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兵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由于初高中學段存在差異性,致使部分初中尖子生進入高一后學習成績下滑。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未能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工作是其主因之一。基于此,嘗試對初高中教學銜接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探究解決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的措施,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順利轉型,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課改理念;教學銜接;探究
[案例一]
北京四中的張立平校長針對初高中轉型的問題,曾在長春市最好的幾所高中學校做過調研,最終發現,中考成績靠前的學生在高一的考試中就有30%的人出現學習成績下滑的現象。
[案例二]
就滁州市區的兩所省示范高中進行調查分析,其三年的高考本科率如下:
甲中學歷年高一新生錄取線>700分,乙中學錄取線在>660分
[案例三]
滁州新銳中學2016屆畢業的高三學生中,入學時中考成績在600分以上共27人,其中11人未達本科線,6人未完成高中學業。反之,入學成績在400-600之間的高考考生中,有一批競能達本科線甚至達一本線。
以上案例中我們發現部分當年中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學習成績明顯下滑;而部分中考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卻能夠在高考中金榜題名。這主要取決于學生進入高中后,能否及時做好初高中的學習銜接和轉型,對高中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正確的認識。
一、初高中教學銜接的必要性
1.初高中教材難度不同
初中教材重基礎,感知性內容多;高中教材理論性強,理解性內容多,是初中教材的深化、延續、拓展與提高,知識難度較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
2.初高中生的思維特點不同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屬于邏輯型,通過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比較、總結,利用判斷推理來掌握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3.初高中生的學習特點不同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只是機械地記憶與模仿。由于初中知識比較簡單,側重基礎,這種被動的、機械的學習方法在初中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高中內容多、課時緊、知識深、難度大,學生要以自學為主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4.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教師對初高中轉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及時向學生介紹初高中的不同,也沒有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轉型,課堂教學中也沒能做好教學銜接。針對高中生上高中課,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的學習缺乏連續性與針對性。
二、初高中教學銜接的對策
1.立足課標,結合學情,達成共識
新課標理念認為,教學是“教”和“學”的有機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教師要認真研讀高中課程標準,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學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
2.上好新學期第一課
多數高一新生對高中學習感到陌生,對高中階段學習可能遇到的問題認識不足。因此高一新生的第一課,不能簡單地上成師生見面課,更不能開篇就上新課。首先,教師應介紹本學科的主要知識體系;其次,可組織學生討論“學習這門課的意義是什么?”;最后,教師談談自己的教學感悟及學習這門課的方法。教師在談自己的看法時要結合具體事例,讓學生產生共鳴。
3.組織好教學銜接
備課組教師要提前集體研備,充分認識初高中知識內容的層次性、教學要求的差異性,研發和編印符合高一學生實際銜接的教材。開學后利用兩周左右的時間進行銜接教材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高中知識時能做到自然過渡,這樣高一新生就能較快地適應高中學習。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制作教學課件、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小組活動、指導學生展示、引導學生質疑等,積極挖掘學生隨時進發的閃光點。學生的興趣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提高教學智慧,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5.促進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轉變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改變自己固有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究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引導他們積極合作探究,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學會總結概括、判斷推理。我校在課改潮流下,努力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學情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快樂五環課堂”教學模式,即“課題導入,目標引領;學生自學,教師指導;教師引導,師生探究;總結歸納,目標升華;當堂診學,強化補清”。該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對不會的內容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然后教師點撥、升華,最后當堂診學,檢查學習效果。
實踐表明,“快樂五環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