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同 晉
(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
現代傳媒生化醫藥園規劃設計
胡 同 晉
(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介紹了現代傳媒生化醫藥園的規劃背景,基于上層次規劃對該園區的全局定位,采用了“調查—分析—設計、城市—園區—企業”的規劃設計思路和方法,旨在建設一個以外向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為主,以綠色生產為紐帶的現代化都市科技園區。
現代工業園,規劃設計,景觀系統,建筑形態
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高新區,是中西部最早成立的國家級高新區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的國家高新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太原高新區已經成為太原市率先發展的先導區,成為山西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創新之路。目前全區共有入區企業2 500余家。隨著太原市整體空間“南移西進,北展東擴”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高新區的發展建設,高新區內部用地已經相當緊張,中心地段已無地可用,所以新的產業園區的發展建設,只能向高新區周邊僅剩無幾的用地上發展。現代傳媒生化醫藥園的選址和建設順應高新區的發展形勢,選址在晉陽街和濱河路交叉口處。該園區作為新的園區是高新區中心組團的向外拓展區,也是高新區中心土地的重要調控區。
現代傳媒生化醫藥園位于高新區的西部,太原市中心區南部,西靠城市快速路濱河東路,北臨城市主干道晉陽街,從所處位置來看有四大優勢:
1)位于城市向南發展的主方向。
2)臨近科研機構和其他園區,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優勢。
3)臨近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交通便利。
4)市政基礎設施較完善,周邊配套服務設施較為齊全。
規劃范圍北起晉陽街,南至城南儲氣站和規劃路,東起規劃的干渠路,西至濱河東路。地塊形狀為L型,南北最長約為324 m,最短處約為150 m,東西寬約470 m,總占地面積12.59 hm2。
現代傳媒生化醫藥園有著優越的城市交通區位關系和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并處于高新區沿濱河東路的文化產業帶上,是對南北產業帶的補充,整個園區以科研辦公為主,以關鍵技術的長期發展創新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
5.1 現狀道路
規劃范圍內路網基本為空地,除北側晉陽街、西側濱河東路以及防護綠化帶形成外,其余的規劃道路均未形成,但是隨著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和建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在交通聯系上,從長遠來看,本區與其他區域聯系極為便捷,向東與塢城區各高校、中等學校相聯系;向西跨汾河與規劃的南部新區市政中心相聯系;向南通過平陽路與小店新城相聯系;向北與城南商業中心、親賢商業中心相聯系。規劃區域交通條件優越、聯系便捷,區位和交通條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5.2 自然條件現狀
規劃區地塊總體上屬于地勢平坦的地帶,地形標高變化不大,規劃區地塊內部道路系統尚未形成,場地東側為東干渠,西側為正在建設的晉陽街雨洪水泵站,11萬V變電站和天然氣標準站,南側為城南煤氣儲壓站。
5.3 園區建設優勢條件分析
區位優勢——規劃區域位于高新區,是連接老城區與新城區的重要地段,處在城市向南發展的主導方向上。
交通優勢——規劃區緊鄰城市快速路——濱河東路和城市主干道——晉陽街,周邊路網較密,交通便捷。
經濟優勢——全區科研技術發達,工業基礎雄厚,經濟基礎較為雄厚。處在高新區的西部,與煤化工技術研發基地和電子信息園等園區同處在晉陽街沿線,形成多重企業的相互支撐。
管理優勢——高新區1991年成立,距今已有19年的歷史,在高新區內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對入區企業管理和服務的體制。
該園區作為新的園區是以技術集成為主的清潔型園區,高新區中心組團的向外拓展區,也是高新區中心土地的重要調控區,是對高新區內部產業結構的補充。
1)建設現代化科技園區。依托太原市“南移西進”的發展戰略和高新區的快速發展,以外向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為主,以科研辦公為主題,以綠色生產為紐帶,建設一個現代化都市科技園區。
