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全新理念。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秦巴山片區貧困縣,既面臨“全面脫貧”與“同步小康”的雙重壓力,又面臨“追趕跨越”和“轉型升級”的雙重任務,為此,必須以綠色理念為引領,走出一條提標加速、縮差補短的綠色崛起之路。
筑牢綠色屏障
——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民族縣貧困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功能定位約束空間規劃、約束開發強度,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就北川而言,要抓好小寨子溝、千佛山、片口等國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嚴控開發活動,為鞏固涪江上游生態屏障作出應有貢獻。
——嚴守土地利用紅線。推動民族縣貧困縣城鎮化與嚴守耕地紅線并不矛盾,關鍵在于科學劃定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開發邊界,在耕地總量不變、質量不減、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基礎上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北川而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保“多規合一”,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加強生態治理。
——強化源頭保護。推動綠色崛起,必須嚴格限制市場主體行為,實行負面清單“限進”、行政許可“限排”、天花板“限用”。對北川而言,就是要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限批、禁批,杜絕“挖到籃子就是菜”,加強環境執法和監管,對損害環境行為“零容忍”。大力實施彩化綠化美化行動,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讓天藍、地綠、水清、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成為北川靚麗的名片。
形成綠色格局
——堅持綠色規劃。國家“十三五”規劃 首次明確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核心目標,民族縣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以“十三五”規劃為引領,既要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又要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就北川而言,要以建成“大美羌城、生態強縣、小康北川”為目標,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生態旅游競爭優勢更加明顯,重點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續下降。
——打造特色城鎮。民族縣貧困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在于走特色發展之路,沿著保護與開發雙贏的道路邁小步、提快步、不停步。就北川而言,要鼓勵關外關內鄉鎮根據不同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差異化發展綠色低碳的溝域經濟,打造一批旅游、工業、商貿、物流等特色城鎮,形成協調的綠色低碳城鎮化格局。
——建設美麗鄉村。民族縣貧困縣建設美麗鄉村,必須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引導鄉村發展綠色經濟;通過脫貧攻堅,健全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大力吸引優秀骨干人才返鄉;因地制宜建設綠色低碳、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村莊群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就北川而言,就是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發展鄉村旅游、壯大特色種養產業結合起立,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起來,推動美麗鄉村向富裕鄉村升級。
壯大綠色產業
——發力全域旅游。民族縣貧困縣往往是旅游資源富集區域,應通過依托城鎮、交通干道等,按照“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要求,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業態,引導生態型項目向旅游資源富集區轉移集聚,使貧困戶成為第三產業的經營業主,增加經營收入,實現脫貧增收。就北川而言,要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提升九環東線北川段生態旅游品牌核心競爭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抓好3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發力“兩新”產業。民族縣貧困縣必須強化“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的理念,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圍繞集群集聚抓增量,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就地升級。就北川而言,要推進水泥、石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通航、應急等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行綠色化、智能化,實現產品升級、工藝升級、功能升級、產業鏈升級,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發力電子商務和互聯網+。互聯網浪潮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本質屬性將徹底打破與外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通過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綠色產品有機會遠銷全球,各地游客也能到民族地區暢游綠色美景,實現多方共贏。就北川而言,要推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相融共生,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房地產業、文化娛樂、健康養老、會展、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
——發力精品農業。民族縣貧困縣發展精品農業,關鍵在于發展規模化、高效化、品牌化農業,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互聯網+”和“旅游+”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就北川而言,要重點抓好精品茶葉、高山蔬菜、優質水果、中羌藥材等特色基地建設,積極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扎實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著力培育觀光農業、文化創意等新業態,促進農旅結合、一三互動、接二連三。
——發力循環經濟。綠色循環經濟核心在于強調對環境的保護,以及物質的回收再利用。有學者研究總結了加減乘除四種模式,加法主要指通過科學進步,實現垂直產業升級;減法主要指山區退耕還林;乘法主要指提高生產效率;除法主要指消除落后生產帶來的傷害。就北川而言,要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推進工業“三廢”和余熱余壓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林下經濟,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以及餐廚廢棄物、建筑廢棄物等再利用。
完善綠色制度
——凝聚綠色發展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決定成敗。民族縣貧困縣實現綠色崛起,必須培育綠色發展理念,特別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就北川而言,要持續開展綠色示范單位創建活動,組織開展綠色主題宣傳活動,機關單位帶頭踐行綠色低碳出行、綠色生活休閑,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實現綠色共享,必須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發力點,圍繞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增加綠色公共產品供給,使綠色發展與綠色民生相得益彰。就北川而言,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2017年全面脫貧摘帽,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加快建成全省和秦巴山區脫貧奔康示范縣。
——創新綠色考核方式。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將生態補償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探索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資機制、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就北川而言,要繼續實施差別化考核,增加鄉鎮部門環境考核權重,并健全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離任生態環境審計評估制度,強化結果運用。
綜上,民族縣貧困縣要實現“綠色崛起”,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的老路,也不走只顧生態不顧發展的歪路,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正路,讓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共享優美環境和人類發展文明成果。
(北川縣委政研室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