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萍 車文斌 周淼葭
這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的向貧困宣戰的攻堅戰役,7000余萬貧困人口大規模脫貧,世界罕見。
四川廣安,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故里,也在同步進行著這樣一場戰斗。僅2016年,廣安就減貧50000余人,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率先“摘帽”。
自2015年到2020年,四川497.65萬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全部“摘帽”。廣安三區市與南充市南部縣、蓬安縣等5地,成為四川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方陣。
廣安方陣的脫貧成果已通過省級驗收,2017年4月2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廣安市等7市為脫貧攻堅先進市、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等35縣為脫貧攻堅先進縣。
這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正如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所言,第一方陣首戰告捷,“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念茲在茲、唯此為大。廣安以“繡花”工夫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決心打贏脫貧攻堅首場戰役。
不畏難敢攻堅,精準扶貧的“廣安實踐”探索出諸多可圈可點的經驗和做法,如引入“互聯網+”痕跡化管理、第三方評估機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標準連片規劃建設貧困村等。廣安市委書記侯曉春甚至提出了“土雞蛋產業”理念和精準扶貧的“統籌城鄉”理念,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脫貧沒有秘訣,是干出來的。”正如廣安市市長羅增斌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廣安精準脫貧“就是一步一步地做,一步一步地達成,過程充滿艱辛”。
樹四川脫貧奔康的旗幟
為了樹起這面脫貧奔康的旗幟,廣安正在進行一場艱苦的鏖戰。
渠江和嘉陵江洪澇災害、華鎣山地質沉降及石漠化……惡劣的自然條件,廣安全市6個區市縣,全域屬于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特困區域。量大、面寬、程度深,廣安的脫貧任務尤其繁重。
任務重,更要加緊干。“小平家鄉要走在改革開放和脫貧攻堅前列。”廣安市扶貧移民局局長王建玲說。
四川給首批摘帽的縣提出了“樹旗幟、當標桿、做示范”的要求,而廣安則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政治責任,舉全市之力推動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是世界也沒有的壯舉,沒有經驗可循。怎么干才能干得更好更有效果?怎樣做才能更加精準更能可持續?
沒有堅實的基石就沒有萬丈的高樓,建章立制鐵的紀律是一切成敗的關鍵。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廣安在市、縣、鄉、村四級層層簽訂責任書、立軍令狀,鐵板釘牢各級黨政一把手、每個干部的幫扶對象、目標、任務和責任,創新“每月一推進、一報表,每周一督查、一通報、一整改,每天一例會”的“六個一”工作機制。隨后,扶貧攻堅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管理及考核督查、領導駐村工作制、結親結對幫扶等一系列措施接連出臺,高壓實施考核問責。
再細的措施再嚴的考核也需要嚴密的推進落實,而落實的載體就是一個個具體的扶貧項目。廣安的扶貧項目緊扣省委、省政府的“三大發展戰略”中心工作,扶貧與發展兩不誤。
抓城鄉統籌,創新提出“貧困不是偏遠農村的專屬”“城市扶貧與農村扶貧同城重要”,于是廣安推進“美好家園”保障性住房建設,為687戶貧困戶提供保障性住房,為1718戶貧困戶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94.9萬元,實現了城鄉貧困人口同步減貧脫貧。創新性地推廣新型房屋,在全市6個區市縣建成了60萬平方米的新型房屋,讓貧困群眾在最短時間住上價廉物美、安全舒適的好房子。
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51個,新改擴建新村聚居點2695個,全面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
推進農業現代化,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標準連片規劃建設貧困村,對820個貧困村進行全域系統規劃,貧困村一步邁入現代農業示范區標準。
……
再好的項目沒有資金支持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一個個項目織成了廣安脫貧攻堅的行動網。項目有了,廣安全力以赴抓資金,資金的活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扶貧事業中。
通過秦巴山區扶貧開發政策支持,整合捆綁69.8億元用于貧困戶、貧困村建設;引導信貸、保險等資金流入,2016年扶貧小額信貸累計投放9.7億元;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百企幫百村”協議資金達8.71億元;將本地走出去的知名鄉友、企業家和成功人士吸納參與扶貧事業,2016年共投入和引進各類社會資金2.46億元……
“廣安脫貧攻堅是真抓實干,大家都鉚足了勁的干,干得好干得漂亮。尤其是工作倒逼機制,哪天不加班心里就是空蕩蕩的。”廣安市副市長何雨告訴記者:“農民增收是最大目的,同時在增加農副產品有效供給上也有了很大提升。”
魅力獨具的扶貧樣本
廣安區白馬鄉白馬村是區里最偏遠的鄉村之一,4月中旬,村里的近2萬畝檸檬已是花香馥郁浸人心脾。行走在果樹間,從區政府辦派駐到村里的村“第一書記”李曉華細說著村里的一些瑣碎小事。諸如哪位貧困戶有多少果樹、哪家有多少雞崽她都一清二楚。自2015年7月她就到這村上了,住在村主任李昌仁家。
6組65歲孤老游忠誠搬進新建的新型房屋已幾個月了。房屋是花園小區式的錯落有致,活動室、文化室等一應俱全。老人在門前小園子里種的蔥蒜正在瘋長。“快來坐。”見李曉華帶著記者前來,老人搬出長條凳,喜滋滋地招呼。
老人說,房子太漂亮了,不漏雨,連家里的棉被、彩電、爐灶、窗簾、桌凳都是政府統一配置的,每月還可領到320元補助金,“再也不為養老發愁了。”老人滿足地說。
