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此前近40年中國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優勢。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高成本逐漸成為新挑戰。高成本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突出問題,也給企業家帶來不少困惑和羈絆。
降成本成為2017年振興實體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
2016年讓實體經濟受益最大的無疑是各種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的政策“紅包”。比如直供電改革、資源稅(費)減免、所得稅減免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的出臺,以及降成本措施落地等都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必要的助力,同時有助于增強企業信心。
但企業家們仍然有苦水,他們一致認為當前制造業企業的最大困難還是成本偏高。
要素成本特別是物流成本高。有企業家說,中央在降成本,但我們感覺到,2016年下半年以來,物流成本不降反升,而且升得比較快。制造業生產成本中有三成左右被物流占去,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10%~15%。
金融成本居高不下。多家企業表示,目前銀行貸款門檻較高、對抵押物要求較嚴、擔保條件較苛刻,給企業帶來很大困難。貸款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企業融資貴、資金實際成本高,使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步履維艱。一些銀行對民營企業還沒有做到一視同仁,貸款利率也偏高,成為困擾民營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
成本高導致大量制造業企業不敢進行新的投資。工業用地需要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畝;把水、電、氣接入工廠都需要高額費用;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各道審批環節也要花不少錢請第三方出報告。這種狀況把不少原本想投資實業的企業嚇了回去,甚至嚇到了國外去。
按理說,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措施之后,企業的負擔應當是減輕了。但是,為什么減免稅負力度大,企業卻感到負擔更重了?
李克強總理可謂一語中的:“有些根本沒有名目的‘費,監管者對企業是說罰就罰、說繳就繳,企業的成本怎么能不高?”
事實也是如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涉及企業稅費的種類超過10種,包括附加稅費、維護建設費、教育附加費、保障費、防洪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項目。
以電價為例,電價里附加的“費”就不少。梳理可以發現,電價附加的費,全國性的就有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5項。此外,還有各種部分地方性基金。
此外,企業有的收費項目雖然原來就有,但收費總額增加。比如,企業需要繳納教育附加、“五險一金”、殘疾人就業保障基金、工會費等。
以殘保金為例,根據一些地方的規定,按照本地區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交納比例,一般是1.7%左右,專項用于殘疾人就業。但一些企業反映,當地殘疾人勞動力資源不足,就業保障金變相成了“為了收費而收費”。
事實上,對于進一步降稅尤其是降低增值稅率,企業界的呼聲一直很高。甚至有觀點認為,“增值稅是最大負擔,要讓社會真正感受到減稅,最好的辦法是加快增值稅改革步伐。”
當前企業負擔重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稅負的問題,是綜合負擔的問題。宏觀方面,社保體制、金融體制等都需要改革,而企業方面也需要提高附加值,來應對難以避免的成本上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并且就降成本、補短板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改革方案,明確要求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
2016年12月29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也對2017年的減稅降費作了部署。財政部部長肖捷表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繼續落實并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并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范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
當改革的步子實起來、快起來,不僅能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利潤空間,也可以為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孕育贏得主動,讓實體經濟這一池春水更快活泛起來。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