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李童 林碧芬 賴慧華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超聲科 佛山 528300)
胎兒室管膜下囊腫的超聲表現、臨床結局與預后的探討
李玲 李童 林碧芬 賴慧華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超聲科 佛山 528300)
目的:本研究對胎兒室管膜下囊腫的超聲表現、臨床結局與預后進行探討,旨在提高臨床診斷的有效性,并改善胎兒的預后。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超聲檢測中確診為室管膜下囊腫的胎兒76例,對這些胎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探討這些胎兒室管膜下囊腫病例的聲像圖診斷的特點和臨床的結局。結果:76例室管膜下囊腫胎兒的囊腫均處于側腦室前角的外部或者其與體部交界處的外部,邊界較清晰且壁??;56例為雙側,20例為單側;42例表現為串珠樣或者多發囊腫,34例表現為單發囊腫。此外,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的孕婦有2例,合并胎兒異常的孕婦有12例。后期隨訪發現,合并畸形引產的有3例;早產2例(其中1例神經系統發育落后,另1例不滿28周出生后便死亡);胎死宮內2例,合并腦室擴張5例,后期隨訪后發現1例神經系統發育落后,其余68例后期隨訪后發現均為健康發育。結論:采用超聲檢查可準確診斷胎兒室管膜下囊腫,排除其他合并畸形或者相關異常的室管膜下囊腫,患兒的短期預后較好。
胎兒;室管膜下囊腫;臨床結局;超聲表現
室管膜下囊腫指胚胎生發層基質發生的囊腫,由于此種囊腫未出現上皮細胞覆蓋的情況,因此可稱之為假性囊腫[1]。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新生兒室管膜下囊腫超聲診斷的研究比較多,一般在胎兒出生后的24 h內頭顱超聲便能夠準確檢出,推測室管膜下囊腫在胎兒期便已發生。隨著產前超聲技術不斷提升,在胎兒時期的室管膜囊腫逐漸被關注[2]。胎兒期常見的室管膜囊腫位于側腦室前角區域,單發或多發,可單獨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異常。本研究對我院76例胎兒室管膜下囊腫的超聲表現、臨床結局與預后進行探析?,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超聲檢測中確診為室管膜下囊腫的胎兒76例,孕婦年齡最小20歲,最大38歲,平均年齡(25.98± 4.24)歲;首次檢出時間最短為孕24周,最長為孕40周,平均孕(30.25±1.39)周,均為單胎妊娠。其中行2次或以上產前超聲檢查有33例;所有活產兒產后1 d內行新生兒頭顱超聲檢查,隨訪后發現70例新生兒存活。
1.2 檢查方法
1.2.1 檢查儀器本次超聲檢查的儀器選取GE Voluson 730和E8彩超診斷儀,三維探頭頻率4.0 MHz~8.0 MHz,二維探頭頻率3.0 MHz~6.0 MHz;產后顱腦超聲選取Philips M2540A彩超診斷儀,頻率為3.0 MHz~7.0 MHz。
1.2.2 檢查內容對胎兒進行產前超聲檢查和測量,常規掃查胎兒顱腦、面部、脊柱、胸腹腔臟器、臍帶、胎盤及羊水,測量并記錄相關數值。選取胎兒頭部的橫切面和旁矢狀切面對其側腦室的前角外側進行觀察。對病例聲像圖所顯現的所有特點進行分析。此外,還需觀察合并胎兒異常、妊娠合并癥以及發生時間的具體情況。所有活產兒于生后24 h內行顱腦超聲檢查。
1.3 評價指標(1)對實施2次或者2次以上產前超聲檢查囊腫大小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2)產后24 h內新生兒行頭顱超聲診斷,并與產前超聲診斷的結果相互比較;(3)對胎兒的臨床結局進行隨訪,并對新生兒出生后到1歲的神經發育狀況進行評估,評定標準參照《Baylay嬰幼兒發育量表》(第2版)。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聲像圖表現特點在對胎兒的頭顱作橫切面掃查時發現囊腫均處在側腦室前角的外側或其與體部交界處外側;而在對胎兒行頭顱旁矢狀切面時則發現其位于丘腦和尾狀核頭的室管膜下區,邊界清晰,囊腫壁較薄。其中單側發生20例,占26.3%;雙側發生56例,占73.7%。此外,42例為串珠樣或者多發囊腫,34例為單發囊腫,囊腫的大小直徑在3~16 mm。
