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軍
這是持續20年的幫扶接力;這是持續20年的守望相助;這是持續20年的心手相牽;這是持續20年的濃情相融。
自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確定遼寧省對口幫扶青海省以來,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對口支援青海工作領導小組,一直堅持“積極努力、量力而行、穩定基數、逐年增加”的幫扶原則,20年來取得了豐碩的幫扶成果。
截至目前,遼寧省累計落實幫扶資金和物資達7.22億元(其中:省本級資金4.98億元,市級(含企業)資金2.24億元),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異地扶貧、培訓轉移、產業發展、整村推進、異地辦學、“青年創業扶貧行動”、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扶貧系統干部培訓等各類幫扶項目1000多個,累計受益貧困人口達百萬人。
貧困村通了公交車 一元錢就能到西寧
青海省湟中縣西堡鎮條子溝村距離西寧市32余公里,村里自然條件差,山路崎嶇陡峭。6年前,花高價打車,都沒有人愿意去。村里來往的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機。有能耐的年輕人都搬出了村子,到外地謀生,村里留下的全是老弱病殘的村民。
2010年10月,遼寧省援助資金173萬元,條子溝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隆隆的鞭炮聲中落成,一排排規劃有序的嶄新的磚混結構民居拔地而起,平坦的水泥路連接著村里69戶村民家門口,村民們再也不用乘拖拉機出門,現在只要一元錢,就可以乘公交車到西寧。
侯海邦是條子溝有名的手藝人,由于村里原來的條件不好,已經搬出村子很多年,在西寧市租房住。2011年年底,新村改造后,侯海邦帶著家人搬回了村里。現在的條子溝新村全是鋪著地磚的二層樓,用著自來水、看著有線電視、燒上了地暖、通了電話,這讓搬出村莊的年輕人重新回到了村里。搬新家、娶媳婦,這個小山村家家都有喜事辦。
截至2016年底,青海省利用遼援省本級資金7320萬元,對71個貧困村實施了整村推進產業發展項目,覆蓋貧困戶11112戶、50686人。對6個縣的7個貧困村實施了易地搬遷,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后續產業,實現了“八有”目標,把項目村建設成了面貌一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使1.2萬戶、4.3萬人從中受益。
援建大棚助脫貧 再也不用“靠天吃飯”
“東北老大哥幫我們建了大棚種菜,一年能收兩茬菜,再也不用靠天吃飯。”湟中縣轉嘴村貧困戶陳啟蘭說。
2010年,地處淺山的貧困村轉嘴村被確定為遼援新農村建設項目村,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修大棚、改造危房、美化村容村貌,貧困村發生了大變化。
陳啟蘭的大棚里,瓜秧上接滿了菜瓜,這已經是長成的第二茬菜瓜,第一茬已經賣了1萬多元,算起來這一年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
轉嘴村遼援新農村建設項目共修建了100座冬暖式日光節能溫室,扶持了103戶種植露天蔬菜257.5畝,村里成立了相幫蔬菜營銷協會,負責蔬菜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讓貧困戶通過種植蔬菜增收。
自2006年以來,青海省利用遼援省本級資金5080萬元,拉動銀行貸款5.3億元,扶持了149家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對企業在流動資金、基地建設、技術改造升級等方面給予了有力的支持。
2014年,大通縣向化鄉的將軍溝、麻莊、上灘村和朔北鄉的菜子口村、城關鎮的李家磨村等5個村實施以青海青草源現代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龍頭,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土雞養殖增收項目。項目共涉及貧困戶940戶3975 人。該項目已成為這5 個村的支柱產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戶均增收4800元,人均增收超過1000元以上;在湟中縣4個村安排遼援項目資金808萬元,實施以中藏藥材連片種植為主的增收項目。2016年,這4個村實施的中藏藥材連片種植項目已初見成效,他們種植的1700畝藥材,岀產各類中藏藥材136.6萬公斤以上,銷售收入達860多萬元,每畝純收入達到2300元以上。
“青春創業扶貧行動”
讓貧困大學生回鄉致富
湟中縣的貧困大學畢業生趙云龍回家后,一直也沒有找到相應專業的工作,緊靠打零工賺錢,遼援項目連棟溫室大棚的技術人員到村里推廣免費的扶貧蔬菜苗的時候,趙云龍也萌生了自建溫室大棚的想法,經過在培訓基地學習后,趙云龍在扶貧項目的幫扶下建起了大棚,這個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干起了大棚里的農活。經過兩年的發展,張云龍現在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帶動身邊的貧困戶,共同發展溫室大棚蔬菜項目。