2)城市的科技園。科技園已經成為城市功能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科技園區的規劃設計中,引進城市設計的思想,把整個園區的建筑規劃設計從周邊的環境出發,融入到周邊區域,形成統一的群體關系。
1)從規劃角度完成園區的區域定位;2)確定符合園區自身條件的前瞻性開發理念;3)尊重現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4)創造特色城市景觀和人文環境。
1)整體規劃的原則。把整個園區看成一個整體,統一規劃設計,建筑、道路,綠化、小品統籌規劃,有機結合,滿足各企業的需求,形成完整的統一整體。
2)“利益兼顧”原則。堅持“城市—園區—企業”的利益均衡原則,把城市的公共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相結合,兼顧二者之間利益均衡。
3)“多樣化”原則。從城市設計和各企業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城市景觀和企業的要求,注重空間特色與功能重塑的多樣化,形成具有多元特色的城市文化單元。
4)創新原則。21世紀是創新的時代,在不斷創新中鞏固和提升自身的地位,園區建設強調創新理念,努力做到新空間、新產業、新科技、新形象。
1)“整體—局部—整體、園區—企業—園區”的規劃方式。在規劃中首先從整個園區的設想和功能定位出發,統一整體的考慮,設計初步的方案,然后考慮各家企業的設計要求,盡量滿足各家要求,最后再返回到整個園區,把各家要求融合進去。
2)采用相對規整的建筑布局。以規整的格網布局為基礎,使規劃區建筑保持整齊的建筑形象,形成整體性的城市標識。
11.1 規劃結構
在規劃設計中,我們采用相對規整的組團式布局,強調規劃、建筑、景觀三者相結合的整體設計,形成了“一環三軸四組團”的規劃結構。
“一環”:圍繞園區的道路廣場景觀區。“三軸”:園區內部形成的兩個城市視線軸。“四組團”:園區內部按照產業性質和地塊劃分形成的四個組團,傳媒組團、化工組團、醫藥組團和服務組團。
11.2 總體布局
在規劃設計中,以規整的網格為基礎,以點板結合為主題,采用圍而不合合中有透的方式,把整個園區演繹成一個浪漫開放的城市空間。
園區處在濱河路和晉陽街交叉口的重要位置,要注重濱河路和晉陽街的城市景觀。靠近濱河路的市政用地,都是低矮的市政設施,掩映在綠化之中,建筑亦成景觀。基地西側的三個組團是整個園區的視覺沖擊點,為此在其地塊上規劃挺拔的點式建筑。點式建筑以扇形的方式依次展開,并將建筑作旋轉45°,與斜向西南延伸的濱河東路很好的結合。把建筑的兩個主要建筑面正向濱河東路,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觀。在交叉口規劃設置樓前廣場,減輕對城市道路的壓力。點式建筑形成該片區域的制高點,形成一個統一規整的沿街立面。
在晉陽街為了整個沿街面的連續性,采用比較規整的板樓,通過建筑高低和退紅線的多少來豐富沿街立面,形成不同進深的樓前廣場,形成連續的景觀效果。根據企業的性質和地塊的劃分,自然的劃分四個組團:醫藥組團、傳媒組團、化工組團和園區服務配套組團。在設計中把晉陽街一側設置為高層,南側設置為較低的樓,充分的享受陽光。總體布局既考慮整個區域的統一協調,又不失個性,規整的布局既能充分的利用土地,又能顯示科技園區的簡潔明快。
11.3 道路系統規劃
通過分析園區的功能定位、企業性質、區域概況本規劃尋找適合本園區發展的綜合道路系統,有效的利用資源,提高交通的可行性和效率,以支持園區的快速發展。
該區域的道路可以分為三級道路系統:城市級道路、區級道路和組團級道路。城市級道路主要是指該區域周邊的城市主次干道。區級道路主要是指穿越園區的城市支路,是承擔整個園區內部交通的主要道路,與城市級的道路共同構成“兩橫三縱”的道路格局。組團級道路主要是指各個企業地塊內部的道路,其每個企業地塊都形成自己的循環道路系統,以解決內部車輛的通行。
為方便區內區外的聯系,在外圍規劃設置步行和停車系統,綠地、廣場和休閑相結合,建構外圍的公共區域。放大街角的樓前廣場,緩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11.4 停車系統規劃
1)機動車停車。a.停車場布置原則。地上地下結合、集中分散結合、就地平衡原則;相近地下停車場的-1層標高應統一;停車場的出入口均規劃在區級道路上。b.停車場布局規劃。企業停車采用地上地下相結合的方式,但為了保證景觀的要求,企業的停車主要以地下為主,輔以地面停車并結合綠化設計。
2)自行車停車。規劃結合各個建設地塊配套建設相應數量的自行車停車場地。
11.5 景觀綠化系統規劃
1)綠化方式。本次規劃的綠地系統由城市綠化綠地帶、公共集中綠地、綠化軸及庭院綠化組成,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
2)景觀環境布局。規劃區域的景觀由三個層次組成,一是園區外的城市景觀,主要是濱河路的防護綠地;二是園區內部的園區景觀,主要是庭院景觀;三是立體景觀,試圖創造一種盆景文化。
方案采用多種設計手段,采用綜合節點式的花園系統,形成了“一帶一軸一環四節點”的景觀結構。
“一帶”:濱河東路的防護綠化帶。“一軸”:各個景觀節點之間的景觀滲透軸。“一環”:園區外圍的廣場景觀。“四節點”:四個組團內的綜合節點景觀。
