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春色迷人。漫步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區的城鎮鄉村,一陣陣扶貧新風拂過人們心田:產業扶貧惠澤百村,科教扶貧帶動萬家,社會扶貧溫暖民心……嘉陵區扶貧開發局面動人。
作為南充全市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發生率較高的區縣,是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地方。在推進扶貧開發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嘉陵區委、區政府確立了“三大攻堅、三大改善”為總綱領,秉承著“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的理念與精神,匯聚各方力量加速脫貧攻堅,實現扶貧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日前,當代縣域經濟記者走進嘉陵區,在區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杜如先案頭,132頁的《南充市嘉陵區2017年貧困縣摘帽實施方案》極為顯眼,這,正是全區脫貧攻堅的目標。
拒絕“等靠要”,新理念沖擊老思想
從當初鄉下的貧困小子,到如今的身家千萬,夢想正在照進蔣成貴的現實。
1988年,17歲的蔣成貴到深圳務工,28年后,他回到蔣氏祠村開始了他的返鄉創業夢。從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投入數百萬元租地建棚,購置現代化的耕種設備,聘請規模龐大的專家團隊,種植的蔬菜遠銷北京。蔣成貴的“大手筆”給蔣氏祠村這個貧困村帶來了新的沖擊,他成為村里種植蔬菜最高端的人。
“眼光變了,天地就大了。”蔣成貴的妻子說。
眼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嘉陵區如何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如期完成目標?如何做到全區20620戶貧困戶、65934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扶貧不是發錢,脫貧不養懶漢”“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在嘉陵區的鄉村公路上,類似這樣接地氣的標語有不少。
“站起來、趕上來、走得遠,必須拋棄‘等靠要思想”,在積善鄉黨委書記夏熙聞看來,在脫貧攻占這場戰役中必須要把國家所有的基準扶貧政策用好用活,要大起膽子用。
“在脫貧攻堅中,要帶著感情、憑著良心,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思考謀劃,尤其要圍繞‘政策落地、難點突破、改革探索‘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整合資源和力量,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杜如先說。
“五改三建”改出農村新面貌
紅紅的燈籠高高掛,充滿藝術感的腰線,灰白相間的墻面與青瓦。來到龍蟠鎮毛家溝村,按照統一標準“改、建”的川北民居錯落有致,房前屋后均規劃了庭院種養業,令人欣喜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國家對我們這么好,沒花一分錢就給我們重建了住房。”因病致貧的70歲村民吉素英激動的說,不僅重建了住房,政府還發了30只雞苗讓自己養。
毛家溝村支部書記付之榮說,毛家溝村共改造農村危房21戶,拆除無人居住危房6處,改廚改廁硬化院壩及環境整治10戶。
在大觀鎮蔣氏祠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一座座磚混結構的小樓正拔地而起。
嘉陵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標準,重點圍繞農民增收、住房安全、政策保障、安全用水、精神扶貧等方面實行“六個鎖定”。2016年以來,全區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五改三建”等民生工程,切實改善了農村困難家庭居住條件。
“解決困難戶的住房保障問題,在2017年,全區將將全面完成41個鄉鎮11024戶C、D級危房改造,8440戶非C、D級‘五改三建任務,共需補助資金4.2億多元。”杜如先告訴記者說。
村村開建“奔康產業園”
“貧困戶有勞力的可以選擇當農場主,沒勞力的當股東。”嘉陵區龍蟠鎮副鎮長曾云寶介紹說。2016年6月,大柏山村的富隆食用菌基地正式投產,全村53戶貧困戶全部入股基地。目前,基地年產各類食用菌300噸左右,能實現凈利潤30-40萬元,去年年底,每戶貧困戶最低都拿到了1000元分紅。
“以前種莊稼一年能掙2000塊錢就不錯了,去年年中在食用菌基地入股2萬元,僅半年時間就分紅1000元,另外我在基地打工掙了幾萬元!”龍蟠鎮大柏山村村民樸素英樂呵呵地說:“現在不愁掙不了錢,就等著‘五改三建的到來,到時候就可以住上新房子了!”
與一般的模式不同的是,大柏山村采取“政府引導+兩委參與+公司經營+群眾保底分紅”的發展模式,其產權歸村全體貧困戶和村集體所有。另外,作為該基地業主的林勇還同意了由村上制訂的“二次分紅”計劃:在效益好時,拿出利潤的一定比例進行“二次分紅”,用于還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周轉金貸款。
杜如先介紹說,嘉陵區在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上強調“分類”,即按產業類別、地域范圍和帶動主體建園。以帶動主體為例,包括村支部、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能人四類,共同破解貧困戶缺技術、缺市場的難題。
在嘉陵區,像龍蟠鎮大柏山村脫貧攻堅產業園的有60個,至2017年底,該區143個貧困村都將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實現“村村有脫貧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