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花 賈代杰 閆保星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 450000)
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療效觀察
吳玉花 賈代杰 閆保星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膽脂瘤中耳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行常規性手術方式治療,觀察組行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效果、聽力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安全有效,創傷小,預后好,有利于聽力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膽脂瘤中耳炎;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臨床療效
膽脂瘤中耳炎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因脫落上皮堆積破壞鄰近骨質,影響患者聽力,給患者帶來痛苦。臨床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流膿等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危害性較大[1]。對膽脂瘤中耳炎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傳統手術方式會遺留形態較大的乳突腔,影響患者聽力的恢復[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多種新型技術在耳部疾病治療中廣泛應用,并呈現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將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應用于膽脂瘤中耳炎患者中,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6年
11月收治的40例膽脂瘤中耳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1∶0.9,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6.0±18.5)歲;觀察組男女比為3∶2,年齡為16~54歲,平均年齡為(35.0±1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傳統手術方式。觀察組采用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具體如下:于耳后做一切口,將肉芽組織、膽脂瘤、上鼓室病變清除;充分暴露錘砧關節,將后鼓室、面神經隱窩開放;將砧骨去除,清除掉病變組織,采用抗生素對術腔反復沖洗;修整乳突皮質骨塊,于錘骨柄、鐙骨頭之間連接;若患者鐙骨上結構缺失、底板活動良好,則安裝人工鐙骨;采用顳肌筋膜對鼓膜進行修補,于外耳道填塞碘仿砂條,放置引流條,之后將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聽力、并發癥情況。療效標準:患者聽力恢復正常,無并發癥為顯效;患者氣骨導差等聽力指標改善25%~50%,并發癥發生率降低25%~50%為有效;患者氣骨導差等聽力指標改善<25%,并發癥發生率降低<25%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聽力比較觀察組聽力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聽力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脂瘤中耳炎是一種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易破壞機體骨質,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者危及生命。臨床治療應在徹底清除相應病灶的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改善患者聽力,傳統的治療方式對患者聽力改善效果不佳。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在膽脂瘤中耳炎治療中應用廣泛,可完整保留外耳道皮膚的自凈功能,無需對外耳道結痂進行定時清理[3],同時較徹底的清除中耳病灶,維持外耳道的完整性,不會影響正常的中耳引流和通氣系統,技術方案較為成熟,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預后好,可顯著改善聽力[4~5]。
由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使用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治療有效率、聽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腦積水、腦炎等并發癥發生率低。綜上所述,完璧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安全性高,可較快改善患者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遠期療效較為理想。
[1]曾偉.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6):15-16
[2]原中發.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2013,33(3):85-86
[3]李紅玲.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炎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103-104
[4]陳春光.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5):39-40
[5]司江勇,司松環,楊浩,等.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的臨床效果[J].臨床研究,2016,24(8):81-82
R76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2.054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