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推薦】
孫陶然(拉卡拉創始人)推薦:
做平臺之所以會成為幾乎所有有企圖心企業的夢想,一方面平臺處于產業鏈的高端,不但收益豐厚、主動權大,在競爭中也會處于較為有利的位置,往往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平臺的商業模式比較好,這是一種可以讓所有合作者共贏、經營越久價值越大的商業模式。
陳彤(小米公司副總裁)推薦:
陳威如、余卓軒兩位先生的《平臺戰略》一書是少有的透過平臺熱鬧看出諸多門道,把龐大繁雜的生態系統說清楚,找出平臺濫局不確定性背后的商業邏輯的財經圖書。

【作者介紹】
陳威如
美國普渡大學戰略管理學博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講授包括平臺戰略及打造創新型企業等前沿課程。余卓軒,身兼創作者與創業者兩職,現任Prophesee世界觀概念公司故事總監,White Chaos創意工坊負責人;主要從事創意概念與平臺戰略研究。
【精華內容】
一、什么是平臺戰略?
平臺戰略是一種商業模式。平臺商業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態圈”。它擁有獨樹一幟的精密規范和機制系統,能有效激勵多方群體之間互動,達成平臺企業的愿景。
縱觀全球許多重新定義產業架構的企業,我們往往就會發現它們成功的關鍵——建立起良好的“平臺生態圈”,連接兩個以上群體,彎曲、打碎了既有的產業鏈。
平臺生態圈里的一方群體,一旦因為需求增加而壯大,另一方群體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如此一來,一個良性循環機制便建立了,通過此平臺交流的各方也會促進對方無限增長。而通過平臺模式達到戰略目的,包括規模的壯大和生態圈的完善,乃至對抗競爭者,甚至是拆解產業現狀、重塑市場格局。
二、怎樣實施平臺戰略?
做平臺之所以會成為幾乎所有有企圖心企業的夢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因為平臺處于產業鏈的高端,不但收益豐厚、主動權大,在競爭中也會處于較為有利的位置,往往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平臺的商業模式比較好,這是一種可以讓所有合作者共贏、經營越久價值越大的商業模式。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雖然平臺模式如此誘人,但平臺戰略也是最難成功的一個戰略。
a.首先,選擇平臺戰略的企業需要有能力累積巨大規模的用戶。至少需要獲得同行中規模第一的用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我的經驗里,要在一個大市場中做到用戶規模第一不僅需要產品過硬,還需要正好契合用戶強烈需求的市場機緣,甚至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市場推廣手段,從某種角度說是可遇而不可求。
b.其次,選擇平臺戰略的企業需要提供給用戶有著巨大黏性的服務。一般而言,只要為用戶提供一個強需求產品就足以成功,但是如果想做成平臺,僅僅靠給用戶提供產品是遠遠不夠的,這類企業必須是服務型企業,而且應該服務于用戶的硬需求,實際上這類服務是屈指可數的,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c.最后,選擇平臺戰略的企業需要有合作共贏、先人后己的商業模式。中國人習慣“吃獨食”,企業但凡有點兒實力,便希望產業鏈上下游都由自己做,所有利潤自己通吃,這種思路是做不成平臺的。所謂平臺,是為別人搭建的,讓別人來賺錢的。只有在平臺上經營的合作伙伴良性成長,平臺才能生存和壯大;只有讓合作伙伴賺大頭、自己賺小頭,才能做成所有合作伙伴的平臺。
如果沒有這個理念,便不可能做成平臺。簡而言之,做平臺需要的是“以德服人”,而非“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只有做到合作伙伴做不到的事兒或者比合作伙伴自己做性價比更高的時候才能成為平臺。
在構造平臺的過程中,創業者需要審時度勢,即如雷軍先生所言的“順勢而為”,如果歷史給予我們一個做平臺的機會,我們就應該擺正理念、設計好符合平臺的商業模式、把握住機遇,深入實施平臺戰略,做一個在用戶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平臺;如果老天沒有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就踏踏實實做一個垂直服務企業,用好平臺。
【金句摘錄】
● 產業鏈從單邊向多邊重組。
● 平臺商業模式的特點就是利用群眾關系來建立無限增值的可能性,即產生網絡效應——通過使用者之間的網絡建立,達到價值激增的目的。
● 擺脫傳統思維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擯棄產業鏈單向流動的看法,扮演連接各方的媒介。
● 分析或設計平臺商業模式的首要步驟是定義雙邊或者多邊的群體,了解他們的需求并討好各方。
● 激發網絡效應,包括同邊網絡效應和跨邊網絡效應。
● 建立用戶過濾機制。有些用戶會對平臺起到副作用,
● 設定“付費方”與“被補貼方”。平臺從付費方收費補貼被補貼方的目的是希望以此促進被補貼方群體數量的增加,因為平臺的各方是互相促進,被補貼方數量的增加會帶來補貼方的增加。
● 平臺盈利的前提是平臺的生態圈達到一定規模,建議從平臺還沒有規模前就收集用戶的信息。
● 平臺盈利模式:一種為跨邊網絡效應所引起的兩股強大需求,在它們中間彼此帶來滿足前設立關鍵收費關卡(增值服務);另一種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創造多層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