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亮
高中數學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五個模塊,各地對必修教材的教學順序的安排多有不同,通過對教材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做了分析和思考,對《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理念、目標、方法、內容和評價進行了認真學習研究,對人教版教材進行了反復學習,對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模塊的教學順序問題作出如下思考,希望對后續的實驗推廣有所啟示。
一、五個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
必修1中集合的概念最簡單。集合之后形成了函數概念,函數是兩個非空數集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三角函數其實屬于函數部分,但論向量之間的平行垂直關系、數量積、加法與減法等時就要涉及解三角形與向量成角的問題,所以向量應在三角函數之后學習;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基礎,也應該在三角函數之后學習,必修2中幾何知識也要用到向量和三角,并可以應用于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的一些問題中。數列、不等式、算法、統計、概率所需要的知識準備不多,位置相對可以靈活,當然也會使解決的問題范圍有所變化。線性規劃需要應用不等式知識,也需要應用直線方程的知識,應該安排在必修2解析幾何初步之后。根據以上分析,五個必修模塊之間有以下邏輯結構關系:必修1集合與函數聯系到必修4三角函數、平面向量與三角恒等變換,同時必修1與必修4又都可以聯系到必修5中的數列、不等式與解三角形。然后必修5與必修4之后聯系到必修2立體幾何初步與解析幾何初步。最后必修3相對獨立。
二、各種必修模塊教學順序的特點
通過調研發現,必修模塊的教學順序主要有14523、12453,也對不更改順序12345進行了實驗。雖然新課程數學必修五個模塊按照12453等順序開設也有合理性,如果按照必修模塊12345的順序進行教學,就會把必修1、必修2、必修5中一些同一主線的內容分開。密切聯系的內容需要多段時間學習,而且必修2中的幾何知識需要三角函數的知識及向量知識,并且涉及斜率、垂直、平行相互關系等,就應該在需要的知識準備不夠時加以補充;另外,必修3的難點內容相對靠前,而且必修3相對獨立,普遍認為,這不算是一種很理想的教學安排,隨著試驗的延續,不再采用此教學順序。經過試驗表明,不改變順序對優生而言影響較小,但對大多數中等生而言,在學習必修1的集合函數知識后接著學習幾何,在學必修4和必修5的函數相關知識時,又要費很大的力氣去復習的函數基礎。所以更應合理選擇模塊順序,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
14523的順序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順序,按照必修1、必修4、必修5的順序教學,可以使函數主線知識比較集中;先學必修4,可以為后續必修2立體幾何初步、解析幾何初步、必修5的解三角形學習打下基礎。為了有利于學生聯系函數知識,從函數的觀點來認識數列和不等式,必修5的另外兩章內容“數列”和“不等式”安排在比較靠前的位置。必修2中幾何的某些問題需要必修5中的正余弦定理提供幫助,并且物理學科中正在學習力的分解等。但必修5中的線性規劃應該安排在必修2直線方程內容之后教學;必修2后移,會使學生學得更加流暢,必修3算法、統計和概率的內容后移,理科學生可以更接近選修2—3,從試驗的情況看,大多數教師對這種順序是認同的。新課程數學必修五個模塊按照14523的開設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說明這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安排。
14532的順序也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方案。14523中必修3放在五個模塊的最后,算法思想貫穿在整個課程中的設想不能很好地落實,這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應該在后續的教學中設法加以彌補。鑒于此,認為最后的2、3模塊順序可以調整,當然,把算法的基本內容提前教學也可以考慮,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模塊化教材結構對必修順序的影響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高中數學新課程的主干知識有四條主線,分別是:函數主線、幾何主線、概率與統計主線和算法主線。每個主線又分布在若干模塊中,學生需要對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系統的理解,如果開展模塊教學,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學生不容易形成知識網絡,所以模塊教學對部分學生來說是不利的。高中各個年級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適當調整模塊之間的知識順序,兼顧到數學學科和學生的體系特點和認知特點,使兩者和諧起來。
綜上所述,應用主線教學可以降低學習成本,體現知識的連續性。五個必修教材之間相互聯系,教材內容結構需要有邏輯性,五個模塊之間就需要相互整合,這與數學學科邏輯嚴密性和數學教材系統性的突出特點相吻合,從而更能促進教與學,進一步增強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當然,由于地域、層次的不同,不是每種順序都具有優越性,需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各種順序的優劣還需要時間和結果的檢驗,適合學生才是最佳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