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梅
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文化為民惠民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完善公共文化機構運行機制,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推動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保障各族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一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強力推進文化惠民,基本形成覆蓋城鄉、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神文化產品日益豐富,各族群眾文化獲得感、自信心不斷增強,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一是加強理論武裝,強化思想引領。通過重大政策宣講、開展紀念日活動、進行主題創作等形式,夯實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組織力量翻譯出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藏文版等,供各級干部學習。鄉鎮宣傳委員和宣傳干事、駐村工作隊員、駐寺干部以及雙聯戶戶長和基層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治邊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和“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央精神落地基層。在中央開展對口援藏20周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紀念活動,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
西藏電視臺和《西藏日報》每天以新舊西藏對比為主題或推出專題節目,或發表專欄文章。開展“千村送戲巡演工程”,舉辦“千村百鄉感黨恩、跟黨走為主題的西藏今昔展覽”,組織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巡回播放等活動,使先進文化進農牧區、進社區、進寺廟。出版《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略傳》等一批圖書,推出《國魂》等一批譯制專題片。開展主題文藝創作活動,征集“中國夢·我的夢”原創歌曲400余首,舉辦“中國夢”小戲小品展演。創作了電影《西藏的天空》、電視劇《西藏秘密》、歌舞《魅力西藏》等富有西藏特色的優秀主題文藝作品,唱響了主旋律、提振了精氣神、凝聚了正能量。
二是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為建設惠及全區各族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西藏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科學的文化建設規劃,發布了包括城市和農牧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準則、管理服務標準化建設指標、民間藝術團發展和規范管理以及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確目標要求和工作規范。各地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體系,層層落實責任。西藏公共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了政府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文化事業費投入增長迅速。2014年比2010年增長2.42倍,遠遠高于全國增速。2012、2013、2014年人均文化事業費分別為88.09元、102.45元、160.06元,分別位居全國第四、第三、第一,2014年為全國的3.75倍。
三是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服務條件顯著改善。基礎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西藏優先安排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基層文化建設項目,推進地市圖書館和博物館建設,全面開展以基層為重點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2015年,全區已建成群眾藝術館8座、公共圖書館5座、博物館4座、自然科學博物館1座,結束了西藏沒有科技館的歷史。實現了74個縣縣縣有民間藝術團和綜合文化活動中心,692個鄉鄉鄉有綜合文化活動場所,5609個行政村村村有農家書屋,1787座寺廟寺寺有書屋。53%的縣民間藝術團有排練場,鄉村業余文藝演出隊達2446支,建成1600余個文化廣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從區到鄉鎮、到村基層點全面覆蓋。西藏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和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分別為1164.35平方米、134.25平方米,遠高于全國平均的269.51平方米、90.1平方米,分別排名全國第一和第六位。全區初步形成了區、地、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服務條件全面改善。林芝、山南兩地成為第一、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示范區。
積極推進現代傳播體系建設,顯著提高了傳播能力。西藏累計新建、改擴建100瓦以上調頻轉播臺78座,50瓦以上電視轉播發射臺78座,中波廣播發射臺27座,衛星地球站1座,村村通廣播電視站9371座。省級廣播電臺1座5個頻率,聽眾遍及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省級電視臺1座4個頻道,節目實現數字化,覆蓋全國人口7億多人;地市級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1座。全區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為94.83%和95.96%,90%以上農牧戶實現了“戶戶通”。通過直播衛星接收設備,農牧區每戶能夠收聽收看到40至70多套數字廣播電視節目,所有的寺廟也實現了廣播電視全覆蓋。互聯網普及率由2010年的27.9%增長為70.7%,已大大高于全國的50.3%,農牧區移動互聯網覆蓋率達到65%以上。東風工程完成80%的項目建設任務,基礎設施設備建設與更新改造及發行網點建設,使《西藏日報》的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左右縮短至3天以內。
四是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增長,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豐富。隨著各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的初步形成,西藏組織開展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流動文化服務、廣場文化服務等三大活動。全區“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活動每年近2.2萬場次,受益群眾近300萬人次。每個農家書屋配送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為993種、2760冊(盤),寺廟書屋配送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為472種、1052冊(盤),其中藏文版占80%。如今,農牧民碰上技術問題就可以上網或者去書屋查資料解決。全區已形成“全民閱讀推廣”“文化遺產系列展覽”“拉薩雪頓節”“珠峰文化旅游節”“望果節”等群眾性、常態化品牌文化活動90個;擁有566個電影機構,其中478個農村電影放映隊全部實現數字化放映,農牧區公益放映電影每個行政村平均1.6場。藝術表演是最受群眾歡迎的文化惠民工程,2014年西藏藝術表演團體有88個,演出場次達5400次,觀眾共計412萬人次;在藝術團體送戲下鄉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民間藝術團調演,組織民歌、攝影、電視舞蹈、曲藝、藏戲、業余歌手等藝術比賽形式,形成了專業演出隊下鄉、業余演出隊進城的城鄉互動局面。
