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發標,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的銀器手工藝制作世家,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白族銀器制作)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云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鶴慶寸發標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1978年,他開始隨父學藝,足跡不僅踏遍了云南邊陲的各少數民族地區,而且還到過四川、陜西、貴州、廣西、西藏、甘肅、寧夏等省區的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為當地人打制和修復金銀首飾。
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他掌握了金、銀、銅器制作工藝,并對各民族首飾、器物造型特點和佩戴習俗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圖案資料,把祖輩傳下來的傳統工藝與其他民族工藝精華相結合,形成自己獨具的設計制作風格。
1987年,寸發標赴西藏拉薩從事金、銀、銅等金屬工藝品的加工制作,并潛心研究佛教文化、藝術和儀軌。
1989年設計制作了銅雕“布達拉宮”,有幸被西藏自治區訪美代表團選中作為贈送美方的禮品。
1995年,當他得知政府要在鶴慶縣新華村打造“銀都水鄉”特色旅游景點的時候,寸發標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在西藏多年打拼創下的基業,毅然回到了故土,為家鄉的騰飛獻計獻策。
1996年,他創辦了鶴慶縣標祥九龍手工藝品加工廠,自主研發出“九龍壺”、“九龍火鍋”、“九龍桶”、“九龍煙筒”、“六字真言手鐲”等系列銀器,并獲得國家設計專利。
2014年11月,承接國家民委文化工程項目——中國民族文化宮大型銀雕屏風《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設計制作。
該屏風以新華村傳統銀器制作工藝為基礎,以民族團結為主題,是一項充分展示新華白族傳統銀器制作工藝和體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是云南省民委打造“十大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之一。
屏風主畫面設計為56個民族的112個人物形象,背景是我國著名的山川河流以及長城、天安門等圖案,展現各民族團結永固、和諧共榮的場景。屏風設計為單扇插屏,插屏寬為4.8米,高為1.97米,厚度為0.3米。插屏通體為純銀質,外框和基座用紅木雕刻,外框尺寸為長5.6米,高3.3米。此大型銀雕屏風是一件展示華夏民族大團結、代表我國當代銀器制作水平、具有獨特民族設計風格、蘊含豐富文化和民族風情的扛鼎之作。
2008年,他的作品《純銀九龍火鍋》在浙江杭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一舉獲得了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是云南第一件獲得全國金獎的金屬工藝品。
2013年11月,在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寸發標的作品《和平一統(桶)》獲2008“國信·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2016年9月作品《佛盒》獲云南省職工創意金獎。
目前,鶴慶標祥九龍手工藝品加工廠已經成為包括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在內的眾多高校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實踐培訓基地,并影響和帶動了新華村及其周邊村寨學習金屬工藝蔚然成風,開創了“家家有工匠,戶戶是作坊”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帶動了地方手工藝的蓬勃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繁榮。
從藝40多年來,他累計帶出了包括高校生在內的380多名弟子。并因此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大理學院等高校聘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定期進行講學,把自己的銀器制作經驗和方法與大學課程相結合,真正地把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帶到了大學課堂。
在不斷鉆研銀器制作工藝,攀上人生高峰的同時,寸發標不忘回饋家鄉和社會。
多年來,累計捐款捐物數十萬元用于培養行業人才、助學和扶貧救災,貢獻自己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以創新力、貢獻力、影響力、推動力和公益心為行業樹立了典范。
他先后獲得省級、國家級獎項30多項,為云南工藝美術行業贏得了眾多的榮譽。
2003年12月,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2013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年度“典型人物”,2016年評為“云嶺工匠”和“云嶺首席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