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明
(541300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人民檢察院 廣西 興安)
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整個社會迅速進入大數據時代。時代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同樣也改變著犯罪方式,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檢察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運用大數據思維方式,快捷、高效、準確地收集、存儲、分析、整合各類涉案數據,用信息來引導偵查,提升辦案效果,以實現檢察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檢察機關;司法辦案;大數據
數據很忠誠,它真實記錄人們的每個足跡,深藏功與名;大數據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據,拒絕流言蜚語;大數據很友好,它提供各種權威參考,它創(chuàng)造綠色經濟,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世界已經進入由數據主導的“大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時代最前沿,帶領全國人民邁入大數據時代。五中全會的“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整個社會迅速進入大數據時代。時代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同樣也改變著犯罪方式,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職務犯罪偵查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一、大數據運用的重要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數據”的時代,我們打電話、用微博、聊QQ、刷微信,我們閱讀、購物、看病、旅游,都在不斷產生新數據,“堆砌”著數據大廈。大數據已經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須臾難離。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說:“不管你是否認同,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并將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2015年5月,習近平在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說,“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fā)展的前景。”大數據是每個人的大數據,是每個企業(yè)的大數據,更是整個國家的大數據。大數據時代擁抱大數據,“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已經吹響向大數據進軍的號角,隨著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的實施,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生活、智慧企業(y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國家必將一一實現。
大數據已經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領域。必應搜索通過集成以往的飛機票價畫出未來票價走勢;谷歌利用用戶搜索記錄判斷出美國流感疫情的現狀,在時間上比美國疾控中心的預測還快兩周;對沖基金通過剖析社交網絡推特的數據信息來預測股市的表現;交通部門通過大數據分析出實時路況;交友網站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尋找愛情,并來幫助需要的人匹配合適的對象;利用穿戴裝備(例如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環(huán))生成最新的數據,可以根據自身熱量的消耗以及睡眠模式來進行追蹤身體是否健康。這些無一不體現出大數據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大數據掀起的風暴已席卷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大數據將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中國,大數據技術顯然也有著巨大的發(fā)展前景。不僅是現在已經與大數據有了一定融合的商業(yè)、制造業(yè)等領域,對檢察改革、檢察事業(yè)的發(fā)展,大數據技術同樣能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如在職務犯罪偵查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在廣泛收集信息的基礎上更快速地鎖定犯罪嫌疑人,固定犯罪證據,也可以與心理學、微表情科學等領域的知識相結合,通過高清攝像頭捕捉犯罪分子的每一個表情集成數據庫,幫助案件偵破,挽回國家損失,實現“精微反腐”。再如,在案件管理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決策層可以快速了解到全國范圍內每一類犯罪案件的多發(fā)地域、多發(fā)時點、再犯可能等方面的特征,也可以了解該類犯罪的辦案周期、判決情況、刑罰執(zhí)行情況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更好地進行法律監(jiān)督和法律政策研究。在這一點上,2014年開始投入使用的全國檢察機關統(tǒng)一業(yè)務應用系統(tǒng)也為我們在檢察機關內部應用大數據技術奠定了的基礎。
二、大數據在檢察工作中的主要應用方向