現代傳媒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截至2014年底,出版各類圖書547種,其中藏文圖書種數占比超過80%;有14種藏文期刊、11種藏文報紙出版發行。全區廣播電視開辦有新聞、專題、文藝、體育等10多種類型的節目,200多個欄目,比2010年增長近2倍。其中,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共開辦42個藏語(包括康巴話)節目欄目,藏語新聞綜合頻率每天播音達21小時15分鐘,康巴話廣播頻率每天播音18小時,西藏電視臺藏語衛視實現了24小時滾動播出。廣播節目譯制量達10200小時,電影譯制量達80部,電視劇譯制量達1522集,比2010年分別增長了3.8%、90%、30%。為滿足互聯網時代群眾的資訊需求,西藏日報社、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西藏電視臺等作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試點單位,推動報網、臺網融合發展。西藏日報社積極推進全媒體集團建設,形成了以《西藏日報》為中心的“九報、一刊、四網、四微、一網群”19個新聞媒體矩陣。全區12家報刊創辦了數字報刊或網站、手機報,還推出了面向基層農牧民群眾和寺廟僧尼的移動視頻客戶端和藏語語音手機報。
五是壯大基層文化隊伍,為公共文化建設提供支撐。西藏2011年發布《關于加強全區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加強縣、鄉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建設,充實和培訓基層宣傳文化隊伍,為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民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2012年發布《關于開展鄉鎮機構改革 進一步加強鄉鎮組織和政權建設的意見》,開始在鄉鎮事業機構中設立文化服務中心。為滿足迅速發展的基層公共文化建設需要,實施文化事業單位先于公務員考試招錄政策。2015年,全區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專職人員達到256名,鄉鎮文化站人員達到2788名。專業文藝團體和縣民間藝術團有專職工作人員近4000人,鄉村業余文藝隊兼職人員達到近5萬人。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實行招聘制等方式,穩定兼職演職員隊伍。2015年,區內外選派、掛職、培訓文化工作者5097人次,有力地提高了文化隊伍人員素質。
二
總體來看,西藏自治區推進文化惠民工作的成功實踐,積累了以下有益經驗。
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西藏文化惠民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特殊的區情決定了西藏在國家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西藏堅持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后,西藏成立了以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各級黨委“一把手”的政治責任與領導責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協調指導、各部門分工協作的思想文化工作機制,堅持靠前指揮、直面挑戰、及時指導,有力地保證了黨對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同時,報刊、電視臺、新聞網站等媒體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經營誰負責”的屬地管理原則,強化陣地意識,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二是著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十四世達賴集團把西藏作為分裂滲透的重點區、破壞搗亂的主戰場,千方百計與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使西藏始終處在意識形態斗爭的風口浪尖。西藏針對錯誤思想敢于亮劍,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區各族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通過送書下鄉、送戲下鄉、主題創作等各種形式,統籌文化宣傳、文化建設,確保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充分發揮文化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西藏是“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有著特色鮮明、形態多樣的地域民族文化。西藏堅持在文化創作與生產過程中,吸收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重視藏語舞臺藝術、出版物、廣播影視節目和數字文化等的制作和供給,注重作品體現濃郁的民族特色,凸顯西藏山美、水美、人美、風情美和建設成就美。堅持讓各族群眾在創作和享受文化的過程中發現美、感知美,既利用特色優勢資源提高了民眾的收入,也使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更促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融合。
四是注意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在推進文化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兩只手”作用的發揮是西藏文化惠民得以實現的保證。西藏大力推進文化企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積極組織文化精品創作,極大改善了文化的基礎設施條件,并保證了文化產品質量。同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創造條件支持鼓勵文化產業走向市場,推動西藏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近5年來,4000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藝作品走向市場,豐富了文化產品供給,提高了文化產品服務質量。
五是切實用好特殊優惠政策。黨中央給予西藏的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是推進西藏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強大引擎。西藏用足用好中央支持西藏發展的投資、財政、稅收、金融、援藏等政策,有力推動了文化惠民工作。如地(市)、縣(區)、鄉(鎮)開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經費由中央承擔80%;2012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文化文物援藏工作會議,確定了77個文化援藏項目,這些都為文化惠民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口支援地區和企業為西藏的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設了許多大型標志性文化設施。文化部派技術干部、組織文化志愿者援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逐年加大對西藏干部專業技術教育培訓支持力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西藏對口單位實行雙向掛職交流工作機制。這些都有效破解了西藏文化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瓶頸,提升了文化設施和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開創了西藏文化惠民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責任編輯:尹霞 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