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琳 駱建文 葉彩蓮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醫院 佛山 528000)
●基層臨床●
不同發熱時相給予布洛芬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病人對病程影響的對比研究*
黃祖琳 駱建文 葉彩蓮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醫院 佛山 528000)
目的:探討不同發熱時相給予布洛芬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病人對病程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門急診收治的15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76例。將38.5℃≤腋溫<39.0℃設為甲時相,腋溫≥39.0℃為乙時相。A組患者體溫(腋溫)達到甲時相時即給予布洛芬0.2 g口服,B組患者體溫達到乙時相時給予布洛芬0.2 g口服。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結果: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43%,B組為96.0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A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顯著多于B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乙時相(體溫超過39℃)給予布洛芬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可明顯縮短病程,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同發熱時相;布洛芬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持續性發熱,高熱甚至可引起患者抽搐、驚厥等[1~2],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退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最重要的治療,布洛芬是臨床上常用的退熱藥物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發熱時相給予布洛芬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患者對其病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門急診收治的15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76例。A組男42例,女34例;年齡19~39歲,平均年齡(31.8±10.6)歲;發病1~4 d,平均(2.1±0.6)d;平均腋溫(39.1±0.2)℃。B組男40例,女36例;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31.7±10.5)歲;發病1~3 d,平均(2.0±0.5)d;平均腋溫(39.2±0.3)℃。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1)患者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的診斷標準[3];(2)無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3)既往無藥物過敏史者;(4)無高熱驚厥、甲亢病史者;(5)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自愿參加,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排除同時服用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糖皮質激素者。
1.3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等檢查,根據病情給予抗病毒或抗感染治療。將38.5℃≤腋溫<39.0℃設為甲時相,腋溫≥39.0℃設為乙時相。A組患者在體溫達到甲時相時即給予布洛芬0.2 g口服,3次/d。B組患者在體溫達到乙時相時給予布洛芬0.2 g口服,3次/d。連續治療7~10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療效標準[4]:(1)顯效:用藥后6 h體溫下降1℃或24 h體溫恢復正常,上呼吸道炎癥消失;(2)有效:用藥后6 h體溫下降0.5~1℃或72 h體溫恢復正常,上呼吸道炎癥明顯減少;(3)無效:用藥后6 h體溫未降低,甚至升高,7 d內仍持續發熱。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比較A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顯著高于B組,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比較(d,±s)

表2 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所需時間比較(d,±s)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較高,70%~80%的患者由病毒感染引起,發熱是常見的伴隨癥狀。患者發熱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體溫發生病理性升高,體溫調定點上調。布洛芬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唯一共同推薦使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安全性高,退熱效果佳,在國內可見諸多相關研究報道[5~6]。而對于選擇何種發熱時相進行給藥目前尚無明確的推薦,相關研究報道也較少。
布洛芬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進而抑制白細胞活動及溶酶體酶釋放,緩解炎癥反應、發熱等癥狀,退熱作用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完成,對產熱系統無明顯影響,不影響正常體溫。現代藥理研究提示[7],布洛芬口服30 min后即可起效,2.5 h藥效可達到峰值,同時該水平可維持4 h,8 h內無反彈現象,藥效持續時間長,可減少給藥次數。本研究中,B組患者在體溫達到乙時相時給予布洛芬0.2 g口服,臨床療效上與A組無顯著性差異,但在體溫恢復上明顯優于A組,這一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一致[8]。綜上所述,在乙時相(體溫超過39℃)給予患者布洛芬口服可明顯縮短患者病程,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1]徐洪濤,余健,聶國明,等.右旋布洛芬與布洛芬混懸液退熱療效的對照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8):701-702
[2]范利生.改良退熱方法在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中的臨床應用[J].江西醫藥,2015,50(7):694-696
[3]張延義.小兒牛黃清心散聯合布洛芬顆粒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9C):147-148
[4]周彬武.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聯合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16(6):756-758
[5]陳璐,黃文紅,應鄂華,等.右旋布洛芬與布洛芬混懸液在6月~6歲兒童中退熱療效的對照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3):93-95
[6]高雪紅.布洛芬混懸液與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5):139-140
[7]葉彩蓮,駱建文.布洛芬混懸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的應用意義探究[J].北方藥學,2016,13(8):145
[8]賀芳.布洛芬混懸液與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4):130-131
R511.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2.076
2017-01-16)
廣東省佛山市科學技術局課題(編號:2015AB0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