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相應法規針對待遇給付的規定是比較完善的,但由于立法的內容過度地集中在工傷補償方面,而對于事故的預防和傷殘職工的康復內容的立法規定明顯不夠,除此之外,還涉及認定的標準過于局限和機械等問題,因此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的有關立法相對而言仍是不完善的。本文通過借鑒工傷保險體系較為完備和細致的德國與美國的制度特點和優勢,并聯系我國勞動力現狀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旨在為現行的工傷立法提出較為實用和具體的建議,只有不斷推進工傷保險立法的完善,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保障勞動者的人身健康。因此本文在綜合分析我國工傷立法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工傷立法提出了建立協同保障的機制和提高待遇給付對職工及其家庭的補償能力等對策,以及增加給付項目和給付與消費水平掛鉤等具體建議。
關鍵詞 工傷保險 待遇給付 域外立法
作者簡介:黃飛,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部。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07
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基本項目內容,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趨于完備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我國工傷保險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原則便是無過失補償的原則,即不以失誤的大小或造成失誤的責任主體的方法來明確企業是否需要對職工進行賠償,換言之,一旦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構成了正常的勞動關系,并且在生產的過程中遵守了單位的有關規章,那么無論用人單位對工傷的造成是否具有過錯,都應當對勞動者進行相應的賠償。而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工傷賠償并不是以企業直接交付賠償金的形式給付勞動者,而是通過工傷保險基金的形式由相關部門進行給付,而且勞動者個人參加工傷保險是無需繳費的。
工傷保險制度作為勞動者維護其基本權益的重要制度,保障了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因工作原因遭受傷害后能夠及時獲得物質幫助,從而得到有效救治并恢復勞動能力繼續投入到勞動生產和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解決了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對工傷保險強制立法,通過法律的強制力迫使企業提供較為安全的生產環境,降低了企業發生工傷的風險,有效保護了勞動者的人身安全,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也為解決工傷爭議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在經濟社會不斷演進和工傷保險制度的不斷推進的進程中,相較于工傷保險制度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我國工傷保險立法中相應的問題也突顯出來,只有不斷地完善工傷保險立法使之趨于完備,才能真正地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一、我國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覆蓋范圍狹窄
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下文簡稱《條例》)第二條明確地規定了參加工傷保險的群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 。這樣一種界定的覆蓋范圍則排除了我國服務于相關國家機關的公務員群體,排除了我國事業單位組織,排除了我國在有關國家機關工作的工勤人員等等群體,尤其使得從事相關職業的臨時工和農民工群體的權益無處保障,以致這些不同群體發生工傷卻因缺乏法律依據而無法維權。這種狹窄的覆蓋范圍明顯與我國屬于不同類型的工作單位且數量龐大的勞動者現狀不符,同時也與我國社會保險遵循的普遍性的原則不符。
(二)工傷認定范圍過于局限
工傷認定是我國整個工傷保險制度最主要的內容,而工傷認定的標準則成為了其中的關鍵要素 。我國工傷認定標準采取了列舉兼排除的方法,《條例》明確了認定為工傷和視為工傷共十項的情形,并排除了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的三種情形 。由于立法者意識的局限性,以及社會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不可能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將所有情形全部羅列出來,因此現實中很可能發生超出《條例》列舉的工傷情形,但卻由于工傷認定范圍不全面而導致勞動者人身權益受損無法獲得物質幫助,比如我國現代職工通常患有的“鼠標手”,甚至教師因工作性質長期患“塵肺咳”等病癥都不認定為工傷。因此《條例》對工傷認定所規定的范圍并不全面,僅依靠列舉的方式來進行工傷認定明顯充滿了局限性。
(三)工傷預防與工傷康復體系不完備
我國工傷保險體制的構建基本圍繞在工傷認定和工傷待遇給付的內容中,對待因工致殘者主要是采取經濟補償的方式來保障他們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對于事前的預防和事后的康復進行的投入相對而言十分不足 。對補償內容的側重和對事前預防以及事后康復的重視不足使得我國目前的工傷保險制度仍停留在工傷事故發生后按規定進入到各個環節和流程對其進行金錢補償,而對于防止工傷發生的預防機制和工傷發生后且完成賠付過程后的康復機制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使得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的實效作用無法發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我國的工傷保險立法體系并不完備 。
(四)待遇給付水平和補償能力較低
從《條例》規定的待遇給付的內容來看,我國工傷待遇的給付標準是依據不同的傷殘等級來支付相應的補助金 。傷殘的程度越嚴重給付的補助金和津貼也會進一步地提高標準。但是在當前社會的生活水平和日常支出的前提條件下,按照規定的標準來給付幾乎無法保障因工傷殘的職工及其家庭的日常支出和消費現狀。按照最嚴重的一級傷殘等級可獲得的最高金額來舉例,根據我國條例規定,職工因工致傷并被鑒定為一級傷殘后可以獲得一次性補助金和按月給付的津貼(參見《條例》第三十三條),即便患工傷的職工可獲得一筆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可觀的金錢收入,但這筆收入主要的用途是治療和康復,除去這筆用于醫治的費用,剩余的金額幾乎無法負擔整個家庭的日常開支。
