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加貝 張婷娟
【摘要】 目的 探討計算機體層攝影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對診斷腦動脈瘤的臨床價值。方法 對60例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確診或手術證實為腦動脈瘤患者的CTA、MRA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 其中32例患者做CTA檢查, 28例做MRA檢查。結果 60例經DSA或手術確診的動脈瘤均能被CTA或MRA檢查發現, 運用多種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顯示腦動脈瘤的大小、部位、形態、瘤頸結構及載瘤動脈的關系, 并且與DSA或手術證實結果高度吻合。結論 CTA和MRA可作為腦動脈瘤診斷、治療方案的首選檢查手段。
【關鍵詞】 腦動脈瘤;計算機體層攝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42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疾病, 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 是危害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病之一, 其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及時準確的診斷和積極早期治療有利于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1]。一直認為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 但其操作過程復雜、時間長、風險性高、費用高、存在一定的并發癥, 在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隨著新型醫學影像設備的不斷研究及創新, CT和MR設備的血管造影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 CTA及MR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檢查中, 其檢查優勢的地位越顯突出[3]。MRA、CTA及DSA是檢查顱內血管的最有價值的檢查手段[4]。但是它們的設備檢查方式、檢查原理各有不同, 都有各自的檢查優勢和弊端, 所以, 進一步了解其設備的特性, 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檢查選擇, 并且能為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診治高度懷疑有動脈瘤或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典型臨床表現、并經DSA檢查確診或手術證實為腦動脈瘤的60例患者的CTA、MRA檢查資料。60例患者資料中, 女19例, 男41例, 年齡39~81歲, 平均年齡(53.7±10.1)歲;病程為4~12 h;其中32例行CTA檢查診斷, 28例行MRA檢查診斷;臨床癥狀包括突發意識喪失、頭痛、復視、視物模糊等。
1. 2 方法
1. 2. 1 CTA檢查方法 使用東軟Neuvie 64i螺旋CT, 采用人工智能觸發掃描, 在降主動脈起始段確定感興趣區, 設定觸發閾值為100 HU自動觸發。在對比劑充盈靶血管的峰值期時進行快速容積掃描。管電壓為120 kV, 電流140 mAs, 層厚2.0 mm, 圖像間隔1.0 mm。高壓注射器為Mallinckrodt雙筒式高壓注射器, 22G套管針, 一次性高壓針筒, 非離子型造影劑優維顯(370 mg/ml)100 ml注射液和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掃描后所得到的原始圖像進行減薄處理, 傳輸至AVW工作站, 由具有經驗豐富的放射科副主任醫師對圖像數據進行處理, 利用AVW工作站的圖像處理系統及三維重建技術, 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積重建等進行后處理, 多角度旋轉仔細觀察血管及病變區的三維立體結構, 進行全面詳細分析, 做好病變部位的判斷依據, 最后選取具有價值的圖像傳輸到醫院影像存檔與傳輸系統(PACS), 排版并打印出激光膠片。動脈瘤診斷標準: ①瘤體、瘤頸清晰顯示、明確, 瘤頸>3 mm;②瘤頸<3 mm, 且瘤體圖像顯示不清楚又高度懷疑動脈瘤的患者, 結合DSA檢查診斷。
1. 2. 2 MRA 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3.0 T聚能光譜超導磁共振成像儀器, 使用頭頸聯合線圈。常規檢查包括SET1WI、TSET2WI橫軸位, SET1WI失狀位, 部分病例增加冠狀位檢查, 增強掃描檢查28例。圖像后處理使用表面遮蓋成像(SSD)、最大信號強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進行血管重建后處理, 運用局部放大、切割、旋轉等方法, 使病變充分顯示, 部分病例使用3D2Virtuoso工作站進行容積重建(VR), 觀察病變的三維立體結構、形態及其與周圍結構關系。
2 結果
32例腦動脈瘤CTA檢查中共有38個動脈瘤, 經手術證實, 其中5例為多發, CTA與DSA檢查共同明確動脈瘤11個。所檢動脈瘤中, 最小直徑為1.5 mm, 最大直徑為17 mm。
28例MRA掃描圖像背景抑制充分, Willis環、大腦前、中、后動脈及椎-基底動脈、雙側小腦上動脈及部分下動脈清晰顯示, 血管邊緣顯示清晰銳利。與血管相連的囊狀或團塊狀異常信號, 較小動脈瘤顯示均勻高信號, 較大動脈瘤顯示混雜信號。經過圖像后處理、旋轉, 可清晰顯示瘤體的位置、大小、形態、生長方向、瘤頸以及載瘤動脈血管。
