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昊 王亞林
摘 要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校園貸款消費越來越普遍。這些年許多大學生都參加過校園貸款消費,但是由于當今相關法律不完善,許多校園貸款帶來了不良后果。本課題從校園貸款盛行的背景出發,分析與探討當今校園貸款消費存在的問題,并為其法律規范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校園貸款 消費 法律規范
作者簡介:李啟昊,湖南湘晉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亞林,湖南湘晉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33
一、校園貸款消費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進程不斷加快。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更是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升。我國為了進一步加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開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每年高校都在擴招,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高職院校的發展,如今在校大學生規模十分龐大,應屆畢業生已經達到八百萬。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為國家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學生是一個從中學到社會之間過渡的群體,他們身上充滿活力,卻也出現許多不成熟的地方。這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數字化校園建設也加快,如今互聯網與手機已經是大學生必不可缺的物品?!盎ヂ摼W+”時代下,互聯網金融開始慢慢發展,校園貸款也逐步開始出現。近些年名校貸、分期樂、久融金融等平臺,每天吸引了許多大學生申請貸款,而這些大學生申請貸款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費,包括購買各種奢侈品。校園貸款消費,不僅讓大學生養成了鋪張浪費的習慣,同時增加了家庭負擔,許多學生無法還貸出現各種事情。前不久,某高校大學生通過校園貸平臺申請了五萬元貸款,購買各種奢侈品,為貸款公司提供了各種裸照,最終由于無法償還貸款而導致裸照在網上公布,給女生的身心造成沉重的傷害。另外一位大學生因為在多個貸款平臺同時貸款,最終無法償還貸款,無法承受打擊而選擇跳樓自殺。雖然很多高校都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各種貸款平臺的盛行,這種校園貸款始終無法杜絕,而且是越來越嚴重,每年依然有大量的學生在各種平臺貸款消費,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主要是現在關于校園貸款方面的法律不夠完善,導致許多平臺違法盛行。
關于校園貸款方面的研究,葉巖在《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提到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各種P2P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迅猛擴張,成為一個熱點現象。與此同時,各大貸款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把市場逐步延伸到校園,成為現在的校園貸,由于大學生沒有固定收入但有熱切的消費需求,使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也提到了一些校園貸款公司為了賺取利潤,在貸款申請的時候,降低申請人申請資格與要求,增加了違約的風險,對貸款人的經濟并沒有嚴格把關。瞿嬋在《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制》提到了如今國家的法律制度對于互聯網金融以及貸款公司監管不夠嚴格,如今校園貸款出現良莠不齊現象,需要慢慢去整頓。
二、校園貸款消費存在問題
(一)校園貸款申請要求較低
目前,我國各銀行機構對于貸款申請比較嚴格,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對于借貸的申請卡的非常嚴格,不僅要申請者需要較高的誠信意識,同時要求申請者要提供住房等抵押,甚至需要有第三方進行擔保,申請程序比較復雜,而且十分困難。而對于當今大學生,他們的經濟來源十分有限,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一般來說,貧困家庭的,也會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以及生源地貸款去減輕學生學費壓力,家長也不會允許學生去找放高利貸公司或者各種貸款平臺借錢??墒请S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觀念的改變,“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消費觀念一直影響到大學生現實的消費習慣。很多大學生開始瞞著家長在各種借貸平臺貸款消費,而這些貸款平臺,也是為了賺取利潤,很多平臺只需要大學生提供學生證及身份證就可以申請5000到5萬之間的貸款。一些貸款平臺,要求學生填寫家長電話,但是也沒有打電話給家長進行核對,也就是這筆貸款是學生瞞著父母以及學校私自做的,這樣風險非常大。
(二)校園貸款利率較高,收取較多服務費用
雖然很多貸款平臺都提到利率較低,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前來貸款。但是行內人認真分析,其實這些平臺的利息遠遠高于國家的規定的,部分貸款平臺的年利息接近百分之五十,遠遠增加了貸款者的還貸壓力。另外,一些貸款平臺雖然利息不高,但是要收取各種中間費用,例如名校貸會收取咨詢費、平臺管理費等,而且也不低,而久融金融等平臺的服務費用也十分高,一些平臺甚至連充值等都收取了較多的手續費。總的來說,學生最終償還的金額將遠遠高于本金。
(三)校園貸款出現各種違法與不良行為
校園貸款市場混亂,政府也難以監管,因此這幾年校園貸款平臺行為猖狂,嚴重違反了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例如某大學生通過貸款平臺借款五萬,貸款平臺要求其提供裸照作為擔保,在各種奢侈品的誘惑面前,該學生還是選擇按照平臺要求提供大量照片,并拍攝了相關的視頻。后面由于學生無力償還貸款,該平臺直接將女生照片及視頻公布在網站,給其身心健康帶來重要的傷害。
