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犯罪一直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與復雜化的特點,司法機關與網絡犯罪的技術博弈也從未休止,“快播案”作為網絡犯罪的典型代表之一,值得司法機關的反思與總結。研究網絡犯罪的技術性疑難在“快播案”中的體現,對于司法機關應對網絡犯罪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透過快播案的視角,剖析整個司法程序中的疑難問題,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網絡犯罪 快播案 司法疑難 技術力量
作者簡介:張桂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25
一、引言
2016年1月7日,北京市海淀法院開庭審理快播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物品牟利罪一案,庭審直播后,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輿論。筆者并不關注本案的判定結論合理性以及技術中立的論辯,私以為本案中給司法機關的警示更不容忽視,司法機關一度明顯處于被動地位,本案刑偵過程中,證據取得的大意和技術知識儲備的不足,甚至取證時的證據被污染造成了重要證據的無效;另外對技術的不了解也讓公訴機關在法庭上處于被動地位,甚至包括審判人員在內也受到技術性問題的困擾。
快播案整個辦案過程持續時間長,從立案開始,捕獲四臺涉案服務器,并從中提取出大量的淫穢視頻等,最終檢察院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提起公訴。本案在庭審之后,引起熱議,其中重大原因之一就是快播案將網絡犯罪的特點展露無遺。快播案體現出了網絡技術性犯罪鮮明的特征:犯罪證據的可刪、可篡、易遺失性、作案手段的高技術性、作案時間的瞬時性,這些獨特的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司法機關在快播案中一度被動的局面。司法機關面對技術性網路犯罪時,概括來說會遇到取證難、技術障礙、專業知識人才存在缺口等問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犯罪實施者的作案手段也層出不窮。司法機關對應的技術性人才的缺失直接導致偵破案件的難度增加。
基于此,本文將在下文具體分析司法機關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犯罪中的疑難問題。這在司法實踐中有重大的研究意義,更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司法機關的技術疑難問題剖析
雖然快播案歷經三次庭審,于2016年9月13日,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對王欣等犯罪分子依法審判,但從司法機關,特別是公訴機關來講,其中更多的應該是反思與總結。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犯罪,司法機關的技術進步的進程差距似乎在快播案中得以充分的體現,總體來講,司法機關面對網絡犯罪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犯罪證據的提取、轉移、運用以及合法性的問題;第二,起訴階段的準備與庭審階段的技術缺失;第三審判階段的鑒定難題。
(一)網絡犯罪證據的保全存在漏洞
如前文所述,網絡犯罪的證據具有獨特性,給司法機關造成一定麻煩。比如快播案中的核心證據的運用過程,快播案中對核心證據——四臺托管服務器的質疑主要集中在證據的原始性遭到破壞、證據存在污染、提取與鑒定手續非法,以及證據的真實性審查等問題。我們的偵查機關往往更注重于將核心證據的查獲,而后續的證據保存、鑒定卻顯得力不從心,服務器扣押之后,經過多方接手后才委托專業機構解碼、鑒定,這樣的取證過程是有瑕疵的,而在當前卻又是廣泛存在的;同樣地,證據的完整性保護的不利也體現了偵查機關處理證據信息的粗糙,嚴重忽視了電子證據的網絡運行環境等因素的取證,導致了證明力的減弱。快播案庭審中對證據的鑒定也是一大爭議,圍繞著鑒定的資質、規范程度、偵查與鑒定一體化等問題,該證據的某些缺陷也就暴露無遺。
雖然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電子證據的證明力,但是司法實踐中的電子證據的運用仍然需要更完備的規制,電子證據運用的疑難也充分的體現在了快播案中, 無論是證據的不當轉移還是信息的收集,都體現了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技術理念的落后。電子證據對偵查人員、鑒定人員的技術要求使得司法機關無所適從。
(二)司法辦案技術力量缺失
快播案之所以能夠引起熱議,庭審直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公訴方與辯護人的庭審對峙。然而,公訴機關在這樣的庭審上,徹底在辯護人和被告人技術問題的質疑中處于被動地位。公訴方是如何準備的案件卷宗材料我們不得而知,但庭審的表現就足以體現公訴機關明顯在這場技術性犯罪的控訴上的準備是欠缺的。被告人基于對網絡技術的地位優勢質問技術缺失的對手雖然有曲解“技術中立”原則的嫌疑,但公訴機關面對技術性強的案件以一種外行的姿態去控訴,是難以實現的。這也就是快播案中一審未能繼續進行的原因之一。
面對網絡犯罪“快播案”的庭審,我們不能苛求司法機關的公訴人員能夠跟網絡技術公司的“王欣”一樣精通網絡技術問題,但我們要看到司法人員對于技術的儲備明顯不足的現實。這就暴露出司法機關對于技術上缺失問題的兩個層次:一是司法機關的整體專業技術素質不完備;二是缺少對于專門性司法輔助機關的設立。
(三)審判受限于技術,審判獨立受到干擾
在司法實踐中,面對網絡犯罪的技術疑難,法官同樣處于尷尬地位,因為多數法官對于技術性爭端的判斷不能形成有根據的判斷和認知,往往更依賴于鑒定意見,對技術性證據的合法性、證明力不明就里,導致審判獨立性受到限制。而審判獨立受干擾對案件來說,可能會對其結果走向產生影響,甚至造成錯判漏判的結果。