所選60例經DSA或手術確診的動脈瘤均能被CTA或MRA檢查發現, 運用多種方法重建后的CTA或MRA可以顯示腦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態、生長方向、瘤頸、載瘤動脈及其與正常血管之間的關系, 并且與DSA或手術證實結果高度吻合。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5]。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 其檢查目的是明確動脈瘤及其起源、形態、蒂及動脈瘤的空間關系, 指導臨床手術治療[6]。但DSA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檢查費用較高, 操作過程時間較長而且復雜, 有一定的創傷等較多的禁忌證[7]。而CTA檢查費用低, 檢查時間短, 排除過敏基本沒有并發癥及禁忌證[8]。MRA檢查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主要體現在無創傷、操作過程簡單、無需造影劑、成像速度快、可以進行多種方法進行重建處理[9, 10]。運用多種重建方法處理并結合原始圖像對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及載瘤動脈的關系, 均能達到較滿意的顯示效果[11]。
CTA、MRA可根據病變的特點, 充分利用各種后處理技術, 多角度、多方位進行觀察病變, 能夠達到顯示滿意的動脈瘤位置、大小、形態、瘤頸、載瘤動脈及其與正常血管之間的關系, 在反映動脈瘤三維形態和空間關系有一定的優勢, 主要優勢有:①檢查時間短, 成像速度快, 使用特有的后處理軟件, 能夠快速完成圖像后處理, 適用于急診患者[12];②禁忌證少, 創傷性小, 而且檢查費用低, 容易讓患者接受;③應用后處理軟件系統, 使血管的三維圖像可以帶有一些顯著的骨性標志, 還可以多方位或任意角度觀察和判斷病變血管, 給臨床醫生提供直觀的動脈瘤三維立體形態及其解剖定位, 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可靠依據[13-15]。但CTA、MRA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6]:①圖像影像的分辨率及準確率尚不及DSA, 且對于較小動脈瘤不如DSA顯示理想;②血管的血流不能動態觀察, 血流方向不能判斷;③所獲得圖像的影響因素較多等。
總之, CTA和MRA可作為腦動脈瘤診斷、治療方案的首選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 付亨征.復發性腦梗死76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0, 13(10):47-48.
[2] 宋建良, 吳承龍, 孫新芳, 等.復發性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分析.實用神經病雜志, 2005, 8(1):52.
[3] 張麗萍.復發性腦梗死64例危險因素分析.中國藥物與臨床, 2009, 9(12):1251-1252.
[4] 王子珍, 楊堃, 蔡雄, 等. CTA、MRA診斷腦動脈瘤的臨床應用. 現代預防醫學, 2011, 38(11):2192-2193.
[5] 王春霞.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照研究:與數字減影血管造(DSA)的比較. 河北醫科大學, 2008.
[6] 任飛, 李艷君, 田國忠. CTA、MRA及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分析. 醫學信息, 2014(14):288-289.
[7] 劉珺, 李一輝, 陳彩芳, 等. 腦血管CTA與MRA臨床應用價值的比較. 中國醫學工程, 2013(3):76-77.
[8] 劉莎. CTA、MRA在顱內動脈瘤診療中的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29):555.
[9] 趙東生, 李竹強, 喬海舟, 等. DE-CTA與MRA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的臨床價值比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7):152-153.
[10] 唐琳, 夏黎明, 劉書田, 等. CTA及MRA對5mm及以上動脈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中外醫療, 2013, 32(10):166-167.
[11] 鐘向陽. CTA和MR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比較.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3(4):352-353.
[12] 林偉, 李文波, 錢樹森, 等. 3D-TOF MRA和CT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3, 29(4):527-530.
[13] 葉印泉, 肖新蘭, 唐小平, 等. MRA與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比較.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24(1):9-11.
[14] 吳桐, 王凱, 艾林, 等. 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 磁共振成像, 2015(5):339-343.
[15] 鄒文輝. 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比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12):1348-1350.
[16] 陳圣攀, 張波, 葉明, 等. CTA與MR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探討. 濰坊醫學院學報, 2016(2):87-89.
[收稿日期: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