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周淼葭
2017年5月5日,農歷立夏。伴隨著一場淅瀝的小雨,當代縣域經濟記者走進綿陽市安州區。
區域內,獼猴桃走廊、葡萄園區、蘑芋產區、中藥材產業等令人目不暇接。這里,現代農業的供給端正在發力,農業的產業化形態正在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風生水起,農旅共融共興讓安州區地美人和,一派勃勃生機。
2016年初,國務院批復同意四川省撤銷安縣;同年5月20日,安州區正式掛牌,標志著安州正式融入綿陽國家科技城的同城發展。一年來,安州區潛心滌慮,“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調貫穿于每個發展環節。其中,農業現代化發展推進有力,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樂興鎮萬畝獼猴桃農旅融合
“這段時間,獼猴桃剛剛完成‘戀愛,最近雨水也充沛,今年長勢肯定好!”樂興鎮黨委委員鄧映輝對記者說。雨漸大,打在獼猴桃的支架和枝葉上劈啪作響;雨水沿坡地流走,無需擔心地澇,充分展示了這“半丘半壩”的天然地理優勢。
樂興鎮,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 距安州區主城18公里,總人口21439人。萬畝獼猴桃主要依托的紅心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四川省省級示范合作社和脫貧奔康獼猴桃產業促進會。
鄧映輝說,早在1997年,四川省財政廳退休干部何承國率先在樂興鎮新光村創辦了民興園藝場,經過多年的摸索,掌握了較為成熟的紅心獼猴桃栽培技術,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并注冊了商標“何大爺紅心獼猴桃”。
合作社依托產品品牌優秀,注重產品生產標準化建設和管理,產品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暢銷全國各地,遠銷臺灣、香港等地區。同時,積極爭取各級資金支持,建設獼猴桃氣調庫等加工設備,擴大產品銷售時間和產品價值,市場份額也逐步擴大。
30年間,樂興鎮推行“大戶帶動、群眾聯戶種植”的模式,獼猴桃種植區域在青龍、新光、雙河、白云等荒山荒坡資源較多、群眾種植獼猴桃愿望十分強烈的村不斷拓展。
如今,獼猴桃不僅成為樂興鎮的主打產業,也成為安州區的農業典型,標準化種植達11000畝,更輻射帶動發展優質葡萄1200余畝、大棚西瓜1600畝、特色水產養殖200余畝。
2016年,獼猴桃產量近1000萬公斤,產值達1.5億元,合作社成員戶平均純收入增加4000元/年,帶動農戶平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戶。
“近年來,獼猴桃的價值受到更多的重視,四川不少市縣都有種植獼猴桃的行動和想法。樂興獼猴桃的發展是否受限?”記者問。
鄧映輝自信地說:“品質好,就不怕比較!銷路從來不是樂興獼猴桃擔憂的問題!”除了丘地的天然地理環境,樂興當地的降水和光照都較為充沛,土壤更富含微量元素,所種植的獼猴桃在糖度上有絕對優勢。
不過,鄧映輝坦承,考慮到市場環境和生長周期等問題,獼猴桃規模化種植將保持現狀,品牌打造、精細加工和農旅互動將是樂興獼猴桃未來發展的重點。
產業共融共興的現代農業
與樂興鎮相毗鄰的塔水鎮,是安州區現代農業的又一典型。
當地重點產業以葡萄為主,2016年,葡萄產量450萬公斤,產值近6000萬元;發展桃、核桃及蔬菜綠色、生態、種養循環、鄉村旅游節為輔;以“美麗鄉村、七里果園”為核心,打造了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生態康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七里新農村示范片。
通過銜接樂興、塔水兩鎮的環形主干道及逐步完善的生產機耕道、騎行道、棧道等系統,樂興獼猴桃-塔水七里葡萄產業帶業已形成。2017年初,安州區將其作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區”進行了方案探索。
記者了解到,安州區將結合樂興、塔水的產業特點,以延伸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為方向,以農業與關聯行業間技術、服務、市場、管理方式的交叉滲透為途經,形成升級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現代農業產業形態。
從夯實產業基層、實施品牌戰略、豐富消費業態、深化園區文化內涵、強化服務體系建設等角度對園區進行全面提升,最終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增收鏈拓寬,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場繁榮。
根據規劃方案,園區將建設成由“基礎產業、要素產業、融合產業”構成的全產業鏈體系。其中,基礎產業覆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作社、龍頭農業企業;要素產業覆蓋鄉村住宿、鄉村餐飲、鄉村休閑、鄉村度假、鄉村購物;融合產業覆蓋文化產業、養生產業、養老產業、康體產業、旅游地產等。
未來四年,通過構建“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現代循環農業生產體系,“研+產+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增效體系和“吃、住、行、游、娛、購”的鄉旅服務體系,示范區或將率先成為安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品牌和名片。
特色產業多維度延伸
除成績亮眼的水果產業外,近年,安州區圍繞四川省第三輪現代農業重點縣創建工作,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規模、“規范化”建設產業基地、“科技化”推進標準種植、“組織化”經營農業產品、“多元化”構建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基地提質提效、助推產業扶貧、助力增產增收。
——中藥材產業熱火朝天。截至2017年年初,安州區因地制宜,選擇黃連、重樓、柴胡、魚腥草、丹參、附子6個特色鮮明、市場價值高的品種作為主要發展品種,全區規模種植中藥材品種已達25種。建成“道地”中藥材展示園700畝,良種繁育基地面積3000畝,新品種引種、馴化基地面積1500畝,原種保護基地面積2000畝,技術集成示范區面積60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25000畝。
2016年,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6.5萬畝,產量4.8萬噸,產值5.5億元。
——魔芋產業優勢突出。安州區是全國有名的魔芋主產區,2010年成功獲得了魔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是四川省魔芋產業基地強縣,也是全國最大的魔芋加工集散地,鮮魔芋價格常年為全國魔芋價格的風向標。
2016年,安州區全面落實區府關于推進魔芋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爭取到魔芋保險政策,護航魔芋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發展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建成魔芋良種繁育基地14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8000畝,魔芋種植面積4萬畝,產量3.8萬噸,產值1.6億元。
如今,全區共有魔芋初加工企業37家,精深加工3家,產值達3.4億元。其中,魔芋精粉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7%,生產銷售仿真食品1200噸,產值1.2億,“魔芋加工之鄉”地位得到提升。
——雜交水稻制種風生水起。2016年,安州區爭取到全國第二批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獎勵資金,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據統計,全區發展雜交水稻制種面積4.08萬畝,畝產206公斤,打造標準化制種基地1萬畝,生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8400噸,綜合產值在2億元以上。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止息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安州區當下正在主抓的工作。為提質增效,發展現代農業,安州區抓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引進推廣和糧油作物高產示范創建,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和防控指導,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深化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2016年,安州區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成功通過農業部漁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驗收。
安州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們將推進四川省第三輪現代農業重點縣創建工作,推動農業品牌創建和‘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助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記者還了解到,安州區正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深化農村改革要求,運用好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成果,加快推進確權登記信息系統建設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試點工作,盤活農村集體“三資”,拓寬農業增收渠道。
通過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創新機制,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重點發展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細化產業扶貧措施,深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結對幫扶試點工作,努力實現一村一個主導產業的扶貧工作目標。 (安州區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