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毅明 楊云濤 喬 敏 許前磊
針刺后溪穴配合脊柱微調治療急性腰扭傷
吳毅明1楊云濤1喬 敏1許前磊2
急性腰扭傷;針刺;后溪穴;脊柱微調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主要原因為肢體超限度負重、姿勢不正確、動作不協調、突然失足、猛烈提物、活動時沒有準備、活動范圍過大等。臨床表現主要有外傷后一側或兩側腰背部持續性疼痛,休息后不能緩解;腰肌和臀肌痙攣;腰部僵硬,不能翻身;骶棘肌或臀大肌緊張,脊柱側彎;損傷部位有壓痛點等[1]。筆者自2010年12月—2014年5月采用針刺后溪穴配合脊柱微調治療急性腰扭傷9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齡20~56歲,平均34.2歲;病程最短0.5 h,最長7 d,平均9.5 h,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或搬抬重物史,少數有受涼或打噴嚏等誘因。臨床表現為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輕疼痛,無下肢麻、痛。查體可見單側或雙側腰肌緊張壓痛、腰椎壓痛、叩擊痛,無明顯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少數提示脊柱輕度側彎,但可排除腰椎及附件骨折、腫瘤、結核等。
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取后溪穴,常規消毒,毫針刺入15 mm左右,患者有酸脹感后,行提插瀉法5~10次,得氣明顯時留針,留針15 min。留針期間,囑患者自然適度做腰部的旋轉、彎腰、后伸等活動,幅度由小變大。針刺結束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穴位片刻,以防出血。針刺結束后,囑患者在治療室內來回慢步行走并進行簡單的腰部活動。
針灸治療結束后,進行推拿手法操作,具體如下:患者呈側臥位(患側在上),繼續在痛點及周圍施以按揉法為主并配合適當彈撥的手法,時間5~10 min;上位下肢屈曲髖膝,而下位下肢自然伸直,醫者面對患者而立,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肘置于患者臀部(手指可置于病變節段),先同一方向輕緩小幅度搖動腰部,再逐漸過渡到兩手相反方向轉動腰部;當腰旋轉到病變節段處的扳動支點位(≤30°)時,只需用較輕的力就能相對扳動該支點(病變節段);當聽到“喀喀”關節彈響聲(或手指感到后關節有移動),提示整復成功。推拿手法需輕柔,忌用強刺激手法,同時推拿扳法以拉伸、放松腰部肌群為主要目的,不可一味追求彈響,可在同向和相反方向適度拉伸,亦可根據病情增加拍法和擦法,每日1次,治療5次后評定療效。
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的急性腰扭傷療效評定標準為依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動正常,計77例;好轉:腰部疼痛減輕,脊柱活動基本正常,計16例;無效:癥狀無改善,計3例。總有效率達96.9%。
患者,女,36歲。患者于2012年5月18日因腰痛不能行走,由門診收至住院部治療。入院時患者自訴1 d前因抬重物時腰部發出咔嚓聲,當即感腰部疼痛劇烈,不能行走站立,自行給予外貼膏藥、內服西藥,治療后疼痛無緩解。現患者腰痛不能行走站立,翻身困難,腰部僵硬感,兩側腰肌L3~4、L4~5、L5~S1棘突有明顯壓痛,CT檢查示:L3~4、L4~5,L5~S1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按上述方法治療5次后,癥狀及體征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急性腰扭傷屬于中醫學“腰腿痛”范疇,多因腰部活動時用力不當引起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急性損傷,導致脈絡受損、氣滯血瘀,發為疼痛、腰部活動不利[3]。后溪穴是該病治療選用的基本穴位,其中尤以舒筋通絡之功最為顯著,后溪穴出于《靈樞·本輸》,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難經》曰:“輸主體重節痛。”《針灸大成》曰:“體重節痛刺后溪(輸)。”后溪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可疏通督脈經氣,故有通經活絡止痛之效。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又為流注關系,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后溪對督脈及太陽經脈所行部位疼痛均有較好療效。針刺配合適當腰部活動,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配合整脊手法能加強局部組織循環,提高局部組織痛閾,拉長緊張和痙攣的肌肉,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和血腫、水腫吸收[4]。針灸配合整脊手法,改善腰肌保護性痙攣,糾正腰椎解剖位移,恢復腰部的力學平衡,疏通督脈及膀胱經,達到“骨正筋柔,氣血流通”的目的,很好地解除了急性腰扭傷。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具備簡、便、廉、效的優勢,適合社區基層醫務人員推廣使用。治療結束后應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訓練,減少不良活動姿勢,避免腰部受涼,以防急性腰扭傷反復發作進而轉變為慢性腰部疾病。
[1]杜天信,高書圖.洛陽正骨·骨傷病證診療規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3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9.
[3]杜靜.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J].中國針灸,2012,32(12):1098.
[4]黃東來,鐘玉濤,高邈,等.推拿手法配合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2,27(12):1679-1681.
“讀經典、誦醫案”活動招募啦
如果您熱愛中醫,喜歡朗誦,勇于挑戰,歡迎加入“《中國民間療法》雜志讀經典、誦醫案”活動,在誦讀中感受中醫魅力,在誦讀中提升文化修養。請自行錄制,提交音頻成品即可,音頻長3~10分鐘,內容為中醫經典或名家醫案等,音頻需清晰,普通話需標準,朗讀富有感情!有興趣者可將音頻發送至我刊郵箱:zgmjlf@163.com。優秀作品將在我刊公眾微信號中署名發布,并獲贈一年期刊!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