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已經過去一年,這一年里,國家關于通用航空的利好政策頻繁出臺,引得行業內外高度興奮,再加上發改委關于26個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公布,更是刺激了投資者的神經。在利好政策的不斷鼓勵下,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省一級的通航產業“十三五”規劃,很多大型民營企業開始實質性深入布局。這讓很多人感覺,中國自上而下,正在掀起又一股通航投資熱潮,似乎中國通航的春天就要來了。
但編者以為,我們或許過于樂觀了一點。中國通航的改革之路才剛剛開始,很多鉗制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還無解。無論是管理體制問題、基礎條件建設問題、市場培育與開發問題,還是核心要素保障問題等,我們都還在深水區摸索,甚至連基本認識問題,我們都無法統一思想。中國低空開放究竟何時成為現實?通航供給側改革何時能落到實處?機場建設運營何時簡化程序?市場需求何時有效釋放?服務保障如何真正到位?這一系列問題,十年來,都在深深困惑著整個行業。
盡管新政策不斷出臺,但沒有一項政策觸及核心。看起來,中國要實現自由飛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這些并不妨礙整個國家在新常態的壓力下,自上而下對通航表現出的熱情。
2016年,國務院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意見里提到,到2020年,爭取建成500個通用機場,形成5000架通用航空器規模,力爭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這份計劃盡管已經很克制,但業內普遍認為,實現的難度極大。不過,地方政府似乎比國務院的信心更足。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至2020年,全國各省規劃的通用機場數目總計已經超過1200個,通用航空器年生產規模總計已超過3000架,通航產業年經濟規模已超過2萬億。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到2020年,我們的通用機場數目要翻兩番,通用航空器生產規模足夠全球一年的交付量,產業年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
一個通航產業發展仍在初級階段的國家,提出這樣的規劃目標是不是合理,值得行業主管部門及投資者重視,更值得地方政府反思。否則,國家及地方層面的規劃越是積極,產生的誤導越是嚴重。
很明顯,目前很多資本已經頭腦發熱。近一年以來,又有很多大型民營企業加強了對通航產業的投入,以華夏幸福、海南航空、宏泰集團、龍浩集團等為代表,這些企業實力雄厚,能撬動整個行業資源,他們的計劃雄心勃勃,都想唯我獨尊。一場資本的鏖戰已經不可避免地拉開帷幕。
但這一輪的鏖戰恐怕沒有贏家,在餅沒有做大的前提下,大家都只能苦苦掙扎。在這種形勢下,投資通用航空,到底是機遇還是陷阱?如果要進入這個領域,該注意哪些問題?本期的專題,將從多角度分析這些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期待引發廣大欲進入這一領域的民營企業和資本、乃至主管部門的進一步思考和重視,促進中國通航產業有序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