大數據在司法決策上的功能,通過社會各界的司法監(jiān)督集群即黨的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紀檢監(jiān)督、人大監(jiān)督、政協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等方式,實現司法活動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提供司法保障;司法辦案質量的關口前移,使每一個訴訟案件在群眾心中體現司法公正;強化辦案中的“三效力”的統(tǒng)一;有效杜絕和預防錯案的發(fā)生,對發(fā)生錯案的承辦人實行責任追究;對涉案的當事人實行人道主義的司法救濟。大數據為檢察機關工作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即將傳統(tǒng)檢察轉變?yōu)橹腔蹤z察、智能檢察;將傳統(tǒng)的訴訟監(jiān)督轉變?yōu)樵V訟監(jiān)督與訴訟外監(jiān)督并重,實現法律支撐的大檢察格局;將現有條件下的檢察官打造成為職業(yè)化、精英化、專業(yè)化的檢察官隊伍;檢察官的遴選過程機制設計,使其靜態(tài)的管理轉變?yōu)閯討B(tài)管理,實行的是淘汰機制,期待的是“核心競爭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傳統(tǒng)檢察”應變?yōu)椤耙?guī)模檢察”、“網絡檢察”、“數據檢察”的廣域形態(tài),由于數據的開放性、廣域性、傳播性、流動性、可獲取性的特質,顛覆了過去檢察機關的封閉辦案模式,形成了自媒體條件下的監(jiān)督主體多元化,催生了檢務公開實質化進展;鑒于檢察機關辦案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特別是獨立辦案的責、權、利不清,導致的追責難度的放大,植發(fā)了司法辦案責任制效應,由此破除了行政化、等級化、權責混同的桎梏。
辦案質量是司法責任制的生命線和最終的依歸,司法責任制的一切運作都應當圍繞著確保案件辦理的高質量來進行。而信息時代,如何確保案件質量,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對于自偵部門的案件偵查工作來說也大有裨益。例如,近年來職務犯罪手段隨著互聯網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開始呈現出更加復雜化和隱蔽化的特征,利用傳統(tǒng)的偵查手段往往很難獲取有效線索。而大數據時代就促進了電子數據證據收集思維的轉變,能夠從更廣泛的渠道收集各類證據,如通過連接或收集電話單、銀行賬單、交通信息、住宿記錄等各類結構化數據和語音、監(jiān)控視頻等各類非結構化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中的快速掃描、關聯度匹配等手段,從本身可能并不具有很大價值的海量數據中尋找高價值的案件關聯信息,有利于案件偵查的同時也能夠及時地固定住關鍵電子證據。
三、大數據充分助推檢察工作科學發(fā)展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如今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收集的證據不僅是有傳統(tǒng)的如筆錄、鑒定等結構化的數據,也有錄音、監(jiān)控視頻等非結構化的數據。尤其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犯罪手段日益復雜,電子證據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并且,在與外部的數據交換中,外部信息肯定也會以多種載體呈現。而這些都需要在數據收集之初系統(tǒng)就具備良好的存儲條件,為不同類型的數據編排出不同的存儲路徑,并通過諸如編制目錄、關鍵字匹配、格式轉換等多種技術手段,借助云計算的高性能數據處理技術,提高系統(tǒng)數據庫中海量數據關聯的自動、精確,讓大數據技術真正發(fā)揮作用。
在職務犯罪的偵查預防方面,當大數據分析法與職務犯罪辦案實踐相結合,傳統(tǒng)辦案方式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大數據分析法以數據信息為基礎,偵查員運用大數據思維方式,快捷、高效、準確地收集、存儲、分析、整合各類涉案數據,用信息來引導偵查,提升辦案效果,以實現職務犯罪偵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立足于互聯網的收索引擎的功能,采取“全面收集、個案剖析、規(guī)律研判、綜合治療”的模式,利用跨系統(tǒng)的數據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態(tài),建立多領域、多層級、多效率、多智能、多理性、多類別的預防職務犯罪服務平臺,通過法治信息數據的涉眾瀏覽,提升全民法治意識;在檢察機關實施職務犯罪預防工程:打造預防品牌、提高預防效能、培育預防精品、拓寬預防市場、輻射預防盲區(qū)、激活預防潛能、開放預防空間、強化預防定制、創(chuàng)造預防規(guī)則、實現預防聯動。通過技偵措施調取犯罪嫌疑人與他人之間的通訊記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從傳統(tǒng)的電話、短信方式逐步向網絡化,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化發(fā)展。因此,調取的通訊記錄不僅應包括傳統(tǒng)的短信內容,而且更應當通過網絡技偵手段,獲取犯罪嫌疑人網絡通訊的內容,例如:QQ、微信、電子郵箱等。通過對犯罪嫌疑人通訊內容的全面梳理,固定犯罪證據,擴大案件線索范圍。
要按照大數據界定的范圍,將所有屬于司法辦案的活動納入業(yè)務考評,除審查批捕、起訴、職務犯罪偵查等常見辦案活動外,要全面客觀反映和評查檢察官履行刑事訴訟監(jiān)督、刑罰執(zhí)行監(jiān)督、民事行政監(jiān)督、控告申訴檢察、預防職務犯罪職能,加強綜合治理、開展綜合業(yè)務的情況,從大數據平臺調取每一名檢察官所從事的相關門類的司法辦案數量、案件質量以及辦案效率等情況的數據,使大數據有效地服務于業(yè)務考評工作,實現兩者之間的真正對接。
參考文獻:
[1]肖燕飛.《統(tǒng)一業(yè)務應用系統(tǒng)與檢察執(zhí)法管理理念更新研究》,《人民檢察》,2015年第8期.
[2]《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第11頁.
[3]李雅,鄭來品.《淺談基層檢察院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職務犯罪偵查工作》,載《法制博覽》,2015·11(中),第145-146頁.
[4][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