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尹文鳳
該論文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資助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給我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許多企業紛紛“走出去”謀求新的發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復雜。本文通過分析企業積極“走出去”響應“一帶一路”建設中所存在的財務風險,并介紹引發財務風險的來源,進而提出規避財務風險的針對性意見,以更好的促進“走出去”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走出去;財務風險
一、引言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的文件,正式將“一帶一路”列為中國新一輪“走出去”的戰略重點。2013年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簡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途徑65個國家,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部分區域,覆蓋人口約44億,占全球總人口的63%,而其經濟總量約為21萬美元,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9%。2016年,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但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6.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0.6%。到2016年底,我國已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我國企業積極“走出去”,與沿線20多個國家展開合作,構建了56個經貿合作區。并且“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我國企業的跨境發展提供了相對雄厚的政策支持。然而,在取得這些豐碩成果的背后,存在著一些絆腳石,使得“一帶一路”的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國企業積極”走出去”響應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也潛伏著一些引發企業財務風險的來源,主要包括政治風險、文化風險、匯率風險、資金風險、企業內部管理風險等。我國企業在積極“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注意規避、化解這些財務風險,才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持續順利的進行。
目前,國內關于“一帶一路”的研究,多集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所存在的投資風險的研究,對于“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研究比較少。馬昀(2015)分析了“一帶一路”實施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安全風險和經營風險。其中經濟風險至少包括債務國違約風險、項目泡沫化風險、經濟轉型遲緩風險以及沿線國家運營環境風險這四種風險。廖萌(2015)、方旖旎(2016)指出基礎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企業“走出去”所重點關注的領域。方旖旎根據我國企業“走出去”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數據,分析投資基建類所面臨的風險有經濟類和非經濟類,并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提出了應對風險的措施。聶娜(2016)將“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企業進行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分為外部環境風險和企業內部經營風險,在風險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風險,提出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談判和協調,熟悉MIGA相關保險機制來應對政治風險,并提出了股權合作方式、本土化經營、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等相關的建議。本文聚焦于“一帶一路”建設中,對我國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來源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財務風險的針對性措施。
二、“走出去”企業財務風險來源
隨著企業的逐漸發展壯大,其所面臨的風險也隨之變得復雜而巨大,對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走出去的企業來說,其在新領域發展自己的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環境、消費者、文化背景等等一系列與企業息息相關的因素都是陌生的,各種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走出去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發生的幾率是極大的,弄清楚“走出去”企業財務風險的來源,對企業在海外穩定發展極為重要。而一般來說,“走出去”企業財務風險來源主要包括政治風險、文化風險、匯率風險、資金風險及企業內部管理風險。
1.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主要是指投資者所在國與東道國政治環境發生變化、政局不穩定、政策法規發生變化而給投資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而政治風險通常包括戰亂、沒收、國有化、匯兌等發生的風險。“一帶一路”戰略途經東南亞、中東、中西亞等地區,這些地區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等勢力一般影響比較嚴重,相應的所面臨的政治環境也相對混亂,由各個國家內部的各種相對實力的利益沖突所引發的政局不穩、政府官員貪污腐敗不作為、政策不斷變更等情況,對“走出去”企業的戰略發展來將,無疑大大增加了其所承擔的投資成本與財務風險。另一方面,除了政局混亂所引發的政治風險外,國家間的各種限制政策對我國企業“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大阻礙。據《2016-2017中國企業“走出去”調研報告》了解,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15日,以印度、拉美國家為主的政府,針對中國企業或可能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的貿易救濟調查,包括反傾銷、反規避、反補貼、雙反等保障措施已達215起,在其他領域也對中國企業設置重重障礙,另外我國的許多家銀行還遭到了反洗錢調查。這些由東道國所操縱的限制我國投資的措施,也增大了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投資過程中的所面臨的政治風險。
2.文化風險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相隔千里風俗習慣就不同了,而對于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企業來說,跨國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風俗習慣、思想文化的不同所引發的各種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各個國家的人們有了相對明顯的需求偏好,偏好決定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企業的產品的銷售、企業的長遠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上的路經國家大部分都信仰宗教,其在各自的宗教信仰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部分國家還有一些不為我國企業所了解的文化方面的禁忌,尤其是在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伊斯蘭教派眾多,而所形成的形態意識差別巨大,對其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不能憑著一般的經驗一概而論。我國的一些企業,在對這些地方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對宗教的敏感性,對各種投資所在地風俗習慣的理解,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企業投資的前期成本及相應的財務風險。
3.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匯率的波動所導致的本幣的價值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匯率的波動受國家匯率制度及該國家的發展穩定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分布在“一帶一路”戰略上的國家大部分是不發達國家,其匯率的特點是一般匯率波動較大,國家間的匯率制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企業在進行“一帶一路”戰略投資的過程中,首先把資本匯兌成美元,然后再按照國內的匯率把美元匯算成人民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雙重的匯率風險。在對境外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以美元等其他貨幣進行匯算的資產與負債等的變化都會嚴重影響投資的效果,并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另外,由于匯率的變動所引發的通過膨脹等問題也會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加劇。