二、工傷保險域外立法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德國工傷保險制度
1.德國工傷保險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德國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中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在于完備的工傷預防機制和對傷殘者的康復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一方面,德國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地提出要求使用全部恰當的方式來防止工傷意外的發生 ,以及盡最大能力地排除導致工傷事故發生的危險因素從而從源頭上來控制和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而且在建立預防機制的過程中不僅僅依靠國家機構來負責事前預防的相關工作,還充分發揮了當地有關的行業協會對構建預防機制的相輔相成作用。另一方面,對工傷職工進行經濟補償后更加重視對傷殘職工的康復問題也是德國突出的另一個優勢。對職工的后續康復內容,德國不僅僅局限于對工傷職工提供外在的醫療康復方面,還包括設立專門的中心和機構對勞動者提供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的內容,多方面多層次地位為工傷職工提供康復服務,以幫助勞動者重新恢復勞動能力,使其能夠盡快地重新投入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對工傷保險體系的建設嚴格按照預防先于康復并且康復優于補償的原則進行 。
德國與我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德國并沒有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傷亡補償中,而且在德國的制度體系中也并沒有在法律條文中大量地規定一次性補助的內容,他們將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傾注到了事故預防和事后康復的體系建設中,重視預防機制的作用和發揮康復體系的功能,預防和康復機制的功能作用遠遠大于補償的作用。
2.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應充分借鑒德國發展工傷保險制度并取得實效的先進經驗,重視對工傷事故事前預防機制和補償后的康復體系建設,并將其與工傷補償內容一樣統一地納入到我國工傷保險的立法體系中,建立預防、補償和康復協同保障的機制 。
(二)美國工傷保險制度
1.美國工傷保險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受這種特殊體制的影響美國并沒有全國統一的工傷立法規定 。即便與我國國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美國在具體實行的共性辦法中仍有值得我國吸收和借鑒之處。美國各州推行的工傷保險制度辦法中,覆蓋的勞動群體對象是非常廣泛的,可以說幾乎是覆蓋了美國各種職業類型的勞動者,甚至包括了學徒工和兼職工等并不在我國《條例》規定的覆蓋范圍內的勞動者,只有少量的機構的志愿者以及一些屬于聯邦政府規定的賠償范圍內的職工沒有被覆蓋。
除此之外美國企業雇主在遵循各自工傷法律規定前提中,可以自主選擇為職工參加保險的方式,除去上文提到的可以選擇公立保險機構和私立保險公司參加保險外,還可以通過自保的方式為職工保險。
2.對我國的啟示
國在不斷完善工傷保險立法的過程中應該逐步擴大制度的覆蓋范圍,綜合考慮我國勞動力數量龐大和復雜的現狀,逐步擴大覆蓋的職業類型。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美國企業自保的方式,在我國強制工傷保險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內部自主設立工傷保險基金,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工傷保險的保障水平,全方位地提高勞動者的工傷保障層次。
三、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立法完善建議
(一)擴大工傷保險覆蓋范圍
拓寬工傷保險的適用群體類型,增加被覆人群是推進我國工傷保險立法完善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我國社會保障一直遵循的普遍適用的原則 。我國的勞動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實習生、學徒工這類群體在還未正式與企業成立勞動關系期間發生意外事故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我們可以對臨時的工作人員如實習生等采取繳費的方式,從而使這些群體也被納入到工傷保險的受保人群。工傷保險的覆蓋群體應順應社會勞動力多元化的趨勢背景,及時地吸納新的受保人群,以此不斷地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
(二)科學制定工傷認定標準
由于工傷認定采用具體列舉的方法容易產生局限性,我國進行工傷認定應該采取具體羅列與抽象概括相結合的方法來明確工傷認定的標準和范圍。即在上文論述的具體羅列出工傷情形的方法之外,還應該使用統一的概念總結的方法來輔助和明確 。將法律規定以及現實中很可能發生的工傷情形分門別類地進行總結和歸整,最后總結出工傷情形共同具備的特征,進一步將這種共有特征抽象成工傷概念。通過這樣明確列舉和統一的概念總結的方式共同構成工傷認定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僅通過列舉的方式而產生的局限性。
(三)建立預防、給付和康復協同保障的制度體系
構建預防機制、賠付方法、康復體系協同保障的立法思路,必須將工傷預防機制和康復體系同待遇給付一樣共同地納入到工傷保險的體系建設中,從立法上明確三者協同保障的制度建設,重視工傷預防機制的預防作用,將工傷的潛在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盡最大努力地維護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的人身安全 。其次,對于工傷康復的具體規定也應配套實行,在對勞動者進行工傷賠付后,更要引導和幫助勞動者恢復健康,重新走入社會。工傷康復體系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傷殘者進行醫療救治和身體康復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