另外,也有一位男生的因為校園貸款無法償還貸款,最終被貸款公司直接綁架超過24小時,并對其進行的鞭打,這種非法拘留的行為也十分普遍,最終該學生的父母只能選擇報警。
三、 校園貸款消費的法律規范路徑
(一)進一步完善校園貸款的相關規定與制度
我國是法治國家,加強法治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現實生活中,也加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雖然建國以來,我國每年都對法律進行修改與完善。但是由于法律需要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批準,程序較復雜,因此目前部分法律依然正在完善中?;ヂ摼W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新產物,也是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結合的產物,因此相關的法律規定還未完善,這樣對于執法機關以及司法機關對相關案件進行處理的時候難以找到具體的法律依據。
(二)加強相關部門執法
隨著法治建設的進程,公安執法機關執法工作也逐步完善。但是目前國內老百姓都普遍認為,公安機關出現執法不嚴的現象,許多人報警了,警察來到現場僅僅是拍照記錄,就基本上沒有下文了。而對于校園貸款等現象,一些人曾經報警過,但是部分警察出現不作為現象。例如山東某大學生向平臺借款了五萬元,但是無力償還貸款被該公司拘留三天,家長報警,但是警察僅僅是到現場提醒貸款公司,對于后面的事情也沒有進行跟蹤。部分女生的視頻及圖片被貸款公司發到網站上,但是當地的執法機關也未介入,最終導致貸款公司的行為更加猖狂。樹立責任意識,明確監管職責。要切實加強執法隊伍素質和能力的建設。高素質的執法人員是高效、快速、準確執法的基本保證,建設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是執法部門切實用好手中的執法權的重要保證。
(三)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
這幾年校園貸款案件走司法程序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司法工作也存在較多的漏洞,最終違法犯罪分子并未得到最嚴厲的審判,同時也出現部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貪污受賄,出現許多司法不公正的現象,老百姓對于司法的信任也開始下降。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因此,在新時期,校園貸款現象嚴重的環境下,要加強對國家司法工作的監督。一方面,國家紀委等部門要加強對法官、檢察官等工作人員的監督,對于一些出現違法亂紀的法官,要進行嚴厲的處理。其次,加強老百姓對司法的監督,開通各種免費監督熱線以及監督網站,歡迎廣大老百姓對司法的監督,并提出司法改進的寶貴意見。要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通過熱情服務,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特別是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加快解決有些地方沒有律師和欠發達地區律師資源不足問題。
(四)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如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比較淺薄,法律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很多大學生對于我國貸款的相關制度規定不了解,例如國家規定民間借貸利率等,部分大學生完全不懂。其次,當一些借貸公司的相關規定出現違法的時候,大學生依然在相關協議或者合同上面簽字,這是十分高風險的事情。另外,現在大學生維權意識比較薄弱,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他人侵犯的時候,不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場所,而大學生是社會與企業發展的重要人才,因此在建設法治社會進程中,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顯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要加強法律知識宣傳,任課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憲法、刑法、民法方面的知識,引導大學生要學會用法律知識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另外一方面,各大學要召開相關的講座,邀請一些法律專家給大學生開展法律方面的講座,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而且實際生活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比從課堂中學到的產生的效果會更好。
四、總結
總的來說,當今校園貸款消費存在校園貸款申請要求較低、校園貸款利率較高、校園貸款出現各種違法行為,要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要進一步完善校園貸款的相關制度與規定、加強相關部門的執法、加強司法監督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葉巖.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6).
[2]瞿嬋.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制.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 .
[3]李啟明.關于大學生選擇校園分期金融產品的影響因素的調查.西南財經大學.2016.
[4]李雅靜. 互聯網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創新模式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6.
[5]校園貸問題要區別對待精準監管. 時代金融.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