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哪些職業衛生管理工作重點?政府和企業又該如何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
“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是《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兑巹潯分兄赋?,要在“十三五”期間夯實職業病危害防護基礎、加強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管控、提高防治技術支撐水平。
“十二五”時期的主要工作
“十二五”時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各省級安全監管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完成了職業衛生監管職能劃轉工作,將職業衛生監管的重點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注的醫學領域,轉為更加關注職業病防護設施、防護能力的建設方面。
截至2015年底,除青海的2個地級市、40個縣區以及云南的5個縣區以外,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完成職業衛生監管職能劃轉,全系統職業衛生監管專兼職人員達到9 734人。“十二五”時期,還加大了對監管隊伍的培訓力度,全國組織各級各類監管人員職業衛生監管業務培訓,監管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據《規劃》編寫組成員、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職業危害研究所副所長杜歡永介紹,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職業病發病率還沒有呈現下降趨勢,年發病數量基本穩定在2萬6 000~3萬例,且大部分以塵肺病為主。隨著監管力度的增加,還有可能會出現職業病增多的情況。“以前可能有瞞報職業病,或得了職業病但不知道是職業病的現象,且職業病存在一定的潛伏期。在監管和宣傳力度加大后,職業病的數量還會有上漲的趨勢?!倍艢g永解釋道。
“十二五”時期,全國各地安全監管機構開展用人單位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和隱患分別采取責令當場改正,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罰款,責令停產整頓以及提請關閉等措施。在各地區之間開展了省際職業衛生交叉檢查工作,交流工作經驗,推動監督執法工作的深入開展。
在企業職業衛生基礎建設方面,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過召開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基礎建設現場會,請典型地區和優秀企業進行經驗交流等方式,分享優秀成果。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25萬余家企業達到了基礎建設要求。職業衛生基礎建設成為推進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的有效舉措,為科學制定職業病防治政策,開展針對性監管提供了重要依據。
“十三五” 小微企業是監管重點
2016年修改實施的《職業病防治法》,取消了安全監管部門實施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不含醫療機構可能產生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審核、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的防護設施設計審查、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等行政審批事項。
杜歡永認為,在上述行政審批項取消后,可能會開始出現職業衛生管理“兩級分化”的現象。對于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對職業病防治工作從此前“為了行政審批而不得不進行職業衛生評價”轉為“為了員工職業健康而主動進行職業衛生評價”;但是小微企業,由于其主體責任意識不強、資金不足等原因,會更加忽視職業病防治工作,不做職業衛生評價,出現“鉆空子”的情況。
對一些重點行業領域檢測的數據表明,相當多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嚴重超標,有的甚至超標1 000多倍,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塵肺新增病例平均接塵工齡由2007年的19.39年縮短至2014年的14.91年。因此,杜歡永認為,在“十三五”期間,小微企業的職業衛生工作應是監管難點。
“說到企業的主體責任,不要只認為是生產企業,其實還包括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杜歡永說道,“有一些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為了打開某一區域的市場,采取低價競爭的手段,甚至不惜以‘賠本為代價。但低價格的同時帶來的也是低質量的服務,其所做出的評價結果,起不到幫助企業正確認識職業衛生管理現狀的作用?!?/p>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 200家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其中甲級機構95家。杜歡永告訴記者:“隨著技術服務機構的快速增長,已經出現了人員質量及服務水平跟不上的問題。經過短暫的培訓而取得的準入證書,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工作人員的水準,即便是同一家甲級機構,其人員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的?!睘榱私鉀Q這一問題,《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探索建立注冊職業衛生工程師制度。
在工作模式上,我國技術服務機構也存在一定問題。舉例來說,我國的技術服務機構是派多人到企業檢測一兩天,而外國技術服務機構則是,現場檢測人數不多但增加在企業工作天數。雖然整體工作時間基本一致,但其對企業的了解工作的細致程度卻是完全不同的。
“十三五” 推進源頭治理
目前,在石材加工等一些自動化程度不高的行業,小微企業的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為了提升這些行業的職業衛生管理水平,杜歡永認為要提倡風險管控,促進小微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
由于資金緊張,讓小微企業主動改造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規劃》中提出要“建立職業病危害防治名錄管理制度,依法限制或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推動職業病危害嚴重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或淘汰退出。”通過這種方式,推動小微企業改造。但是,淘汰落后企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的GDP,因此,“這項措施還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杜歡永強調。
在浙江省杭州市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其通過與浙江省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協議,在產業區內設立了浙江省安科院的辦事機構,派駐人員到產業區內的小微企業做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的技術咨詢服務,幫助企業管理職業衛生。
上海市金山工業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委托有資質的技術服務機構免費對工業區內的小微企業進行安全隱患、職業衛生隱患的排查,幫助企業整改。深圳市也通過政府出資請技術服務機構辦職業衛生培訓班,對小微企業職業衛生管理人員進行免費培訓。杜歡永認為,這些方法都為加強小微企業的職業衛生監管、提高其主體責任意識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規劃》要求開展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建立分類分級監管機制,強化職業病危害高風險企業重點監管。杜歡永認為,為達到這一要求,安全監管部門也可以購買技術服務,由技術服務機構進行所轄區域內小微企業職業衛生的風險評估,確定重點企業和一般企業。有一些企業雖然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但其接觸濃度很低,就不需要進行重點監管。對于有超標現象的企業,安監部門要經常檢查監督,把握住職業病危害風險比較高的行業領域的監管。
目前,我國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力量薄弱、人員分散,未形成技術支撐合力。與美國、日本等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等法律法規的授權,設立機構、明確其使命和公益屬性定位、建立工作機制、確立核心工作內容等不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職業衛生技術支撐機構建設起步較晚,且部分涉及職業健康的技術支撐工作又分散于若干直屬機構,無論是機構與人員的統籌建設,還是有效發揮技術支撐效能的體制與機制等均未完全確立。
限于現行工作體制機制,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直屬的職業衛生技術支撐機構之間及其與地方機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競爭性關系,協作與交流不足。
“十三五”時期,要加快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職業病危害防治技術支撐網絡。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現場識別、職業病診斷鑒定技術保障、職業病綜合治療和康復能力建設。建設全國職業衛生大數據信息分析平臺。建立國家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服務管理網絡。
編輯 畢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