這個遼援智能化連棟溫室共投入遼援資金300萬,涉及深冬溫室基地、培訓基地等,現在湟中縣攔隆口鎮、多巴鎮等地的8000棟溫室用的種苗都來自這里。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安排遼援省本級資金1000萬元,與省團委一起,在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的9個縣(區)實施“青春創業扶貧行動”項目,為當地大學生創業團隊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這一項目主要是對具備條件的大學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與產業扶貧相關,并且能夠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創業項目進行貸款支持、導師支持和培訓服務。按照每個大學生團隊貸款50萬元的標準給予項目支持,貸款利率采取直接補貼的方式,由縣扶貧局按合作銀行基準利率給予年度全額貼息。
“化隆班”培養出了扶貧的種子人才
在遼寧省鞍山市第三中學門前,擺放著一塊刻著“感恩母校,報效化隆”的黃河石,這是2007年40名“化隆班”學生用第一個月的工資,從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將這個兩噸重的黃河石運來的。
青海省的化隆縣對遼寧的鞍山市至今仍感激不盡,化隆縣教育局局長康建文說:“化隆縣第一個清華大學的大學生、第一個水電站的設計師、航空公司的飛行員……這些都是從鞍山的‘化隆班走出來的,這個班不光為青海的人才培養貢獻了力量,也使當地各族群眾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并為化隆縣脫貧攻堅提供了種子人才。”
教育的落后、信息的閉塞,是一些地方被打上貧困烙印的重要原因。針對青海省貧困地區在這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遼寧有關學校雪中送炭,與青海省100所中小學、15所職業中學結成幫扶對子,選派100名教師來青海省貧困地區開展支教活動,安排青海省270名教師赴遼培訓,為貧困地區培訓衛生、教育、環保、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上千人。錦州、鞍山、撫順等市通過在當地開設青海初中班和高中班,代培青海省貧困地區學生1300余名,這些學生回原籍參加高考的上線率達到90%。
2006年以來,青海省利用遼援資金5180萬元,實施了“雨露計劃”,開展了貧困地區勞動力技能培訓,培訓、轉移貧困勞力4萬人(次),轉移率達到95%以上,人均增收超過8000元。開展貧困地區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14.5萬人,培訓各級扶貧干部和貧困村致富帶頭人3000余名,較好地實現了既給項目,又教老百姓技術,扶貧扶智相結合的預期目標。
相隔千里心相連 殷勤幫扶情不斷
在20年的幫扶工作中,遼寧省一批又一批的幫扶干部,把青海視為第二故鄉,把促進民生改善、解決基層難題、密切黨群關系作為突破口,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克服高原反應、身體不適等困難,勤勤懇懇,積極工作。他們不辭辛苦,翻山越嶺,走村串巷,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與青海的各民族群眾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感情,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凝成一曲動人心弦的協作之歌,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情贊揚。
20年中,有多少刻骨銘心的日日夜夜值得記憶,又有多少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跡值得傳揚!
一些頗具特色的思路和做法,也在20年的實踐中結晶成一粒粒閃亮的珍珠,成為新時期對口幫扶的寶貴經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遼寧省真心實意地幫扶,像一縷縷春風,一滴滴甘露,滋潤著青海貧困地區群眾的心田,有力地促進了青海省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進程,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點燃了貧困群眾致富的激情。
“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志和者,不以山海為遠。”
遼寧省滿腔熱情的對口幫扶,受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交口稱贊。大家都說,他們是捧著一顆真心,帶著一路風塵到青海來的。雖然兩地相距遙遠,但兩省人民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青海各族人民衷心感謝遼寧省20年如一日的傾力幫扶,青海各族人民會永遠銘記遼寧省20年如一日的傾情關愛。青海各族人民決心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更加突出的業績,回報遼寧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深情大愛。
遼寧與青海兄弟般的友誼如松柏不老。
遼寧與青海兄弟般的友誼似綠水長流!
(作者單位系青海省扶貧開發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