們都知道這位老師干了一件什么樣的事了。這個學生從此增強了寫作的信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的寫作能力也終于提升了。
一個學生,面對難以完成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老師應該適時降低任務難度,一直降到這個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當他能夠憑借自己當前的能力完成這個任務時,這個學生才會獲得自信。把難度大的任務分解成不同的任務段,讓學生完成距離自己能力發展范圍最近的任務,這樣的任務才具有可持續性,并能夠使任務執行者在行動中充滿自信,從而獲得成就感。這就是“最近發展區”原理。
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最近發展區”原理。一開學,兩個數學老師分別發下一張不同的試卷給學生做,說是要檢驗學生在假期里是不是認真做了作業。一個老師出的試卷特別難,他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避免學生產生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心理,讓學生知道數學是一門有難度的學科,不努力就不會有好成績。另一個老師則出了一張比較容易的試卷,這個老師的想法跟前一位老師不一樣,他考這張試卷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數學其實并不是很難,只要認真做,所有的同學都能學好。最后的結果是,前面一個做難題的班級的很多學生從此都不喜歡數學,他們寧愿把時間放在能夠學懂的學科而放棄更難學的數學。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則大多數都喜歡上了數學,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行。畢竟愿意挑戰難題是極少數勇敢者的行為,一般的人都更愿意做距離自己能力最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