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江 林大鵬 黃小順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開放性跟距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跟傾斜角、跟骨補償角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距跟高度為(72.3±8.0)mm、
距跟角為(28.9±3.0)°、距跟傾斜角為(20.2±2.8)°、跟骨補償角為(21.4±2.5)°, 均優于對照組的 (64.7±
7.5)mm、(23.5±2.2)°、(16.4±2.1)°、(17.3±2.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80、7.95、5.95、6.61, P<0.05)。結論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提高了臨床效果, 預后恢復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跟骨骨折;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btalar arthrod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ubtalar arthritis caused by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talar arthritis caused by calcaneal fracture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pen 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nimally invasive subtalar arthrodesis for treatment.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talocalcaneal height, talocalcaneal angle, talocalcaneal slant angle and talocalcaneal offset angle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alocalcaneal height as (72.3±8.0) mm, talocalcaneal angle as (28.9±3.0)°, talocalcaneal slant angle as (20.2±2.8)°and talocalcaneal offset angle as (21.4±2.5)°,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64.7±7.5)mm, (23.5±2.2)°, (16.4±2.1)° and (17.3±
2.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3.80, 7.95, 5.95, 6.61, P<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btalar arthrodesis can increase clinical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talar arthritis caused by calcaneal fracture, and patients have good prognostic recovery.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btalar arthrodesis; Calcaneal fracture; Traumatic subtalar arthritis; Effect
跟骨骨折會累及到骰關節、距下關節, 容易造成跟骨周圍韌帶破裂, 損傷關節面, 造成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術后恢復造成嚴重的影響[1]。融合術是臨床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常用的治療方式, 其對受損傷部位采用永久性和功能性融合, 從而促進恢復關節功能[2]。本研究通過對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擬探討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情況,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患者有跟骨骨折病史, 單側發生病變, 踝關節活動受到限制, 不能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通過X線觀察關節間隙、關節邊緣骨贅等關節炎表現。排除標準:排除二次跟骨骨折患者, 排除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患者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 女11例, 年齡23~75歲, 平均年齡(46.4±12.3)歲;觀察組男17例, 女13例, 年齡28~74歲, 平均年齡(46.9±1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開放性跟距關節融合術進行治療, 采用L形弧形切口, 在距骨頸、腓骨遠端、股骨分別放置1個克氏針, 對植骨床進行修整, 將適量的自體皮質髂骨放置到跟距關節間隙之內, 如果有需要, 適量的將松質碎骨粒填塞間隙, 對術野進行止血和沖洗。
1. 2. 2 觀察組 采用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 患者采取俯臥位, 在跟腱外側做1個縱行切口, 對內側跟距關節充分的暴露, 對關節軟骨面進行處理, 對跟骨關節間隙充分暴露, 在X線輔助下, 經皮從跟骨向距骨放置2個克氏針, 將植骨塊固定好, 擰入螺釘, 手術止血后逐層將切口關閉。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術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跟傾斜角、跟骨補償角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為(72.3±8.0)mm、距跟角為(28.9±3.0)°、距跟傾斜角為(20.2±2.8)°、跟骨補償角為(21.4±2.5)°, 對照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為(64.7±7.5)mm、距跟角為(23.5±2.2)°、距跟傾斜角為(16.4±2.1)°、跟骨補償角為(17.3±2.3)°, 觀察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跟傾斜角、跟骨補償角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80、7.95、5.95、6.61, P<0.05)。見表1。
3 討論
跟骨骨折占全身跗骨骨折比例達到60%以上, 骨折后關節面復位效果不理想, 容易發生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患者容易出現負重或者行走疼痛[3]。根治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是采用手術融合受損部位和功能位, 提高距下關節的穩定性, 提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4-8]。距下關節融合術主要包括兩種, 傳統的融合術和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傳統的融合術做1個弧形切口, 骨折端融合之后會留下較大的切口, 雖然手術視野相對較好, 但是手術后軟組織發生壞死, 引起切口感染等并發癥, 如果跟骨血液供應破壞, 可能造成跟骨壞死。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對于手術器械、操作熟練度均較高, 但是其可以降低骨膜剝離的面積, 減少對于患者的損傷, 保護距骨血運狀態, 降低皮瓣壞死[5, 9-12]。
X線檢查是有效判定跟骨骨折斷端愈合效果最佳的影像學方法, 本研究通過分析本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 依據治療方式不同進行分組, 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 觀察兩組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術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跟傾斜角、跟骨補償角情況。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為(72.3±8.0)mm、距跟角為(28.9±3.0)°、距跟傾斜角為(20.2±2.8)°、跟骨補償角為(21.4±2.5)°, 對照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為(64.7±7.5)mm、距跟角為(23.5±2.2)°、距跟傾斜角為(16.4±2.1)°、跟骨補償角為(17.3±2.3)°, 觀察組患者術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跟傾斜角、跟骨補償角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3.80、7.95、5.95、6.61, P<0.05)。提示兩種方法均可以對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進行有效的治療,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可以更好的恢復距跟關節正常高度和角度, 更好的促進了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提高了臨床效果, 預后恢復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建鵬, 高翔, 陳玉宏. 跟骨丘部重建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術后距下關節炎.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4, 22(16):1513-1515.
[2] 潘文杰, 肖琳, 馬建兵, 等. 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療效觀察.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4, 29(12):1293-1294.
[3] 張博, 王志為, 任世祥, 等.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踝創傷性關節炎的短期療效觀察.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 25(4):56-59.
[4] 楊家順.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陳舊性骨折導致的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手術療效.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5, 9(18):3465-3467.
[5] 魏尚禮.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102-103.
[6] 程才, 王路, 劉廣飛, 等. 微創經皮空心螺釘跟距關節融合術治療跟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臨床分析.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4(10):61-62.
[7] 張志文, 黃玉良, 鄔哲慧, 等.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所致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創傷程度及骨代謝評估.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6, 22(21):2555-2557.
[8] 賈志剛, 勾成果, 劉倫, 等.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陳舊性骨折導致的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 河北醫學, 2016, 22(12):1969-1971.
[9] 龐子軒, 張立元, 張瑞肖, 等.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實用骨科雜志, 2013, 19(3):273-275.
[10] 吳戰坡, 陳偉, 張奇, 等. 微創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實驗研究.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1(7):
859-860.
[11] 王曉, 葉鋒, 陳園升. 距下關節融合術治療跟骨骨折內固定失敗后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 浙江創傷外科, 2014(3):404-406.
[12] 朱偉達, 劉康, 吳凌康. 距下關節融合治療內固定失敗跟骨骨折療效觀察.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5):420-421.
[收稿日期: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