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梅
德育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主要方向,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對個人一生性格和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近年從事德育教學工作切身體會,從農村孩子所處的環境特點與當前農村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現進行歸納總結,對農村德育工作進行探討。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我的膚淺認識。
1 當前農村孩子存在的思想道德現狀
1、學生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受社會影響,當代小學生普遍存在價值定位和個性發展的個人本位化傾向,出現人生價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傾向,一些學生思想觀念模糊,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脫節,個人操行失范。
2、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心理素質差,經受不住壓力和打擊。由于多種因素,導致小學生心里不良問題日益增多,尤其是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小學生學習的壓力和同伴、長輩交往中的障礙、憂慮、緊張、困惑等心理品質缺陷,成為今天小學生面臨的突出心理障礙。
3、家庭教育的觀念存在偏差。多數農村家庭簡單地認為孩子的成長就是身體上的成長發育和學習上成績的提高。一些家長缺乏教育意識,我行我素,不考慮對孩子的影響,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不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甚至農閑時期終日沉迷于麻將、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動不動就吵架,致使家庭氣氛緊張,激發了孩子的不良思想。
4、農村家長的教育責任意識不強,家庭教育過分依賴學校。農民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質條件,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在校學習的學生,無論行為習慣如何,思想道德品質如何,學習成績如何等等,都歸咎于學校的責任,殊不知對學生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父母的熏陶、學校的教育等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在這種對教育片面理解的情況下,部分家長只是把子女送進學校,從不過問子女的成長情況,從不主動與學校教師取得聯系。學校召開家長座談會,到會的學生家長最多達50—60%。因此,學校的領導、教師承擔著十分艱巨的單方面教育責任。
2 影響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1、從家庭因素看。小學生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過渡溺愛,縱容庇護其不良行為。如:有些孩子張口罵人,出拳打人,罵爺爺奶奶等,養成孩子好逸惡勞、自私任性、嬌縱霸道等性格;一些家長長期忙于工作而無暇管教孩子,疏忽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不良習性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一些家長因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孩子丟給老人,由于爺爺奶奶過于疼愛,管不住孩子,由孩子隨心所欲。
2、從學校因素看。學校道德教育內容創新滯后,內容上比較空泛,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情感性,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傳統思想的影響,素質教育喊得響,應試教育抓得緊。德育工作出現“重視”而不落實的現象,片面追求教育教學質量、及格率、優秀率,造成重智輕德,一些學校忽視了差生的輔導和管理,缺乏應有的關愛和教育,以訓斥、挖苦甚至打罵教育差生,師生之間得不到平等和諧的交流,致使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和厭學情緒。
3、從社會原因看。社會不良風氣與低俗觀念的影響,尤其是“金錢萬能論”、“讀書無用論”等歷史遺毒,一切向錢看,覺得有錢就有一切,道德能值幾個錢,讀書不讀書照樣種莊稼,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方式等發生偏差,社會的精神污染嚴重,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3 加強農村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建立正確的德育觀,注重德育教育實效性
學校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教師是學校的德育工作的主力軍,應根據農村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情感因素,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學科教材德育教育內容,切實做好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為的教育,立足于“德”對學生“人”的關注與發展,使學生生成“有道德”的“人”。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道德素養,是動態過程,是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要重視理論性學習,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學生“學以明禮”“學以致用”知道“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4 教師以身作則,改變觀念,開拓創新
我們老師要以德為范,處處為學生做好表率,做好榜樣,不能以老師自居,違反自己對學生們的要求,讓自己辛勤的勞動付之一炬。在學生剛入校門不久,我們會對我們的學生提出要求:升、降國旗的時候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不能講話、隨意的走動。學生們開始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會做的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學生就開始講話、調皮了起來,究其原因?我們農村小學校中,升降國旗的時候,不嚴格要求自己,老師在學校升國旗時隨意走動、講話,也不立正。學生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就開始跟著老師學,我們平時所講的那些規定在學生那里都成了廢話,所以我們教師要以身作則,時時、事事都要嚴格自己。
5 積極發揮學校少先隊的主渠道作用
少先隊組織是學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有少先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應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把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分年級、分層次、有計劃地融入各科教學內之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櫥窗、廣播、板報、少先隊活動等載體對學生進行道德宣傳教育。
以“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隊隊有特色”為特色,由少先隊積極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雛鷹爭章達標”“手拉手”等實踐活動來培養、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其主要內容有:
1、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博古誦經,以德為范。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貫穿到美個學期,各中隊組織學生利用班隊會課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孝經”、“論語”等。做到“七心”講文明,有禮貌,讓父母舒心;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求上進,走正路,讓父母放心;勤學習,苦鉆研,讓父母開心;逢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重感恩,能移情,讓父母傾心。使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良好道德習慣,愛國從愛父母做起。
2、每學期組織學生認真學習貫徹《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在行為規范方面要求學生具體做到:在校園里不吃零食,保護環境,講究衛生;教室里做到三化即“綠化、美化、藝化”;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不打架;講文明,有禮貌。說好普通話,把“三別”、“四帶”、“五愛”、“五無”、“作為我們的基本道德規范即“三別”即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告別;“四帶”即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給長輩、把謙讓帶向社會;五愛:“把熱愛獻給祖國,把敬愛獻給父母,把友愛獻給他人,把關愛獻給自然,把珍愛獻給自己。”“五無”即地面無痰跡、室內無紙屑、桌凳無刻畫、墻壁無腳印、出言無臟話。并做到及時檢測反饋,經常檢查學生的行為習慣,發現問題批評教育及時改進。
3、警鐘長鳴要牢記。把安全教育貫穿到每個學期,常抓不懈,通過廣播站、宣傳欄、晨會、講座、黑板報等少先隊陣地對學生進行法制、交通、消防、衛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識、學習自護本領、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規范學生的課間活動,要求學生在校園內不玩危險性的游戲,以杜絕不安全隱患,遠離邪教、毒品、賭博、火災等各類不利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
總之,面對小學生這個全體,我們一定要根據其年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使他們健康的成長。所以,加強和改革我們農村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農村教師一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因此,我們要正視當今的農村小學教育,農村小學教育必須盡快與城市教育同步發展,與國家教育方針接軌,改變“重智輕德”的現狀,從根本上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