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銘聰 廖 璐 謝平霖
梔子豉湯加減治療鼻衄驗案1則
鄧銘聰1廖 璐1謝平霖2
梔子豉湯;鼻衄;驗案
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熱、胃熱、肝火為常見,亦可因為陰虛火旺、正氣虧虛所致。筆者采用梔子豉湯加減治療鼻衄1則,療效較為滿意,現介紹如下。
患者,女,45歲,2016年12月17日初診。主訴:鼻衄3個月余。現病史:患者訴3個月前出現晚上自覺心煩、胸悶,隨后鼻腔滴出鮮血,約1 h后心煩消退,胸悶稍減,鼻血止。經多方求治,曾服十灰散等止衄諸方均無效。近2 d衄血時間延長,量也增加,故前來就診。現癥見患者鼻腔點滴漏出血液,色鮮紅,伴口干,鼻腔干燥,心煩不寐,胸悶,舌紅而干,苔薄黃,脈弦數。中醫診斷:鼻衄。辨證分型:熱擾胸膈證。治法:清熱除煩,涼血止血。方藥:梔子豉湯加減,組成:山梔子15 g,淡豆豉15 g,生地黃10 g,當歸10 g,甘草6 g。共5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5 d后復診,患者自述流鼻血癥狀較前明顯緩解,其余癥狀均減輕,效不更方,繼續服前方5劑。再次復診,諸癥皆消失,囑患者注意飲食調護,保持心情愉悅,1月后隨訪未見復發。
鼻衄屬于中醫血證最常見的一種,血液上溢于鼻竅即是鼻衄[1]。《黃帝內經》早對此病有所論述,有衄、衄血、鼽衄、驚衄等稱謂。《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從革之紀,是謂折收……其病嚏咳鼽衄,從火化也。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咳嚏鼽衄鼻窒。”《素問·氣交變大論》中亦記載“歲金太過,爍氣流行。肝木受邪……咳逆甚而血溢”等。《黃帝內經》認為鼻衄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肺經熱邪、肝火上擾、脾胃積熱和節氣致病。治療鼻衄時,應針對鼻衄的病因病機及相關臟腑,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進行辨證論治。本例患者的辨證要點是患者先有心煩胸悶,后有鼻衄,可知鼻腔出血與心煩、胸悶有關,表明鼻衄是上焦有熱,內擾胸膈,邪熱上灼,傷及血絡,迫血妄行所致。口干、鼻腔干燥、舌紅而干均為邪熱上灼之象,故選用梔子豉湯為主方進行加減。方中梔子味苦性寒,可瀉三焦郁火,導熱下行從小便出,以除上焦胸膈之郁火;淡豆豉性甘微寒,可養陰清熱,宣泄心肺郁熱,解表除煩。梔子配淡豆豉可清泄胸膈郁熱,郁熱除則心煩胸悶諸癥消除,又可鼓動腎水上濟心陽,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邪熱自滅,君主自安。加生地黃以涼血止血,另考慮患者患鼻衄日久,故佐以當歸以補血,加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則邪熱自滅,諸癥悉平。全方融清、補為一體,療效肯定。
[1]吳勉華,王月新.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62.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