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作品,本書主要描寫了法國19世紀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勢力之間交鋒下的于連的一生,這本書在歐洲被稱作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的巨著。
關鍵詞:《紅與黑》 平民地位 自尊心 真愛反抗
《紅與黑》是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小說,該書的寫作素材主要是“青年家庭教師裴爾特與女主人有染后,由于之后的沖動殺害了她”。而作者則是以此為題材進行了創作,本文將對《紅與黑》進行鑒賞分析。
一、《紅與黑》分析
《紅與黑》的創作背景是大家比較熟悉的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中刊載的死刑案件。在遙遠的拿破侖帝國,紅與黑分別是“軍隊”和“教會”的象征,它們是有欲望的人的發展渠道。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侖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侖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征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征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作為法國比較知名的小說,在整個歐洲,作者司湯達都被尊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都t與黑》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外省青年,他叫于連·索雷爾,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卻天資聰穎。當時,他在給當地市長家孩子進行補課的時候,利用這段時間勾引了市長的妻子,然后又勾引了貴族小姐。當市長夫人發現后,由于嫉妒,就將他的卑劣行徑揭露了出來。因此,怒火中的他用槍傷害了市長夫人,然后被法庭判處了預謀殺人罪的死刑。書中的于連屬于那個時代的小資產階級代表性人物,在上流社會的影響下,他的野心也逐漸地擴大,因此才發生了后來的悲劇。該書的另一大魅力就是作者在內容上為當時的政治所添加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于連》實際上是《紅與黑》的原名,之所以改名,是因為“紅”代表了資產階級革命力量,“黑”代表了封建社會力量。在紅與黑的激烈沖突中,作者將“1830年歷史紀實”作為了小說的副標題,從而使本書的時代精神得到突出。本書主要是以于連短暫的人生為中心,從他在外省到首都進行了鮮明、生動的描寫,從而將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王朝復辟與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所以,該書的本質屬于政治小說。
作者生前沒有人對《紅與黑》進行關注,不過書中對思想的各種描寫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肯定。其中,在我國《紅與黑》的語種譯本就有很多種。該書作為19世紀文學領域的知名作品,對于歐洲文學歷史的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書中通過對以法國復辟王朝為背景的于連悲劇的一生進行了描寫。在復辟時代,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彼此妥協,雖然封建勢力根深蒂固,但是也奈何不了不斷擴張的資產階級勢力。因此,當資產階級力量減弱時,封建勢力就得到了短暫的復辟機會。不過,此時的資產階級依舊在不斷擴張,還在尋找機會伺機攫取封建統治地位。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個在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想要憑借奮斗進入上層社會,根本就是癡心妄想。不過上帝給了于連聰明的大腦與超出常人的記憶能力,于是,在自由平等理念的熏陶下,他開始幻想自己也能擁有拿破侖般傳奇的人生。不過復辟的出現,讓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于連最終也只能走上成為大教主獲得至高地位的黑色道路。
《紅與黑》中,可以發現“紅”和“黑”之間的激烈撞擊,讓這位充滿才華、志氣、力量的良好少年,最終在封建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迫害、擠壓下“身死道消”,這不僅是于連的悲劇,同樣也屬于那個時代的悲劇。
二、平民地位給于連帶來的超強自尊心
于連是平民的孩子,屬于典型的農民兒子,他家境貧寒,所以兄弟們要外出干活賺錢,以此維持生活。但是于連不喜歡出去干粗重的活,他感覺這是卑賤、粗俗的事情,所以遭受了兄弟的歧視與打罵。不過于連本身就出身低微,因而在社會中也經常被人歧視。因此,在外界的鄙夷聲中,于連的自尊心極其敏感。在父親提出讓他給市長的孩子做家教的時候,于連不僅強烈反對,還質問父親是不是要給對方做奴隸。當父親闡明這不是做奴隸的時候,他又問“該和誰吃飯”,此時的于連將日?,嵤乱卜旁诹伺c尊嚴同等重要的高度上。
上帝讓平民于連天資聰穎、記憶力超群,不過小智慧無法改變現狀,反而使得于連更想步入上層社會,并且還讓他開始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在孩童時期,他見證了拿破侖軍隊是如何受到萬人敬仰的。所以,在受到啟蒙思想洗禮后,他開始渴望自由、平等,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奮斗建立一番豐功偉績。
于連無法接受外人對自己的蔑視,他無時無刻不在警醒自己和上層社會的距離,然后也在不斷地縮小距離。正是這種歷史背景,使他的眼光變得異常犀利,一旦他發現歧視、傷害他的人,他就會馬上進入報復狀態,這種強烈的自尊心已經超出了自我保護的范疇,反而更像是一種對敵人反抗的精神狀態。
三、通過對真愛的犧牲對上流社會進行反抗
很多人說“于連是利用女人上位的可恥之人”,其實也不能完全這么說。于連在駕馭女人的時候,完全是為了反抗、挑釁上流社會人群,通過征服感獲取自尊心。
比如在勾引市長夫人的時候,于連也付出過真心,并且評價市長夫人“是自己遠洋航行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可能就觸礁翻船”。然而,渴望實現躋身上流社會、獲得社會地位和名譽的強烈愿望,又使他堅決去征服這個“暗礁”。市長對他的輕視和侮辱,使這個決心更加堅定。他在心里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庇谶B通過征服市長夫人的情感,發起了對上流社會的挑釁與反抗。正是因為順利的征服帶來的尊嚴,才使得他沉迷在征服上流社會女性的生活中。
于連與馬特爾小姐成婚,是基于政治角度做出的選擇。實際上于連不喜歡也不愛高傲孤僻的馬特爾,不過在預感到“成婚后可以得到更高的地位”的喜悅后,于連就開始瘋狂地追求馬特爾,并跪地向她求婚,通過成婚使于連的虛榮心徹底爆棚?!翱茨模∵@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俘獲馬特爾的心直接使于連獲得了貴族的地位。
所以說,于連選擇了名利,利用真愛換取了名利,為的就是滿足自己踏入上層社會獲得尊重的虛榮心。
四、注定要失敗的個人英雄主義
于連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他幻想自己可以通過努力與奮斗進入上層社會。不過在復辟的時代,他只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之一。他反抗社會階級的動力,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虛榮心。不過,他若成長在拿破侖時期,興許還能通過奮斗扶搖直上,成為上層社會的人物。但是,于連恰恰生在了復辟這個扼殺有夢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的時代,所以他必然會成為一個十分悲慘的人物。這是因為在階級矛盾的沖擊下,擁有穩固地位的資產階級貴族是絕對不會讓出生卑賤的人融入上層社會的。
在外有強敵、內有隱患的影響下,獨自奮斗的于連通過奮斗就想改變社會階級矛盾的行為簡直是天方夜譚,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失敗的。這種個人英雄主義雖然是錯誤的,但是他在敢于在背負平民身份的情況下反抗資產階級及封建社會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五、結語
總之,《紅與黑》中描繪的主人公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雖然于連具有奮斗、反抗的精神,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依舊是徒勞無功的,這是于連的悲哀,也是當時時代的悲哀。
參考文獻:
[1]夏金蘭.論“紅”與“黑”的真正內涵——《紅與黑》中于連的愛情和野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2]鄧軼嘉.《紅與黑》中于連形象淺析[J].文學教育(上),2012(05).
[3]范呈彬.激情與虛榮——論《紅與黑》的兩種愛情[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作者簡介:夏嬌,女,碩士,河南工程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