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位于武陵山腹地。2014年全縣貧困村51個、貧困人口23328戶72387人,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過近幾年全縣上下合力攻堅,到2016年底,累計脫貧18532戶57930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4796戶14457人、貧困村30個,計劃2017年與全省9個首批“摘帽”縣同步實現整縣“摘帽”目標。時間緊迫,目標催人,任務艱巨,鶴峰縣必須認清三大優勢堅定必勝信心,理清三大關系打牢必勝基礎,強化三項保障創造必勝條件,才能如期摘掉鶴峰人民頭上的“貧困帽子”。
一、認清三大優勢,堅定必勝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擔當大國治貧的崇高使命,把中國貧困治理事業推向新境界、新高度,30余次國內考察,有21次涉及扶貧;省委書記蔣超良近3個月來26次講話涉及脫貧攻堅;州委書記李建明強調全州要按照打大仗、打勝仗、打攻堅戰的要求,奮力實現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鶴峰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有強烈的使命感,脫貧攻堅雖然困難重重,但鶴峰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優勢,這是“精準扶貧、鶴峰先行、鶴峰必勝”的信心來源。
(一)發展機遇空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對貧困地區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含情量重的支持政策;省委明確今年將加快推進武陵山等四大片區脫貧攻堅,州委全力支持鶴峰縣加快脫貧步伐,這些措施必將帶來更多的“政策紅利”。目前,鶴峰已被納入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范疇,由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對口幫扶;省委省政府“616幫扶工程”繼續推進,襄陽市將繼續幫扶鶴峰;另外,中國鐵塔公司、省林業廳等24個中央、省州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駐村定點幫扶鶴峰縣的貧困村。同時,省委省政府十分關心和牽掛鶴峰發展,省領導王曉東、曹廣晶掛點聯系鶴峰,曹廣晶副省長在今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天就到鶴峰調研,對鶴峰縣政府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照單全收。以上這些機遇,相互疊加,十分難得,將對鶴峰精準脫貧發揮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產業基礎堅實。近年來,鶴峰縣堅持“圍繞生態發展產業,圍繞產業建設生態”的發展思路,打造了茶葉、現代煙葉、現代林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產業基礎不斷夯實鞏固。產業基地規模逐步壯大。2016年,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達到130萬畝,農民人均占有7.6畝,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5%,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市場主體實力逐步增強。全縣有農業企業196家(其中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95家、家庭農場125個,共輻射帶動205個村,帶動貧困戶1.23萬戶、貧困人口3.89萬人,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農業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全縣有60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認證面積31萬畝,這些品牌直接或間接帶動了貧困對象增收增效。由于產業基礎雄厚堅實,2016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絕對值居全州第一,全州僅鶴峰、恩施兩個縣市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
(三)攻堅合力強大。通過不斷建立完善精準脫貧工作機制,該縣逐漸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全縣下派的205個第一書記、組建的205個駐村工作隊、參與精準扶貧的7000多名干部,個個信心百倍,人人勁頭十足,形成了全縣上下齊抓脫貧的宏大局面。近兩年來,廣大群眾更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增強脫貧致富技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形成了“我脫貧我光榮”的強大氣場。全縣上下盼發展、思發展、抓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想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勁頭越來越足,為全縣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理清三大關系,打牢必勝基礎
脫貧攻堅是政治責任,是硬任務、鐵任務,必須要弄清并處理好各個“關鍵詞”彼此之間的關系,以此打牢必勝基礎,確保脫貧成效。
(一)處理好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起著決定作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國家和省、州的政策措施,各級各部門及廣大社會力量的幫扶都是脫貧的外因,而貧困戶才是內因。對于幫扶單位來說,給錢給物或能解燃眉之急,但如果沒有自我發展能力,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貧窮面貌,因此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充分發揮好外力的推動作用;而對于貧困戶來說,“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一味“等靠要”,即使外力幫扶再大,也只是“扶時則富,不扶時則貧”,必須要發揮好內因的決定性作用,解決好內生動力不足這一關鍵問題,充分激發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通過自強不息“拔掉窮根”。
