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青自參加工作以來,在生產第一線已堅守了32年,是一位專業知識豐富、業務技能扎實、學術造詣超群的學科帶頭人。主持完成了140多項設計和科研工作,所主持和主要參與的項目獲得部、省級獎勵37項。
朱青主持設計的云南省疾控中心綜合實驗樓,在設計中通過刻苦鉆研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確保了綜合實驗樓建成后成為西南地區首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要求,順利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樓。特別是實驗樓中的P3實驗室設計填補了我省烈性傳染病實驗室的空白,在我省非典和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她積極投身抗震救災第一線,在耿馬、麗江、寧洱、彝良等地的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現場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耿馬災區,她和同志們在抗震棚內伴隨著余震點著汽燈苦戰三個月,圓滿完成了恢復重建設計任務。在寧洱災區,她帶領項目組人員,在半個月的時間里以辦公室為家,加班加點的完成了四個民族四十多套的民居標準圖的設計任務,為恢復重建贏得了勝利,保證災區人民在春節前搬進了新居。在彝良災區,帶領著設計人員吃住在災區,用最短的時間保質保量完成了恢復重建設計系列任務,保證了災區群眾在寒冬來臨之前住上了新房。
朱青在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和扶貧搬遷的建設中成績斐然。主持設計了云南省彝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十二個民族的民居設計圖集,針對農宅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的提升在節能、節材、綠色環保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為我省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貢獻。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她帶領工作組住在村莊里,深入到每戶村民家中調查,收集了第一手寶貴原始資料,在所完成的滄源縣葫蘆村、彌勒市可邑村的美麗鄉村設計中,充分延續了村莊的歷史文脈,最終達到“民居有特色、村莊現美麗、生活更幸福”的美麗家園建設目標,其中,可邑村項目獲得了住建部二等獎,為云南省美麗鄉村建設樹立了典范。
在全省重點工程“七彩云南·古滇國”項目中,用BIM技術對第三方設計成果進行了協同檢查,消除了二十多處重大設計隱患,避免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損失。
朱青發揮領軍人物作用,組織設計人員對新技術、新設計理論和表現手法進行攻關學習,把自己30年來積累的工作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年輕人,在她的帶領幫助下,許多青年同志迅速成長為規劃設計行業的骨干,為我院的科技人才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青致力于歷史文化名城中傳統環境的保護與更新和特色建筑藝術的研究與實踐,參與了《云南百年建筑》一書的編制工作,主持了《云南藝術特色建筑物集錦》上、下集和《云南拉祜族民居》的編制工作。在國家級專業學術雜志《建筑學報》等期刊共發表論文12篇。負責“云南省民居建筑特色設計導則”、“新滇中新民族風格建筑研究及實施導則”、“臨滄民居”等的研究工作。
在國家推廣的裝配式建筑中,帶領設計人員,對裝配式建筑在棚戶區改造、抗震救災、扶貧搬遷、安居房建設中如何充分發揮其高效、節材、環保等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針對我省不同的抗震烈度、氣候條件、地形特征、經濟狀況等區域建設條件,進行了三十多種類型的設計優化。
據不完全統計,朱青主持完成了140多項設計和科研工作,獲得部、省級獎勵37項。由于成績突出,朱青曾榮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知識分子、云南省五一巾幗標兵、全省建設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并連續多年被評為院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