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解方 劉央 韓世華 王怡進


【摘要】 目的 探討呼吸內科應用抗菌藥物的效果。方法 選取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并作回顧性分析, 統計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為主, 占83.3%,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 單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使用頻率最高的抗菌藥物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肝腎功能未出現不良反應。結論 呼吸內科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存在個別不合理的病例, 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71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 由多種因素可引起, 主要在肺部、氣管、支氣管、胸腔發病[1], 導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具有發病率高、病因多樣等特點[2], 隨著目前空氣質量日趨下降及吸煙、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心理、生理的因素[3], 患病率逐年上升, 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有研究表明[4], 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城市的死亡率是第三位, 在農村為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死亡率也有增無減[5]。由于大部分呼吸系統疾病是由感染引起, 抗菌藥物是呼吸系統應用最廣泛的藥物, 且由于諸多原因, 臨床上濫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國家及醫療機構紛紛建立制度及措施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如衛計委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的處方點評制度、醫療機構采用的臨床合理用藥的監測軟件等[6-9]。故本研究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探討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齡25~88歲, 平均年齡(51.1±13.0)歲, 住院時間2~63 d, 平均住院時間(16.1±15.8)d。
1. 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住院時間、藥物類型、用法用量、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療程、用藥時間范圍、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2 結果
2. 1 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上呼吸道感染者3例, 下呼吸道感染者50例, 結核并發細菌感染者2例, 真菌感染者2例, 其他感染者3例。所有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為主, 占83.3%(50/60)。所有患者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有57例,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 主要為喹諾酮類、青霉素類、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抗真菌類等。使用頻率排第一的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見表1。
2. 2 抗菌藥物的聯合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單用抗菌藥物的有42例, 單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抗菌藥物的有14例, 二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抗菌藥物的有1例, 三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見表2。
2. 3 細菌標本的送檢情況 所有患者中, 在使用抗菌藥物時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測的有36例,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包括細菌血培養檢查、痰涂片、痰培片、胸腔積液等, 細菌血培養檢查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痰涂片9例, 陽性為5例, 占55.6%;痰培片21例, 陽性為12例, 占57.1%;胸腔積液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查出20多種病原菌, 主要有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絲酵母菌等。
2. 4 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使用抗菌藥物后, 49例患者對其肝腎功能進行了檢查, 未發現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
3 討論
衛計委《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規定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應<50%,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抗菌藥物的使用率<30%, 目前有關文獻報道, 呼吸內科采用抗菌藥物治療的使用率大部分>90%, 比相關規定高出許多, 相差甚遠[10-12]。按照臨床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指征, 進行二聯甚至三聯的抗菌藥物使用目的為提高臨床療效, 降低毒性, 達到減毒增效的效果, 且避免產生耐藥性[13-15]。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還應注意抗菌藥物的用法用量, 進行注射方式時還應選擇合理的溶媒及濃度[16]。
本次研究, 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統計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表明, 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為主, 占83.3%,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 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單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使用頻率最高的抗菌藥物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查出共20多種的病原菌。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未發現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 呼吸內科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所選擇的抗菌藥物種類與病征相符, 嚴格遵守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規范, 且對細菌標本的送檢足夠重視, 及時、有效的進行送檢與記錄, 從而更好的控制病情, 避免院內患者的感染以及抗菌藥物的濫用。醫療機構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質量與水平, 達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春杰. 探討呼吸系統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與診治措施.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1(5):587-588.
[2] 陳小菊. 呼吸系統疾病研究專題.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6, 31(1):1-5.
[3] 周樂飛. 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因素. 健康之路, 2016, 1 (26):86.
[4] 劉龍軍. 淺談呼吸系統疾病的鑒別診斷. 內蒙古中醫藥, 2010, 29(6):124-125.
[5] 馮靖雄. 探討臨床藥師如何規范呼吸內科合理用藥. 吉林醫學, 2011, 32(1):53-54.
[6] 吳麗敏. PDCA循環理論在臨床用藥點評中的應用研究. 山東大學, 2014.
[7] 王啟祥, 付琦芳, 田曉紅, 等. 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情況與分析.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1):89-91.
[8] 劉軍. 呼吸內科500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探討.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3):150-151.
[9] 付勇.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分析. 四川醫學, 2011, 32(11):
1819-1821.
[10] 石民彥, 李鶴梅. 480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分析. 海峽藥學, 2011, 23(1):129-131.
[11] 朱永紅, 張延華, 黃晉紅. 綜合干預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分析. 臨床誤診誤治, 2013, 26(5):68-72.
[12] 薛曉紅, 謝寧, 沈毅. 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2, 14(7):4-7.
[13] 郗穎, 許健, 李小六.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與探討.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6):958-959.
[14] 周玥, 楊明, 李勝前, 等. 我院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及藥學服務模式探討.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6):1008-1011.
[15] 崔莉彬.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6(14):93-94.
[16] 魏紅. 呼吸內科呼吸系統疾病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探討.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16):102-103.
[收稿日期: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