從快播案的一審直播可以看出,審理本案的法官就陷入了這種尷尬地位。審判人員對庭審的掌控明顯不夠,在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環節上,法官因為控辯雙方技術性問題的爭端無所適從,從而使得法庭辯論屢次出現混亂,法官本身也過分依賴于鑒定意見來處理案件,這將會導致審判不公的問題出現。因此,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審判過程中對于技術問題的準備不足,以及外行法官判案的捉襟見肘,因為受制于技術而使得審判獨立受到干擾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技術性司法疑難問題的嚴峻性
總結來說,技術性司法疑難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表現為證據規制體制不健全、技術力量缺失兩個層面。電子證據的提取、運用、轉移、鑒定等問題的出現與電子證據的相關證據規制的缺失有直接關系,刑事訴訟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規未能對電子證據的規范,使得司法機關無法可依;另外一方面,無論是公安機關的偵查、公訴機關的起訴、審判機關的庭審,快播案中都將各司法機關的技術力量缺失體現出來。這些司法疑難問題已經越來越影響司法機關,具有亟待解決的嚴峻性。
(一)立法缺失和制度執行的嚴峻性
網絡犯罪直接相關的就是關于電子證據的提取、保存、轉移、運用以及鑒定問題,而這方面的工作開展需要立法進行規制和指導,缺乏完備的證據制度規范,一方面直接導致網絡犯罪案件無法可依,降低司法效率,甚至導致證據的證據證明力的喪失,另一方面,在電子證據的鑒定方面,我國雖有明確的規范制度,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鑒定人的出庭以及專家輔助人制度等的執行卻仍然存在問題,這就勢必導致制度的實效性的發揮,導致一系列的訴訟專門問題,案件的錯案、假案現象層出不窮,造成司法亂象。
(二)技術力量缺失的兩個層次的嚴峻性
從快播案中,司法機關的技術缺失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辦案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司法人員技術素質低、專業的技術力量配備不充分。這兩個層次的技術缺失對解決網絡犯罪問題已經產生嚴重的后果:其一,不利于司法機關法律權威以及司法機關的形象,在司法機關內部出現問題也出現限制司法人員的工作效率、浪費司法資源的現象;其二,案件不能依法進行偵查取證、審查起訴以及審判,會導致因技術缺失錯案率的提升,影響司法公正;其三,從懲治犯罪的角度講,司法機關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會導致該類犯罪的猖獗,導致網絡秩序混亂、司法機關公信力喪失、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的風險。
四、應對司法疑難問題的對策建議
網絡犯罪的技術疑難問題仍然是困擾著司法機關的難題,因網絡犯罪的日新月異,司法機關也應當行行改革之變,概言懲治犯罪的根本,即要了解犯罪的發展,跟上并超過犯罪技術的步伐。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緊跟技術的腳步,作出相應的改革舉措。筆者依據快播案這一案例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一)完善立法,強化證據保全制度的引導性
應當依據當前司法實踐經驗,吸取“快播案”中證據保全工作中的疏漏的教訓,結合電子證據特點和網絡技術發展特征,適時出臺關于電子證據的提取、運用、轉移、鑒定的明確司法解釋和規定,嚴格規制司法機關人員對涉案證據保全工作,指引電子證據的相關司法活動的程序操作,規范司法機關處理證據的規范。
(二)技術補強,深度與廣度并重。
高度重視技術力量缺失問題,切實加強司法隊伍的技術素質建設。技術力量的缺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司法辦案人員的技術基礎認知缺失,二是各司法機關缺乏專業的執行機構進行司法輔助工作。對此針對性的措施大致可從深度與廣度兩層面解決:
1.提高司法機關人員準入資格,保證后續司法力量的“技術含量”,并定期開展實用性技能培訓,提高司法人員的各方面技術素質,從而面對技術問題不再“外行”。
2.各司法機關按照辦案性質、數量等因素按需配備技術性人才,比如:司法輔助人員的設置、內部司法鑒定人員配備、技術法官等。但仍須注意這些技術力量的規制應當逐步確立。比如司法輔助人員的法律地位、權限設置、準入規則等急需制度來規制。
3.注重“外部”力量的注入。建立起與社會專業機構的協作機制,一方面利用社會機構的技術全面性以及高效性協助技術性案件的司法活動,以此來應對技術性強的案件鑒定等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制度來規范被授權機構的準入資格與參與案件活動的規范,防止案件信息泄露、權力尋租的現象。
(三)構建網絡犯罪監管機制,預防網絡犯罪
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時刻監管互聯網犯罪動向,構建網絡犯罪監管機制就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響應,從網絡治理和互聯網產業中體現出依法治國的戰略觀;網絡犯罪的預防是最好的監管,這就需要社會各主體的共同努力,司法機關應當與參與網絡管理的各部門迅速構建互聯網協作體制,以期共同預防與懲治網絡犯罪,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欒群、徐丹.從技術與法律的邊界看政府互聯網監管——以快播案為樣本的分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11).
[2]王志剛.從“快播案”看當前電子數據運用困境.法治研究.2016(4).
[3]趙愛軍.網絡犯罪中的電子證據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0.
[4]王連昭.司法鑒定技術輔助人制度的理論探索.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2(4).
[5]王曉磊、鄭玉榮.技術法官的可行性論證——兼論司法技術輔助人員的法律地位.山東審判.20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