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發登 王婷婷
信用環境,是指社會信用各主體之間的信任關系、信用程度,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的發達程度。隨著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信用生態建設現相對滯后,這不僅影響金融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對貧困地區金融投入、精準扶貧、建設小康帶來障礙。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的形成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實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
著力開展“信用工程”建設
——地方黨政發揮組織領導作用。政府應運用自身權利的公共性、權威性、強制性、穩定性優勢,統領全社會開展, 將本縣、本鄉(鎮)的信用生態建設融入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戰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并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制定《信用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工作考核督查和成果運用激勵機制,強化了組織保障,并在人財物上給予全力保障。
——發揮人民銀行的牽頭推動作用。人民銀行作為現金供應中心、發行清算中心,目前企業和個人征信的管理中心,應擔當起信用系統建設的牽頭職能,明確內部征信、科技、信貸、穩定、支付結算、辦公室、會計財務等部門在金融生態建設上的具體職責,舉全行之力進行征信庫網平臺建設工作,真正把人行打造成社會征信管理中心。
——各方通力協作共建。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調,落實工作措施,強化工作保障,在本轄區、本行業積極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同時,各部門通力協作配合,初步建立起工作協調、信息采集、成果共享等共建共享機制。
加快信用管理體系建設
——組建信用服務中介實體機構。信用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是導致社會誠信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信用體系的建設多年來成效不佳,主要原因是未成立信用服務管理的實體機構。為此,應在市級、縣級政府成立本地化、專業化的實體機構如信用信息服務中心,依托中央銀行基礎信用信息系統,從銀行、企業、法院、稅務、工商、公安等部門收集企業、個人的征信資料,規范基礎數據采集,管理數據庫,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構建特色的服務載體。本地化的信用信息庫在系統功能上加強與金融扶貧惠農的對接,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村、鄉(鎮)、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多個模塊,依托系統開展農村保險、小額扶貧信貸統計分析,為財政、扶貧等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同時,開發關聯查詢功能,構建經濟主體基礎信息、非銀行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密切關聯的數據體系,實現動態監測金融扶貧成效和政策效應功能,為貨幣政策精準發力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精準落地提供基礎支撐。
——建立信用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和完善一個以政府為主導、民間參與、社會互助、金融支持、多渠道籌資、操作方式靈活、業務品種齊全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進一步解決企業貸款難,以便因地制宜低發展貧困地區見效快、投資少的中小企業。
——建立信用法律體系,優化執法環境。法制是推動金融生態建設的基石,一是要完善金融生態法律制度環境,在全國還沒有專門的社會信用法律的情況下,應盡快出臺地方社會信用法規,約束、懲罰失信者,嚴厲打擊破壞社會信用行為。二是著力優化金融案件的司法環境,金融債權案件的受理要突破傳統的屬地管轄原則,實行異地立案審理,不斷提高金融案件執行率,切實加大司法、執法的力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廣泛開展誠信社會建設
——發揮政府信用的示范作用。誠信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體現著一個地區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程度。政府要在講誠信上率先垂范、依法行政、嚴格要求政府及其部門、公職人員做遵守信用的典范。唯有社會公眾事事有諾必踐,處處表現誠心,才能匯集成一個地區良好的社會信用形象。
——推動誠信企業建設。企業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等多種信用的參與者,要增強自律意識,視信用為生命,以誠信獲取融資支持,以誠信去拓展市場空間,以誠信去獲取正當的經濟效益,為自身的發展爭取更多的發展機遇;要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在處理企業改制、破產或履行信貸合約方面,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和法律程序,防止企業借重組、分立、股份制改造和破產等機會逃廢金融企業債權。
——金融部門要帶頭重信守諾。誠信是金融健康運行的命脈,各金融機構要加強同業自律,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強化自我約束機制,打造金融業“鐵的信用”。一是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建立與與企業(個人)之間良性發展的互信機制。二是規范服務行為,切實提高金融業服務水平,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三農”貸款新方式,拓寬農戶貸款渠道,豐富農戶擔保方式。
——廣泛宣傳教育。要培育現代信用文化,促使每一個人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讓“誠實守信”和“履約踐諾”觀念深入人心。應將誠信教育納人到教育教學體系當中,從小學到大學,都應開設誠信教育課程,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礎誠信教育制度。在社會教育體系中,應培植各種誠信教育中介機構、教育網絡以及企業誠信教育機構等。通過宣傳教育,把講信用的道德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素和力量,努力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行為規范。
——建立社會組織信用獎懲機制。對于誠信社會組織,在年度檢查、等級評估、稅收優惠、職能轉移、購買服務等事項中,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綠色通道”和重點支持等激勵政策,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營造守信光榮的輿論氛圍。對于失信社會組織,探索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采取限制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取消財政補助和資助、取消稅收減免資格、降低評估等級等措施,加大懲戒和震懾力度。建立多部門、跨地區的社會組織信用獎懲聯動機制,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作者單位分別為四川古藺農商銀行、四川省瀘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