這是小平家鄉正在進行中的精準扶貧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廣安是秦巴山特困地區和西部丘陵地區,研究與提煉廣安市有關扶貧開發的經驗做法,能夠為全國貧困山區、丘陵地區扶貧開發提供參考借鑒。”中央黨校第39期中青一班廣安調研組深入廣安6個區市縣、4個產業園區、24個村(社區),對20戶企業、36戶農戶調研后如是評價。
廣安市扶貧攻堅行動中,精準實施住房扶貧、產業扶貧、基礎扶貧、生態扶貧、智力扶貧五大扶貧工程,大力開展移民安置、政策兜底、醫療救助、結親結對、社會扶貧五大攻堅行動,全面推進督查問責、聯席會商、投入增長、資產扶貧、績效評估五大機制創新,形成魅力獨具的扶貧樣本。
發展是核心——
“發展才是硬道理”,當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時在順德提出的精彩論斷,家鄉人一直牢記于心。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沒有發展,脫貧也是“被脫貧”“脫假貧”。
廣安的扶貧不忘抓發展,緊扣中央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大發展戰略”,專注發展定力。
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廣安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與新材料六大高端產業和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通信產業六大先導型服務業,按照市場法則加快推進,在每個區市縣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成功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大力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新設立57平方公里的棗山物流商貿園區,設立68平方公里的協興生態文化旅游園區,設立200平方公里的華鎣山旅游文化景區,形成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的態勢。
2016年,廣安市扶持發展種植業16.5萬畝,養殖畜禽83.8萬頭(只),成建制輸出貧困勞動力4.15萬人,開發4885個公益性崗位,新培育經營主體1033個,帶動3萬余人穩定增收。
綠色是靈魂——
綠色發展美麗鄉村城鄉共融是廣安扶貧的魂,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于脫貧攻堅中。
“潔凈水”行動,給廣安山水注入靈動。“微動力+濕地公園”讓治污設施變成濕地花園,發展鄉村旅游600平方公里,武勝縣寶箴塞成為全國4A級旅游區,白坪—飛龍示范片成為全國最美鄉村,5萬多農民從事旅游服務,人均增收突破萬元。
華鎣山石漠化治理,發展優質黃花梨基地1萬畝、優質核桃樹3000畝,帶動當地年產值近2億元,百無一用的石漠化土地變成“聚寶盆”。
產村相融、農旅結合,人和村美。820個貧困村全域系統規劃連線成片建設,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90萬畝,建設高標準良田11.3萬畝,建成優質稻、蔬菜、柑桔、梨子、葡萄基地18.5萬畝。全市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51個,新改擴建新村聚居點2695個。
創新是動力——
精準扶貧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是人類史上的創舉。沒有標本和路徑可循,一切都得在摸索中創新。
創新實施痕跡化紀實管理,完善二維碼信息平臺,探索困難貧困戶集中供養模式,開展第三方評估,建立完善目標考核評價體系等,都與創新密不可分。創新,正以立標桿的形式在廣安不斷出現。廣安,在創新中攻堅。
為了不漏下一個老鄉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這是莊嚴承諾,也是精準脫貧的目標。
想法子,壓擔子,摘帽子,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華鎣市的兜底扶貧織就了一張嚴密的“民生兜底網”。
兩線合一,是指低保標準線與國定貧困線對標銜接,動態式合二為一。華鎣市三次調標“兩線合一”,2016年以來低保保障標準從每人150元/月調升至每人300元/月,增幅高達100%。
醫療救助方面,落實“十免四補助”等政策,實現貧困患者縣域內公立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全額報銷,僅2016年就兌現醫療幫扶資金883萬元,惠及4068人次。
教育也是貧困戶的一塊心病,華鎣的兜底也未拉下,全市全程教育幫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構建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全程幫扶體系,全部免除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階段學費/保教費,并給予生活補助,將貧困大學生資助標準從4000元/年提升至5000元/年。2016年,全市資助1540名貧困生568萬元,無一名學生因貧輟學。
“兩不愁三保障,住房保障與醫療衛生保障最難。”華鎣市扶貧移民局局長鄒文波說。為了織牢這張兜底網,華鎣市把“保障吃穿+就醫就學”作為最溫馨的人文關懷、最直接有效的脫貧手段,把“發展產業+培訓就業”作為最長效增收支撐、最根本的脫貧路子,把“生態搬遷+移民安置”作為最堅實的基礎保障、最利長遠的脫貧措施,從而讓老鄉貧有所居,困有所教,病有所醫。
廣安市的“民生兜底網”延伸到了各個角落,“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變成春風,化成春雨,滋潤著每一位老鄉。
困難貧困戶集中供養,通過“財政資金+社會資金”投入模式,整合扶貧、民政、衛計、殘聯等部門幫扶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廣安探索建立了“貧困戶家庭成員托管照料中心”扶貧新模式。
讓物質和精神雙脫貧,享受到脫貧奔康帶來的甜頭,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悄悄在改變,良好社會風氣在形成。
10.7萬名機關干部職工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幫窮家,結窮親,讓社會更多溫暖與關愛。
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幫扶行列,僅2016年,全市籌集社會幫扶資金1.8億元。
目前,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貧困發生率分別降到1.44%、1.92%、1.42%,“回頭看”“回頭幫”正鞏固提升著脫貧成效,小康路上,確保不漏下一個老鄉。
火紅的六月到來,廣安岳池、武勝、鄰水三縣脫貧攻堅戰正酣,廣安全域脫貧奔康的路子正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