2.2 妊娠合并癥情況本次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的孕婦為2例,占2.6%,為輕度子癇前期;而合并胎兒異常的孕婦則為12例,占15.8%。見表1。

表1 胎兒室管膜下囊腫合并異常與臨床結局情況(例)
2.3產前和產后轉歸33例孕婦實施產前超聲復查,其中2例囊腫消失,消失間隔時間為分別為2周、5周,均為單發囊腫。所有活產兒均在產后24 h內行頭顱超聲檢查,經產前超聲檢查為單側囊腫在產后超聲的檢查中為雙側的有2例,其中囊腫消失2例(為單發囊腫);剩余64例顱腦超聲與產前超聲診斷的結果均相同,且囊腫的大小變化不明顯。
2.4 胎兒臨床結局本次對確診為室管膜下囊腫的76例胎兒進行隨訪后發現,合并畸形引產的胎兒有3例;而早產的胎兒有2例(其中1例神經系統發育落后,另1例在孕27周時便早產,于出生后死亡);胎死宮內2例(主要原因為宮內生長受限、羊水少、臍血流頻譜異常);合并腦室擴張5例(其中1例期隨訪后發現神經系統發育落后);其余68例新生兒在后期的隨訪發育狀況均良好。
室管膜下囊腫的病因有多種說法,多數學者認為與室管膜下出血及先天性宮內感染有關。可對新生兒及嬰兒的生長和智力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胚胎24周左右,在腦室系統和室管膜下出現胚胎生發層基質,妊娠30~32周胚胎生發層基質主要集中在側腦室近尾狀核頭部和丘腦交界處,相當于室間孔水平的室管膜下,妊娠32周以后,該基質逐漸萎縮,至足月時基本消失[3]。該基質由一些僅含內皮細胞的毛細血管組成,缺乏結締組織的支持,對缺氧、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極為敏感,容易發生壞死崩解出血從而引起相應的改變。本研究發現,室管膜下的囊腫主要發生在孕晚期,雙側多見。對其原因進行推測可考慮為孕晚期的胚胎生發層基質殘留在胎兒側腦室前角的周圍,此階段的胎兒極容易出現缺氧缺血等改變造成顱內發生相應變化從而形成囊腫。本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2例,胎兒生長受限2例,臍血流異常2例,胎兒水腫綜合征1例,心內膜墊缺損1例,推測可能因為缺血缺氧疾病導致室管膜下囊腫的形成。
產前超聲33例復查囊腫完全消失的有2例,占比為6.1%,另外有產后24 h囊腫完全消失的有2例,均為單發囊腫,說明囊腫具備吸收自愈的可能性,并且單發囊腫易被吸收;除此之外,新生兒出生后24 h經顱腦超聲診斷得出囊腫依舊存在,且大小與產前超聲相仿。2例經產前超聲檢查為單側囊腫的胎兒,在產后顱腦超聲檢查中確診為雙側囊腫,究其原因可推測為近場顱骨聲影遮擋及胎位的影響,近場側對病變的診斷可能會出現漏診情況。由于本次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未能對胎兒宮內感染的情況進行有效地分析,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能夠有效檢測胎兒室管膜下囊腫,在不合并宮內生長受限、胎兒畸形等異常因素的情況下,新生兒短期預后的效果較好。當發現胎兒室管膜下囊腫時,應注意觀察是否合并有上述引起室管膜下囊腫的相關病因及是否伴發胎兒畸形,為臨床預后做出評價。
[1]尚寧,肖珍,張玉蘭,等.胎兒室管膜下囊腫的超聲診斷及臨床結局[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6):415-417
[2]王新霞,栗河舟,王銘,等.胎兒室管膜囊腫的超聲表現及預后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5):435-437
[3]周叢樂.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7.58
R445.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2.085
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