3)景觀系統設計。在晉陽街一側設置廣場為主的開放式景觀系統,把整個建筑立面都展現給城市,從而形成連續的建筑立面和高低錯落的天際線。
a.廣場:廣場是提供公共活動、美化街道景觀的主要開敞空間,結合廣場特性,在布置大片游憩綠化草坪前提下,在一些露天休息區域栽植高大的景觀樹種,形成集中的綠蔭休息區。同時選擇色彩淡雅、適合步行的地面鋪裝,廣場地面分格以圓形方格形構思為主,廣場硬化面積不宜過大,形成富有個性和特色的公共開放空間。
b.綠地:庭院綠地應以布置大面積灌木為主,草坪為輔,點綴奇石,以種植地方性樹木、小喬木、灌木等為主,并設置步行道、園林路燈、休息座椅、垃圾桶等。
c.地面鋪裝與無障礙設計:硬質地面鋪裝建議使用彩色混凝土塊、廣場磚等材料,色彩宜用淡雅的暖灰調子,并注意圖案、色彩及質感的組合。鋪裝方式以每個特色空間而定,并充分考慮無障礙設計。
12.1 建筑形態組織
1)建筑尺度與體量。
園內建筑主要是科研辦公樓兼具一些對外的城市功能,主要采用塔板結合的形式,注重把握建筑物近人尺度部分的設計,通過景觀要素、飾面材料及質地、建筑的紋理和韻律表現、建筑細部等處理手段,保證了步行層面具有親切的空間感受。
“體量規劃”強調片段組合,把建筑作為城市的片段來組合,通過體量在多個方向嵌入自然,形成一種開放的、同時又是內斂的空間。
2)建筑風格。
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特性,建筑風格采用理性主義與趣味變化相結合的手法,創造新穎、別致的形象,與環境協調。
在建筑單體設計中力求統一中有變化,削弱單個企業的特性,突出園區的整體效果。立面設計進行統一考慮,整體采用網格式的外墻為背景,其中穿插一些體塊、顏色、開窗方式的變化,凸顯每個建筑的個性,而又通過重點部位造型的相似手法將整個建筑風格統一起來。
12.2 建筑色彩規劃
高科技園區主要是以體現現代化的高科技色彩景觀為主,用色應該簡潔、明快,以淺色、低明度為主。每個色彩功能區域在主色調統一的基礎上,對建筑色彩采用主色、輔助色和點綴色分層控制,達到有主有次,相輔相成的效果。本園區主要是以灰白為主調,中間穿插點綴一些中國紅和黑灰色。與山西省實驗中學的暗紅色彩予以協調統一,以形成簡潔明快、活潑大方的色彩風格。
現代工業園的建設發展直接或間接的提升了地方經濟的實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活力,對于工業園設計的成敗而言,設計師肩負著很重要的設計和社會責任。對于工業園的規劃設計,要在業主大局定位的前提下,進行細部分析,從園區細節再定位,把定位整個貫徹到設計當中。合理處理工業園建設周邊城市建設的關系,提高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園區成為真正的現代園區。
[1] 陳清明,徐建剛,陳啟寧.現代城市規劃中的用地功能組織分析——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J].城市規劃,1999(5):92-93.
[2] 盧濟威,陳屹峰,吳其煊.城市界面——蘇州工業園區東環路地區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00(6):62-64.
[3] 田金平,劉 巍,李 星,等.中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7):60-66.
Planning design of modern media bio-chemical park
Hu Tongjin
(TaiyuanAcademyofCityPlanningDesign,Taiyuan030002,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modern media bio-chemical park planning background, applies the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and method of “investigate-analysis-design, city-park-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total orientation owning to the upper-class planning,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a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rk with export-oriented and technological density as the basis and with green production as the key.
modern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design, landscape system, architectural form

1009-6825(2017)11-0018-03
2017-02-07
胡同晉(1984- ),男,工程師
TU984.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