4.資金風險
良好的資金鏈條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本源,而如果在對“一帶一路”戰略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對企業的現金流缺乏一定的管控手段,融資規劃方面不到位或者對企業的應收及預付賬款等方面的管理不嚴格等情況發生,則可能會影響企業的資金循環,形成一定的財務風險。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我國的國企、央企的投資方向仍集中于基建等傳統行業,而這些行業的特點是工期長、難度大、風險高,其所需要的投資資金也比較高,而在合同中對于工程項目等的預付款都會有較為嚴苛的附加條件,這些附加條件給企業帶來的資金方面的壓力極為巨大,一般企業很難依靠自有資金來完成,都需要從各種不同的渠道進行融資,而在資金鏈條的運轉過程中,如果出現工程款項支付等方面的問題,都會涉及到企業多方面的經濟利益,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如果受東道主國家經濟不景氣等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業主的償款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產生應收賬款壞賬損失等風險,這也將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持續發展等產生不利的影響。
5.企業內部管理風險
根據《2016-2017中國企業“走出去”調研報告》了解,現階段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投資過程中仍以國企、央企為主力軍及領頭羊,且超過一半的企業是最近三年才開始投資“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其投資“一帶一路”沿線項目的第一大動因仍然是“開拓產品業務國際市場、占領當地市場、提高全球市場份額、增加盈利能力”等。這些企業一般受國家保護,在國內市場發展較為穩定,而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戰略路線上的國家進行拓展國際業務,針對其所不熟悉的環境及國家政策,就要求企業的管理人員比在國內擁有更加敏感的洞察力與管理能力,善于處理各種突發的事件,企業的財務人員除了要隨時掌握與企業經營相關的各種國家政策外,還要關注所在投資國的各種相關投融資政策,稅收政策及國家間的各種條款等,而就目前來說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對于處理跨國公司投資方面經驗欠缺,財務方面的人員綜合素質對于企業發展的要求來講,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走出去”企業財務風險應對策略
通過對引發企業財務風險來源的闡述,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來源之制定一些預防“走出去”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應對措施,進而促進“走出去”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1.政治風險應對策略
“走出去”企業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預防。從國家層面來說,第一,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建立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發布一些在該戰略中所涉及的重點國家及地區的各種相關風險評估信息;第二,政府還可以通過一定的外交手段同相關的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并提供一定的外交經濟支撐;第三,政府還可以通過國際法制規則來幫助企業規避及應對風險。從企業層面來說,第一,企業應該搞好事前調研、事中監督、事后評估。在對外進行投資之前,企業應該通過搜集詳盡資料充分了解并客觀地評估所投資國家的政治風險;第二,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應該開展全方位的公關活動,盡可能地融入到當地社會進而緩和矛盾。
2.文化風險應對策略
由于企業“走出去”是跨國界的,針對巨大的文化差異,企業要想在“一帶一路”戰略投資的過程中取得成功,就應該在尊重雙方的文化,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實現一定的文化交融,除了了解所在國家的一般傳統文化和禁忌外,還要特別關注一下投資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及偏好,做好投資前的調查準備工作,使得企業進行正式投資的過程中少走些彎路,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與財務風險。
3.匯率風險應對策略
匯率時刻處于波動的狀態,其波動的程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來說影響巨大,因為匯率的波動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應對匯率風險的主要前提就是在充分了解投資年度投資國外匯的詳盡信息,對外匯的走勢有一個比較科學的判斷,使得其在匯率正常波動的范圍內不會出現對企業造成極大影響的情況。目前主要規避外匯風險的主要方案就是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例如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合同、買入看跌外匯期權或者看漲外匯期權等,或者購買保險利用東道主國家的保險制度達到規避一定匯率風險的目的。
4.資金風險應對策略
“走出去”企業所面臨的資金風險主要包括融資方面的風險及企業產生壞賬等方面的風險。首先,針對融資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企業可以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聯系,通過自己的良好信貸等措施提高企業的信用額度,從而降低保證金方面的支出,減輕企業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利用國家在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前提下所出臺的一些有利于“走出去”企業發展的金融穩定基金等機制。其次,針對企業壞賬問題,一方面針對一些業主延遲付款或者付款不足等情況,企業應該在項目實施之前對選擇合作的企業進項全面的情況調查,包括企業的信譽情況、償債能力、資金實力等方面,以盡量選擇一些信譽比較良好的、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合作;另一方面,企業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分期及時確認工程的進度并收取相應結算的賬款,在必要的時候要及時進行一定的索賠程序,保證企業資金的收回。
5.企業內部管理風險應對策略
在針對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首先人才是公司發展首要主動力量,只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保證企業更加有活力低發展。其次,適當的管理制度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企業應該從兩個方面來應對企業的內部管理風險,即:人才培養和制度建立。
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應該制定“留得住人”的激勵政策。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長期在國外工作,并且國外所面臨的各種環境都相對來說比較陌生,企業應該為這些為公司做出巨大犧牲的工作人員提供豐厚的與其工作相匹配的報酬,并且在工作的過程中微項目的實施盡可能的創造良好的環境,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讓企業的員工能后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并且有種歸屬感,這樣才能提高項目團隊的穩定性,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發展。另外,在對員工實施激勵措施的同時,還要注重員工素質的提高,針對不同的員工提供與其工作相應的技能培訓,提高項目管理、財務人員等的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更要注重培養綜合性的人才,以應對各種突發的狀況。企業也可以引進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專家作為顧問,對企業的所面臨的突發財務風險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方案。
在制度建立方面,企業應該結合“走出去”企業所在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不改變母公司基本制度的情況下,根據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點,制定相應的制度條款,以降低企業潛在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馬昀.“一帶一路”:挑戰、風險與應對[J].經濟研究參考,2015(37):45-52.
[2]安邦咨詢.“一帶一路”要當心項目化,還要警惕泡沫化.載于每日經濟,第4885期(2015年3月26日).
[3]廖萌.“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縱橫,2015(9):30-33.
[4]聶娜.中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對外投資風險來源及防范機制[J].當代經濟管理,2016(9):84-90.
[5]方旖旎.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投資的特征與風險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1):67-72.
作者簡介:李苗苗(1989.12- ),女,河南漯河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稅收經濟學;尹文鳳(1992.12- ),女,山東濰坊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