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姝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五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河南開封 475003)
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馮姝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五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河南開封 475003)
目的:探究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療效及對患者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86例SIRS患者,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方法治療,觀察組于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持續(xù)治療1周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周后的呼吸、心率、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WBC)以及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Ⅱ);檢測對比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結果:治療1周后觀察組患者呼吸、心率、體溫、WBC、APACHEI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NF-α、IL-6水平較對照組低,IgA、IgM、IgG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應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效果顯著,且能有效調節(jié)其體液免疫功能。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血必凈注射液;體液免疫功能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由再灌注損傷、缺氧、燒傷、創(chuàng)傷、嚴重感染等非感染和感染因素刺激機體所導致的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該病不僅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若治療不及時,極易進展為MODS,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1~2]。近年來,有研究報道,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可緩解SIRS病情進展,改善其臨床癥狀[3]。血必凈注射液主要成分由丹參、川芎、紅花等中藥提取物,可發(fā)揮對抗內毒素、抑制炎癥介質釋放、調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本研究選取86例SIRS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血必凈注射液治療SIRS的療效及對患者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86例SIRS患者,均符合華盛頓“國際膿毒癥會議”(2001年)對SIRS的臨床診斷標準[4]:呼吸>20次/min,心率>90次/min,體溫>38℃或者<36℃;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免疫缺陷有關疾病、惡性腫瘤及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4~82歲,平均年齡(53.16±10.25)歲;感染因素病因15例,非感染因素病因28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3~80歲,平均年齡(52.64±10.73)歲;感染因素病因16例,非感染因素病因27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依據(jù)患者受傷情況、病因給予保護臟器功能、營養(yǎng)支持、解痙、化痰、控制感染、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對伴有Ⅱ型呼吸衰竭者給予機械通氣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40033),用法:100 ml血必凈注射液+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滴,30~40 min內滴完,2次/d。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1)監(jiān)測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的呼吸、心率、體溫;應用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評價兩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越高說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越差[5]。(2)采集兩組6 ml外周靜脈血,取2 ml用白細胞計數(shù)儀測定WBC;其余4 ml進行離心分離,取上層血清,以免疫比濁法檢測IgA、IgM、IgG水平,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TNF-α、IL-6水平,試劑盒均購于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WBC及APACHEⅡ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呼吸、心率、體溫、WBC及 APACHEⅡ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觀察組呼吸、心率、體溫、WBC及APACHEⅡ評分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命體征、WBC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生命體征、WBC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2.2 兩組炎癥介質與體液免疫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IgA、IgM、IgG與TNF-α、IL-6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TNF-α、IL-6水平較對照組低,IgA、IgM、IgG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與體液免疫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與體液免疫指標水平比較(±s)
3.1 炎癥介質、免疫功能與SIRSSIRS為機體因遭受各種損害而形成的炎癥反應,可促使活化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大量釋放TNF-α、IL-6等炎癥介質,影響患者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炎癥介質誘導的“瀑布樣”連鎖反應,致使炎癥反應失去控制。于創(chuàng)傷或感染打擊下,患者數(shù)小時內即會產(chǎn)生免疫功能抑制,且可持續(xù)數(shù)日,嚴重損害其免疫功能,若未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則可進展為MODS,危及患者生命。相關研究指出[6],于細胞因子的連鎖反應中,TNF-α過度表達可激發(fā)誘導細胞因子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加速氧自由基釋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劇細胞功能損壞,微循環(huán)障礙及血流動力學紊亂,引發(fā)SIRS并促使其進展為MODS。
3.2 血必凈注射液有效緩解炎癥反應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觀察組TNF-α、IL-6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應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可減少炎癥因子釋放,減輕患者全身炎癥狀態(tài),緩解疾病進展。IL-6為炎癥反應中的關鍵成分,可促進肝細胞生成急性期蛋白,誘導巨噬細胞分泌TNF-α,促使SIRS發(fā)生,其長時間高表達提示機體處在持續(xù)炎癥
狀態(tài)。血必凈注射液為中藥提取物,可發(fā)揮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有助于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機體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TNF-α、IL-6等炎癥介質滲出,加速炎癥吸收,進而調節(jié)機體炎癥狀態(tài)。
3.3 血必凈注射液有效調節(jié)免疫功能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觀察組IgA、IgM、IgG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應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可有效調節(jié)其體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檢測為臨床測定體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免疫球蛋白可同抗原相結合形成抗體-抗原復合物,于機體內形成免疫屏障,防止病原體侵犯機體。其中IgG是血清內免疫應答主要抗體,同時在機體抗感染中起主要作用;IgM為初次免疫應答出現(xiàn)最早的抗體,在機體抗感染中最早起作用;IgA為分泌液中主要抗體類型之一,于呼吸道等局部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IgA、IgM、IgG升高可防止SIRS病情惡化,改善患者臨床癥狀[7]。血必凈注射液可提高機體單核細胞人類白細胞Ⅱ抗原水平,加速機體免疫功能恢復,且可雙向調節(jié)機體免疫狀態(tài),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定。
3.4 血必凈注射液充分發(fā)揮抗內毒素作用研究結果中,治療1周后觀察組呼吸、心率、體溫、WBC及APACHEII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有力佐證應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血必凈注射液可發(fā)揮對抗內毒素、抑制炎癥介質釋放、調節(jié)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護內皮細胞及組織等作用,且能降低纖維蛋白原表達水平,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同時可降低機體中可溶性髓系細胞水平,緩解全身炎癥反應,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疾病轉歸。
綜上所述,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應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效果顯著,且能有效調節(jié)其體液免疫功能。
[1]王松志,吳樂軍,吳應虬,等.谷氨酰胺強化腸外營養(yǎng)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 (8):618-620
[2]占國清,譚華炳,李芳,等.參麥、前列地爾和還原性谷胱甘肽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5,18(2):178-181
[3]李曉卉,唐冰,朱斌,等.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1):57-61
[4]趙薇,施賢清.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44(20):2790-2792
[5]趙薇,李琨,張松松,等.血必凈注射液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5(5):863-865
[6]陳長貴.早期應用血必凈注射液對重癥創(chuàng)傷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7):54-56
[7]段吉明,李文星.淋巴細胞在內毒素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中作用機制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6):746-748
R364.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2.007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