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瓊
【摘要】 文章對精神發育遲滯(MR)患兒家屬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其獨特的心理特點, 采取各種措施有效降低MR患兒家屬的心理應激反應,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從而提高患兒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 精神發育遲滯;家屬;心理問題;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87
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 MR)是指個體在早期發育階段, 主要表現為智力發育不全, 往往伴有運動功能落后[1, 2]。它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發育時期腦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3], 因其遠期預后不佳, 已經成為我國殘疾兒童突出的問題。MR患兒長期的治療、康復和照顧, 需要家屬付出較大精力、體力、時間和費用, 對家屬心理狀況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 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影響其生活質量[4, 5]。而家屬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患兒的康復治療及預后。因此, 有針對性地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指導, 減緩心理壓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將有利于患兒心身健康及患兒的康復治療。基于此, 作者對MR患兒家屬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 并對如何給予心理干預治療進行如下探討。
1 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家屬較常見的心理問題
1. 1 焦慮心理 大多數家屬由于對MR缺乏認識, 當患兒被初次診斷為MR時, 通常心理表現為回避, 拒絕面對事實, 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 具體表現為反復詢問病情, 治療和預后情況, 甚至對醫師的診斷產生懷疑, 帶著患兒四處求醫, 希望醫護人員對孩子的將來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
1. 2 抑郁心理 MR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非短期治療可以很快痊愈, 患兒家屬需要長期面對一個身心都不正常的孩子, 因此造成心理壓力而產生抑郁情緒, 表現為成天愁眉不展、長吁短嘆、傷心哭泣, 對治療患兒的疾病缺乏信心, 甚至放棄對患兒的康復治療。這也是相關心理調查資分析料顯示, 在所有MR患兒父母中, 焦慮、抑郁病態心理占前兩位的原因。
1. 3 自卑心理 MR患兒父母因為家庭和孩子而受到的社會歧視、冷嘲, 而產生自卑心理, 拒絕患兒接觸社會, 拒絕與正常兒童交流, 使患兒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 造成孤僻、內向的性格而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同時家屬的異常心態極易影響患兒, 使患兒也產生自卑心理而喪失生活的信心。
1. 4 消極逃避心理 患兒家屬在對MR疾病的認識存在誤區, 對康復的長期性認識不足, 急于求成, 對康復效果期望過高。導致家屬在經一段時間治療無明顯效果后感到身心疲憊, 喪失治療積極性, 消極對待、甚至放棄康復治療, 導致患兒失去最佳康復期, 影響了的康復效果。
2 護理對策
2. 1 制定心理干預計劃 對患兒家屬處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幫助家屬面對現實, 向家屬傳授MR患兒發生的原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康復的內容等相關醫學知識, 使患兒家屬對疾病及預后有正確的認識。幫助家屬了解早期、有效、持續的康復治療對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使患兒家屬充分認識到只有積極配合康復治療, 才能有一個好的預后。有利于家屬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堅持對患兒進行康復治療。
2. 2 主動與患兒家屬溝通 讓家屬及時了解患兒的病情變化和治療方面的動態信息, 消除家屬對醫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疑問。積極配合醫生及治療師幫助其認識孩子目前的癥狀表現, 同時告知家屬康復治療的預期目標, 注意孩子的積極的細小變化, 使家屬看到治療的效果, 從而增強康復治療的信心。
2. 3 重視患兒家屬的心理活動 努力與患兒及其家屬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針對不同家屬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家庭經濟情況, 多傾聽, 勤溝通, 及時了解其需求及不良情緒, 采取分別對待, 因人施護, 予以不同的疏導、安慰, 淡化不良情緒的影響, 以避免或消除不利于患兒康復的心理和社會因素, 讓患兒家屬與醫師及治療師合作, 積極配合, 為康復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2. 4 MR康復治療時的建議 醫務人員在不斷的評價治療對象—制定康復目標—實施康復方案—評價治療效果的循環過程中, 讓家屬積極參與到患兒的康復過程中, 指導家屬對患兒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復訓練, 交流康復治療的成功經驗, 隨時給予其康復治療上的指導和幫助。從而直接影響到患兒家屬對疾病的預期及心態, 促進其盡可能消除其負性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積極面對生活壓力。
3 討論
MR為慢性非進行性疾病, 研究結果已經表明[6, 7], 從新生兒期開始進行早期教育可以促進正常兒智力發育, 預防因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 干預得越早, 堅持的時間越長, 效果就越好。因此, 早期、正確、有效、正規、科學的康復訓練和治療, 是MR患兒康復的關鍵。家屬是患兒的支持者、保護者, 利益代表者, 直接影響患兒的康復[8-15]。因此, 及時發現并調整患兒家屬的心理狀況至關重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 護理不再單純局限于傳統的護理技術服務, 同時應滿足家屬的心理社會需求。MR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家屬承受著難以忍受的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 及時了解并掌握家屬的心理狀況, 采取積極的措施主動關心、幫助家屬, 及時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和疏導, 減輕其壓力, 使盡可能的保持樂觀的心態, 采取的積極應對方式對待MR, 將有助于提高患兒家屬治療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李惠, 王素娟, 張建萍, 等. 作業訓練治療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精細運動障礙28例. 中國臨床康復, 2004, 8(3):438-439.
[2] 王珺, 王立文. 0~6歲智力低下兒童發病癥狀分析.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9, 24(5):378-379.
[3] 熱依拉·阿不拉, 武曉寧, 阿斯木古麗·克力木, 等. 4~7歲兒童精神發育遲滯的影響因素探討.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13):2036-2038.
[4] 李莉, 王憲靈. 中國殘疾兒童狀況研究. 河北醫藥, 2013, 35(20):3162-3164.
[5] 王珺, 王立文. 1329例精神發育遲滯/遲緩患兒臨床分析與病因研究. 臨床兒科雜志, 2010(28):450-453.
[6] 鮑秀蘭. 促進智力發育預防智力低下重在早期教育.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1 , 9(1):32-34.
[7] 沈抒. 兒童精神發育遲滯的康復治療及其預后初探.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3 , 18(1):28-30.
[8] 吳江. 神經病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264.
[9] 王素麗, 李文妍, 岳保珠, 等. 可視音樂治療對精神發育遲滯患兒語言康復的作用.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6, 8(4):414-416.
[10] 程明高, 高永強, 張瑋. 綜合性康復療法治療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效果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5(8):57-58.
[11] 杜楊. 綜合性康復療法治療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價值探討.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30):28-29.
[12] 孟慶萍, 羅卉, 張麗繁, 等. 針刺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療效觀察.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2):150-152.
[13] 林卓婷, 謝巧玲, 劉振寰. 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家長的生活質量調查及護理對策.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6):741-744.
[14] 孔紅梅. 研究精神發育遲滯患兒智力障礙程度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0):264-265.
[15] 曹毛閃. 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護理——以及患者家長生活質量探究. 醫藥, 2016(9):131.
[收稿日期: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