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 薇 蔣 濤
文明行動
打造“水城古鎮” 探索舊城改造新模式
文 魏 薇 蔣 濤
六盤水市鐘山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社會參與、保護開發”的方式,實施“水城古鎮”改造,塑造舊城形態、延續舊城文態、更新舊城業態、重構舊城生態,打造全國首個“三線”文化城。
六盤水市鐘山區老城區,原水城特區政府所在地,是名副其實的“水城古鎮”,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時代的變遷,鐘山區老城區居住人口密集、房屋老舊,基礎設施薄弱、排污排洪不暢、安全隱患嚴重。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貴州省委、省政府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決策部署,鐘山區遵行山水城市理念,注重歷史文脈傳承,堅持以改革創新破題、綠色理念引領、產業轉型推動,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社會參與、保護開發”的方式,實施“水城古鎮”改造,塑造舊城形態、延續舊城文態、更新舊城業態、重構舊城生態,打造全國首個“三線”文化城。
建設中的“水城古鎮”堅持以“生態優先、文化為魂、產城景融合”的發展模式,著力保護古鎮歷史的真實性、環境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生活的多樣性。
保護古鎮形態。對有歷史價值的原有建筑進行修葺、完善和功能置換,有條件地保存老墻等,保留舊城的街、巷、院,重點修葺完善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盧家大院、觀音閣、老城墻、城隍廟、老城百貨公司。同時,通過空間的騰挪與置換,重新梳理適宜新經濟條件下的古鎮發展業態,打造了三線博物館、三線工業體驗館、大食堂、民俗文化住宿區、濱水酒吧街、文玩休閑街、水城美食小巷、手工藝一條街等。
暢通景區道路。重新規劃設計古鎮道路網,將內城河打造成生態憩息廊道,貫穿古城區、連接新城區。實現內外通道連接成網,陸上輔以叮當車、河中輔以烏篷船,實現“招手即?!?。
提供智慧服務。用活“智慧鐘山旅游”相關業態,將“三線”建設時期人們背著镢頭、帶上鍋灶、挖煤煉鋼的火紅場景與水城古鎮商賈不暇、安居樂業、繁華如夢的市井圖景利用影像技術、VR技術形成數字虛擬景區讓游客“回到過去”;精益化配套通訊網絡、智能導游、自動售貨、電子地圖、電子商務、智能平衡車、手機APP等智能化系統,為游客提供“三邊”(眼邊、耳邊、身邊)觸及服務,讓游客“隨心所至”;開發“警務云、安全云、城管云、衛生云”等平臺,保障旅游安全、食品安全、維護旅游市場秩序,讓游客“暢游無阻”。
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為愿景構建新城區。堅持“高端化的城市業態,優美化的城市生態,特色化的城市文態,現代化的城市形態”相互融合與協同,以下鐘山為伴,以內城河為線,形成依山就勢、依河而生的山水形態,重點打造CBD綜合體、濱水商住區、濱水SOHO區、濱水度假區、回遷安置區、都市稻田景觀、下鐘山公園、內城河休閑廊道等,塑造新城個性,展現城市特色。
以“就地就業,安居樂業”為目標實施回遷安置。將“三變”改革引入項目征收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讓利于民”,對征收的房屋,以“兩個20%”的原則實施回遷安置,即補償時按主體房占地面積獎勵20%非獨立產權商鋪,余下建筑面積按1+20%置換住房;對征收的土地,除應有的土地補償外,還給予農戶每畝土地30平方米的非獨立產權商鋪。在回遷安置過程中,通過“三變+棚戶區改造+扶貧”模式,引導群眾將商鋪入股到區屬國有企業——荷城花園公司統一經營管理,按股分紅,共涉及754戶3016人,其中城市低收入群體417戶1668人。
同時,按照“三變+勞務+扶貧”模式,由水城古鎮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承接景區工程項目建設勞務,集中為城市“干居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脫貧致富。水城古鎮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與項目業主荷城花園公司對接,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在水城古鎮項目建設期間,荷城花園公司向水城古鎮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支付勞務費860萬元購買勞務服務,解決轄區136名城市低收入群眾的脫貧問題。此外,由水城古鎮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組織有就業能力的城市貧困群眾到“四校合一”平臺培訓,并派遣至古鎮從事導游、叮當車駕駛員、景區服務員、保潔員、烏篷船船夫等工作,預計可解決180名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實現人均月增收2200元以上。
以“產城景結合、文產相融”為理念構建新業態。利用水城古鎮和新城區景區美、區位佳、人氣旺、生態好、底蘊厚等優勢,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科技、文化”及“商、養、學、閑、情”等要素布局業態,完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商貿、居住六大功能,發展文化、餐飲、會展、商貿、旅游、地產等產業,打造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顯山露景。水城古鎮旁的“下鐘山”,平地拔起,形如“撲地金鐘”。在水城古鎮建設中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下鐘山”打造為山體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娛樂的場所,滿足市民精神生活需求。
營湖理水。依托荷城花園,圍繞鳳池湖水,實施水城河治理項目,通過“截污、清淤、換水、綠化”的方式修復生態,完善排污管網建設,將水城河變成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通過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發展餐飲、文體、金融、信息、會展、地產等商業業態,促進沿線土地增值,實現了投入到產出,再投入、再產出的良性互動,真正還河于民、還清于民、還綠于民、造福于民。
還景造景。整治城內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臟亂差”等問題,拆除應拆建筑,所有單位和住戶都截污納管。針對舊城空間資源有限的現狀,對綠化帶重新布局,人行道沿線增設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老式軍用卡車等歷史文物和景致,建成思源廣場、三線文化廣場,建設“郵票綠地”(小塊的綠化帶),最大限度利用空間資源實施增綠。
保護“三線”文化,傳承“三線精神”。為保護、傳承和發展“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小城古鎮建成“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貴州三線工業體驗館”,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規劃設計“三線大食堂”“三線主題郵局”、新華書店、供銷社、演播室等體驗設施,以及“三線”建設時期以真實故事為藍本的人物蠟像。同時,通過微電影、話劇、相聲、情景劇等表演形式對“三線”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進行再現。
挖掘“小鎮”文化,提升“旅游價值”。貫穿“閑、慢、樂、聽、賞”等生活元素,建設民俗客棧、家庭旅社、青年旅社、音樂酒吧、工業酒吧、旗袍小店、曲藝小店、文玩小店等。在水城小鎮,游客可品酒、喝茶、聽曲、看劇、遛鳥、賞古玩字畫、乘烏篷船穿行于橋巷之間,讓小鎮“離塵不離城”。
發展飲食文化,留住“舌尖記憶”。利用“三線”建設時期,各地建設者帶來的多元飲食文化,豐富老城特色飲食文化,發展川渝系、閩粵系、淮揚系等菜系,打造水城烙鍋、羊肉粉、羊湯鍋、老城蒸蒸糕、驢打滾湯圓、辣雞粉、春卷等特色小吃,讓游人憶起兒時味道。
(作者單位:鐘山區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查方云)

在“水城古鎮”,游客可品酒、喝茶、聽曲、看劇,乘船穿行于橋巷之間,讓小鎮“離塵不離城”。(郭君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