(二)處理好脫貧與致富的關系。“脫貧是目標,致富才是根本。”脫貧是消除絕對貧困,是生存問題、公平問題,這是脫貧攻堅的目標;致富是發展問題、效益問題,這才是民生的根本。精準扶貧既要實現當前貧困人口脫貧,也要助推長遠致富發展。所以,全縣各級各幫扶部門要針對貧困對象在生產生活、居住就醫等方面的現實困難和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輸血”,指導幫助發展“短平快”產業,將貧困群眾“扶上馬”,實現脫貧目標。與此同時,要更加注重“造血”,幫助貧困戶發展長期見效的產業或解決比較穩定的就業,在脫貧后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再“送一程”,使每一戶貧困戶都有一個穩定可靠且不斷增長的收入來源,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促使其穩定脫貧不返貧,并如期奔向“小康”。
(三)處理好“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口袋滿滿而腦袋空空,即使脫貧也只是暫時的,不可能持久,只有先讓腦袋不斷充實起來,才能讓口袋持續膨脹起來。一方面,要通過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有力舉措,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通過精神扶貧、觀念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使貧困群眾逐漸轉型為有知識、懂科技、有技能、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三、強化三大保障,創造必勝條件
精準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頭等大事”,全縣各地各部門必須從組織、政策、紀律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積極創造條件,確保精準扶貧這一第一民生工程順利開展、決戰決勝。
(一)強化組織保障。推進精準扶貧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制度。鶴峰縣“四大家”領導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各地各部門“一把手”要負總責,確保把80%的精力用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層層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軍法從事”;各部門要選優配強扶貧隊伍,健全到戶到人包保責任制,切實做到不脫貧不脫鉤;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要勇于擔當重任,當好領頭雁、帶頭人,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的村級主體作用;企業、社會組織及社會各界人士要充分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幫扶脫貧;組織部門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持在精準扶貧一線培養干部、發現干部、考核干部、任用干部。要強化督查考評,堅持把督查成果與目標考核結合起來,與績效管理、評優評先、干部任用結合起來,做到“考”有依據、“獎”有成效、“懲”有畏戒。
(二)強化政策保障。政策制定要不偏不離。縣政府各部門和“五個一批”各單位,要在認真研究、用足用活上級政策的同時,結合全縣實際,傾其所有、盡其所能制定出臺含金量高、含情量重的精準扶貧政策,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應有貢獻。政策宣傳要不遺不漏。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將各級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確保群眾的政策知曉率達到100%,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政策落地要不折不扣。要嚴格按照“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認真抓好各類扶貧政策的落地。凡是符合條件的對象,都要按照實施方案兌現相關政策,堅決杜絕并嚴厲懲處扶貧政策落地過程中出現層層截留、弄虛作假等現象。
(三)強化紀律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完不成節點任務或弄虛作假的要“軍法從事”,因此縣紀檢監察部門要把紀律貫穿到脫貧攻堅全過程,通過嚴肅紀律轉變干部作風,確保扶貧政策措施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要強化制度監管。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責任追究制度、第一書記管理辦法、駐村工作隊隊員“召回”辦法、項目資金監管辦法等紀律約束制度體系,經常性開展監督檢查和走訪抽查。要大興實干作風。不搞形式主義,不標新立異,要實實在在地將縣委縣政府的決策,落實到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上。要把“春季攻勢”等專項行動本土化,一個戰役一個戰役地打實,一個堡壘一個堡壘地攻克,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扶貧行動、扶貧舉措、扶貧成效。要嚴肅執紀問責。扶貧領域的違紀違規問題,損害的是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破壞的是黨群干群關系,影響的是黨和政府形象,侵蝕的是黨的執政根基,必須按照“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原則嚴懲不貸。縣委堅持做到“為負責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決不允許不謀事、不干事,決不允許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舉手投降,堅決以嚴的紀律、實的作風,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鶴峰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